|

楼主 |
发表于 2012-6-19 05: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节专业论坛上中外影视人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指路( 2012年6月18日 )
中国电影单一票房盈利模式如何“升级”成为更有价值的产业链?中国电影被本土关注之余如何“升级”成为被世界广泛关注的“走出去文化产品”?作为中国电影重镇的上海又能否“升级”为远东电影“梦基地”?
6月17日,以“远东电影‘梦基地’——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未来方向”为主题的本届电影节第二场专业论坛举行,包括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总裁艾理善、《指环王》制片人马科·奥德斯凯、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唐季礼等在内的中外影视人齐聚一堂为中国电影的“升级”贡献真知灼见。
打通“产业链”助推中国电影
2011年中国资本对文化的关注进一步升温,但中国影视业对国民经济的助推作用还很微弱。与会人士指出,要完成一个影视大国的梦想有赖于产业的全面升级,这意味着目前影视作品单一的票房盈利模式,不仅对投资人来说风险巨大,对产业本身也只是一个初级阶段。
唯有开发、打通全产业链,才能使影视产业的价值爆发式增长。艾理善引入了一组数据:“没有产业链,整个电影无法获得更好的利润。即便是好莱坞,也只有40%的电影有票房利润,电影仅仅是电影产业链中的一个基点。同样在迪斯尼电影中,电影票房也只占他们整体收入的17%,其他的衍生业务才是最关键的。中国电影缺乏这方面的内容。”
完整的电影产业链离不开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唐季礼认为:“除了剧本、导演。演员、摄影等专业人士外,电影产业链也离不开宣传、发行、管理、版权保护和衍生产品开发等一系列人才。我们应建立一个中国电影的‘海陆空’战队,打通产业链为中国电影市场保驾护航。”
电影“走出去”须坚持文化特色
奥德斯凯是把中国电影《红番区》带到美国院线放映的引进商。他讲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红番区》里,成龙和流氓打斗时说:下次见面时不要打架了,改喝茶。当时美国方面很多人建议删掉这句话,因为这跟美国观众对打斗片的观念不符。但我觉得,这句台词恰恰体现了中国‘以和为贵’的内涵,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特色。作为一个发行商,不该把这种特色剪掉。”奥德斯凯认为,每个国家的电影“走出去”都应该保持文化特色,“‘和而不同’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合拍片的意义之一。”
近两年,中国电影和中国影星频频在国际上露脸,犹如一剂剂强心针注入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信心。但是比起好莱坞电影的“走进来”以及在中国的票房成绩,中国电影“走出去“依然长路漫漫。美国电影交易市场和美国电影交易协会的创始人安德鲁·摩根,也是中国电影 《如果爱》、《投名状》、《大武生》等制作人和海外发行人。作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见证者,他坦言:“中国电影正处于十字路口,面对好莱坞大片的进入,我感觉中国电影人更多的是担忧和害怕。其实没有必要,好莱坞一个季度可以上映34部新片,但我敢说,好莱坞一至两年之内都不可能拍出34部真正的好片子。有竞争不是坏事,中国电影也需要更多良性竞争,只是希望中国电影人做的要比说的多。”
“好莱坞电影已到成熟期,中国电影还在成长期。好莱坞电影有先进的地方,但中国电影更有努力学习的一面。”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如是说。
放“长线”钓精品“大鱼”
在纽约融资去洛杉矶拍摄的美国电影模式推行了几十年,依靠这一模式,美国电影席卷全球。谁又将成为下一个中国电影的“纽约”?
与会人士指出,如果说北京是电影制作的中心,那么上海以及初具规模的长三角地区也在亲历和见证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这其中包括剧本创意及版权开发、利用创意开发的园区及主题公园、后期制作基地等系列产业及产值拓展,并配套系列安全标准的融资、版权保障、配套系列孵化机制等。
2011年,上海电影票房占全国10%,今年上半年跟去年同比增长44%;上海影视制作机构已逾80家……这些数据也证明着上海成为“梦基地”的某种可能性。把“大本营”安在上海的唐季礼认为,“中国有很多城市都具备这一潜质,但我个人认为上海是最合适的地方。上海不需要证明它能成为,上海需要做的是如何发展,其中包括土地、保税、人才引进等政策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产业链的“升级”、走出去的“升级”、梦基地的“升级”,所有的“升级”背后都离不开最大的基石——优秀的电影作品。万达集团副总经理、万达院线董事长李耀汉直言:“卡梅隆可以花七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打造一部《阿凡达》,为什么我们的大部分电影包括所谓的大片都是在赶。这就是理念上的差距。中国有句老话,放长线钓大鱼,而中国很多电影人是想钓大鱼但不愿放长线”,我觉得这既不尊重生活也不尊重艺术。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甘于寂寞,才能出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