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5-13 15: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雄安新区要构筑起创新资源不断密集、创新活动日益蓬勃、创新效率持续提升的创新网络
在雄安新区设立的新闻稿中,“创新”一词使用频度最高,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雄安新区有极高要求。“创新发展引领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等话语,都带有原则性和方向性要求,体现了希望雄安新区树创新型城市标杆的战略意义。
雄安新区成立后,将面临着接收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转移、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建与雄安新区定位相一致的现代产业体系等任务。其中,接受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转移可在不长时间段完成,为雄安新区起步奠定基础;本地落后产业可淘汰或者通过转型升级加以改造,以适应雄安新区的功能需要;新建与雄安新区定位相一致的、具有创新成果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将是新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在建设雄安新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要发挥省部共建功能,把国家部委与河北省的创新力量调动起来。为此,一开始就要做好雄安新区创新型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基于规划安排,国家发改委可把“十三五”期间的大型科技创新项目,工信部可把《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的先进制造项目,科技部可把推进的科技平台建设以及其他重大科技项目,在综合考虑关联性与互补性的基础上,一并放到雄安新区。同时,配套考虑研发机构与大学在雄安新区的设置,是从北京迁移过来,还是就近新建。
全球竞争必然体现为创新竞争,创新活跃的国家和城市最终会在竞争中取胜。基于全球竞争态势与竞争规则,雄安新区应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城市创新。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专利权,加紧创新要素的吸纳与聚敛,聚天下能工巧匠、天下技术成果、天下管理高手而用之,建立起激励约束兼容且平衡的管理制度,构筑起创新资源不断密集、创新活动日益蓬勃、创新效率持续提升的创新网络。
雄安新区要加强与京津及河北其他区域的合作,并加强区域内部的功能分区规划
布局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国家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一个范例。即使从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建设雄安新区对河北省的意义也十分重大。河北虽处沿海地区,但城镇化水平不高,2016年城镇化率为53.32%,而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7.35%;河北工业结构中钢铁、水泥、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还不够发达。可见,建设雄安新区,可弥补河北在城镇化与创新驱动方面的不足。
续写合理布局的新篇章,需要做好新区规划。首先,要加强雄安新区与京津及河北其他区域的合作。从规划角度看,应该提高雄安新区的可进入性。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的快速交通连接线,保障人口与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快速畅通流动;在保定与雄安之间、靠近雄安一侧建立通用机场,兼顾两地的空中交通服务;从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调度的角度,科学动态配置区域资源用水,保障雄安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
其次,加强雄安新区内部的功能分区规划。要构筑组团式布局新模式,防止以往的“摊大饼”模式再现,必须做好城市功能分区。各个功能区之间以绿地、湿地隔开,既减少不合理交通线路,也避免建成区无限制蔓延。各功能区内部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便于就近安排生产生活。要倡导绿色交通模式,减少城市运转中的资源消耗。
再次,要加强小区域范围内部规划。比如,考虑到新区产业转型和创新城市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城,就是把一组高水平科技类大学和科研机构布局于雄安。要在学校校区规划时考虑畅通学习渠道,可在毗邻的校校之间不设围墙,便于学生择校选课,也便于教师择校兼课,更便于一个学校开设的讲座为多校共享;可通过规划把不同体系但与相关大学存在专业交叉的研究机构搬到大学内部,便于科研人员和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身份互换,实现学研一体化,也便于科研设备的共建共享。
大学校园外,要畅通创业通道。可就近设立对自然资源需求不大的创业创新大楼,廉价提供给各类创业需求者,也便于大学生创业实习。大学科技城外围,可以设立产业化基地。大学科技城中心区域,一定有图书馆、书店、会展平台,并与各大学快捷相连,便于查阅资料、购书、讲座和学术交流。这样除了可实现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外,还可高低搭配,兼顾各方需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研究员、博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