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6 22: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海变“前海”
“几十年以前,这里还是完全由海水覆盖的区域,珠三角流动渔民经常在此停泊、避风、上岸补充物资。”王锦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王锦侠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深圳工作的。2011年成立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深圳市前海湾保税港区管理局时,他被任命为经营发展处、秘书处处长,并承担新闻发言人职责。
他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查看2008年以前的地图,现在所说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还是一片海湾,偶尔会有渔民来这里捕捞。直到珠三角规划纲要获得批复后,前海规划的步伐陡然加快,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据王锦侠介绍,他初到深圳时,现在的鲤鱼门那里就已经是海边了,“我记得那里有几栋红色的大楼,都是酒店,再往前50米就是海”。
而现在,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往前走两公里才能到海边。
承担了前海15平方公里填海造地将近一半任务的深圳市建筑工务署,2006年9月进驻这一区域开始施工。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工务署土地投资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梁刚,见证了这里由沧海到桑田的变化全过程。
梁刚告诉本刊记者,最早时,月亮湾大道和深圳火车西站就是深圳的西部边界。而现在向西纵深差不多两公里的陆域面积都是填海填出来的。“当时这里全是滩涂,刚来的时候还能看到栖居在上面的水鸟。”梁刚说,“这里没有长住居民,只有临时的棚子,渔民们最多就是在塘埂上搭个小窝棚做水产养殖,要不然就在船上,也不上岸。”
对于这些仅有的“临时居民”,早在2008年的时候就补偿赔付完毕。梁刚说,按现在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老渔民早就洗脚上岸了。
他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根据规划,填海造地和软基处理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完成,而就眼前的进度来说,“除了一些特殊的地方外,已经基本完成了”。
正是填海造地,才有了前海区域由沧海到桑田的转变,也才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提供了土地保障。
王锦侠说:“前海以前就是沉睡千年的滩涂,经过填海造地,将来就会成为深圳另一个寸土寸金的经济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