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9-29 11: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三一堂的探访结束时,我们在施工处的办公室看到了这里规划建筑的效果图,施工方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新商城会结合我们看到的三一堂立面做成一个有教堂风格的商场。志愿者们也发现现场有工人正在进行类似教堂壁画一样的粉刷工程。但是从效果图及现场施工状况可以看出圣三一堂的外面连接马路的地块任然会有一栋三层高的建筑,这栋建筑还是将圣三一堂完全遮挡住了。由于新建建筑与原有的三一堂之间距离太近,基本很难看清楚圣三一堂的立面。当我们向施工方提出这些疑问时,他们表示并不清楚这里设计方面的事宜。
2.【圣三一堂历史沿革与变迁】
近代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资本主义和西方文化渗透到所有开埠城市,武昌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城墙被拆毁,城区扩大,并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如因教会势力扩张产生了一些学校、教堂、医院、育婴堂等,而洋务运动则产生了工厂、办公楼、学堂等,另外辛亥革命的爆发,促成了一些烈士陵园、纪念碑、亭的出现。同时,武昌固有的古代建筑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因此形成了许多中西美学杂糅的现象,这些现象看似奇异却是武昌近代历史的完美写照。
辛亥革命后由于湖北政局不稳,政府无力顾及教育和文化建设,帝国主义传教士到处设堂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传播西方神学和文化。司门口的圣公会三一堂就是在此期间修建的。武昌三一堂是1910年兴建的,其地址就在长街(今解放路)中部的西侧,原金资银行的对面,老武昌邮电局(今武昌邮局)的背后。1938年底,武汉沦陷。随后不久,日本人就占领了武昌三一堂。日本人占领了武昌三一堂以后,就在此开办了一所日本师范专科学校(实际上都是些小学生)。这个专科学校就是日本人为了长期占领中国而培养文职人员的地方。解放初期,武昌三一堂的牧师走了以后,武昌区文教系统随即就接管了三一堂小学。1966年底,三一堂小学被武昌区教育局改名为解放路小学。1980年代,解放路小学被关闭,原因是街上的车子逐渐增多,小孩子们上学不安全。随后武昌区教育局在此也呆了一段时间。武昌区教委搬走后,此地即被出租,一度作为娱乐场所,80年代开了一家舞厅,主楼上的楼板都崩塌了。在舞厅关闭后,被折腾得不成样的圣三一堂一直作为仓库使用,然后被周围居民的自建建筑慢慢包围,直到2013年外面的商铺施工才重见天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