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义务宣传员

2015年9月29日武汉新闻总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1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0: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三一堂,摄于2011年。静冬斋供图

长江商报消息 重檐攒尖琉璃瓦,凯尔特风十字窗

■ 本报记者 钱烨

12月7日,位于武昌解放路上ATM新潮百货对面的圣三一堂被围进工地,这引起了记者对老教堂的关注。这座有100多年历史的建筑因为长期被包得太紧,至今没有被定为文保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而与圣三一堂风格相仿的现存中西合璧式教堂,还有位于青龙巷的圣救世主堂,和汉正街的救世堂。与它一街之隔的圣救世主堂,也在等待漫长的保护审批程序。

根据《武汉市志·社会志》记载,在1950年的统计报告中,武汉有天主教堂18处,基督教堂、所76处,这一数据在解放前可能更多。1955年后,一份非官方的调查数据却是,武汉市内现存基督教堂24座(天主教堂不详)。大量的教堂在消失,这里面不乏历史地位很重要的基督教生命堂——它曾作为“文革”时期武汉唯一可以做礼拜的总堂使用,在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

与众多的教堂相比,本期《长江地理》探访的只是其三。这三个中西合璧式教堂,或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和典型性,引我们去探寻被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城市片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汉的教堂数量猛增

据《武汉市志·社会志》记载,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南部省份行走时,葡萄牙人耶稣会的何大化已经进入湖北传教,并在武昌汉阳门紧靠蛇山脚下修建了简单的教堂,受洗300人,后来因为张献忠攻打武昌城,何大化卖掉房产,逃亡福建。

外国人最初来中国内地传教是很受抵制的。至少在17世纪前,那些从梵蒂冈派遣的传教士在两湖地区的活动还很少见,遣使会会士陈阿本,在赴任途中就被捕,病死在北京狱中。顺治十八年,法国人耶稣会神父穆迪我来武昌修建天主教堂,至此,天主教在武汉才一直流传下去。

现在武汉保存最早的天主教堂,是1862年意大利人明位笃从应城将座堂搬过来的上海路天主堂。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陆传教,并增汉口作为租界,涌入武汉的教会开始增多。

就在太平天国与湘军在安徽拉锯战之时,杨格非被准许进入南京传教。这位基督教(又称新教)英国伦敦会的教士,本来是要到非洲大陆南端的马达加斯加岛传教的,教会说服他来到中国,于1862年,沿着长江水道来汉口传教。

武汉第一座基督教堂,是他在两年后在汉口夹街修建的首恩堂,基督教循道会的郭修理比他晚来了8个月,在汉口大通巷修建了第二座基督教堂——福音堂,也就是目前耸立在普爱医院前面的救世堂的前身。

最先到来的伦敦会与循道会,甚至划出了自己各自传教的势力范围。据《武昌县志》记载,伦敦会沿长江传道,先后在武穴、黄石修建教堂,而循道会上溯汉江,在沔阳(今仙桃)、天门修建教堂。

因为新分出来的基督教(又称信教)势力资本雄厚,特别是后来进入武汉的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在武昌修建了众多教堂,圣三一堂、圣救世主堂都由他们出资修建。武汉最早的大学——文华书院,也是圣公会当年建的。

20世纪初到抗战时期,是武汉扩建教堂最多的时期。据《武汉市志·社会志》记载,1935年底,仅基督教堂已超过50座,教士7000余人。教会的进入,伴随而来的不仅是教堂,还有教会修建的学校与医院。

据19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基督教在武汉所办的学校就有21所,学生数量占到社会总数的1/3,由19世纪末的60人增加到1921年的2979人。这里不乏一些新式学校的设立,例如武汉最早的女子学校,就是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在1874年开办的,与文华书院同一个大院。迫于当时的社会压力,女学生数量只有不到10人,上午学校教她们文史、唱经,下午学习刺绣、缝纫以及烹调。

圣三一堂

“它具有申报文保单位的价值”

在武汉目前保存下来的教堂中,圣三一堂的内部面积算是最大的。据1929年《圣公会报》记载,作为湘鄂地区的主要堂会之一,“湘鄂妇女传道服务团年会”当年曾在此召开,参加者超过三百人。

12月9日,记者在圣三一堂周围工地看到的情景却相差甚大。除了从两扇绿色的铁门后露出的圆顶,后面的一切都被包围在工地与乱搭乱建的民房中。想拍个全景都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圣三一堂位于武昌老城的中心。当年外国人在汉口修建教堂是受到条约保护的,而武昌城却对这种西式建筑相当抵制。当时曾有因外国传教士的购地风波,闹民怨沸腾,外国人不得不请当地政府为他们出面,贴公告,下训令。

也许是为了迎合普通民众的喜好,圣三一堂的风格明显具有中西合璧的样式。主楼是一个八角亭,看起来有点像比它晚几十年建的武大老图书馆。这种即使在中国建筑中都被看为不够严肃的建筑样式,被用来安放在教堂主楼上,原因或许只有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可以说得清楚。

武大建筑学院教授赵冰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折衷。就像武汉大部分教堂的格局都顺应中国人的南北坐向一样,这降低了在建筑家眼里这些教堂的价值。不过在那个历史时空里,洋人要想在中国内陆生存下来,还是免不了要入乡随俗。

除了显眼的八角亭,圣三一堂的外部装饰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砖雕。一位住在教堂后面17年的老人说,上世纪80年代前,教堂的外围还存在一堵古色古香的青砖围墙。

或许因为一直被包围在民房中,圣三一堂总是被忽略。直到两个月前,教堂前面的两层商店重新装修,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栋历史超过百年,与辛亥革命红楼同一年(1910年)修建的历史建筑,相比刚修缮一新的红楼,它的命运要多舛得多。

居住在后面的陈师傅曾经在教堂里面上过小学。据了解,教堂在解放初期已经停止教会活动,改为解放路小学,学校停办后,周围逐渐被违建的民宅吞并。2011年,因为存在消防隐患,住在圣三一堂内的违建户被迫搬迁整治。

据民俗专家刘谦定介绍,解放路小学停办后,圣三一堂一度作为教委的办公场所。教委搬走后,教堂一度被改造成舞厅,楼板崩塌后,又被租作仓库。

记者致电武昌区文物科刘科长,对方称目前圣三一堂不是文保单位,也不是优秀历史建筑。“它具有申报文保单位的价值,目前的工地是在维修。”

圣救世主堂

已纳入保护范围,

将申报优秀历史建筑

圣救世主堂比圣三一堂的修建还要早几年,关于这座教堂,可以查阅到的历史很有限。据维基百科上称,这座教堂是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兴建的众多教堂之一,属中西合璧式建筑,重檐攒尖琉璃瓦顶,上设宝瓶。俗称府街口教堂,辛亥革命肇始地之一。

12月14日,记者询问周围老居民得知,现为武昌残疾人救治中心活动室的圣救世主堂,在解放初期就停止宗教活动,改建为青龙巷小学。很多在里面读过书的居民,都不知道它的前身是一所教堂。只有一位年纪接近70岁的杨师傅知道一点关于这座中西合璧式教堂的历史,并称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日知会最先就是在这里设立的。

刘谦定在此特别提到一个人——胡兰亭。其为华人教士,曾在1904年与黄吉亭一起,在圣救世主堂内设立报刊阅览室,后来科学补习所成员的刘静庵加入其中,改名日知会。过了两年,又搬到了昙华林。

胡兰亭是外国传教士在武汉本土受洗的最初一批华人牧师之一,幼年时在汉口沿街乞讨,被杨格非收留,后来进入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读书,受洗成为牧师。

20世纪初,在武汉传道的教会与革命人士之间的联系显然非常紧密。虽然,外国人传教的目的不一,但是其对武汉近现代历史的影响,可能是他们自己也未曾料到的。

说起圣救世主堂的历史,可能还要追溯到更早的1871年。基督教美国圣公会来到武昌后,买下青龙巷这块地皮,在20世纪初修建圣救世主堂之前,这里就兴建了学校、诊所,后来与日知会一样,学校也搬进了昙华林。

刘谦定说,以前教会牧师的后人仍然生活在圣救世主堂周围的民居房里。12月14日,除了一对聋哑人,我们在教堂周围的民房里没有找到关于这些牧师后人的一点讯息。

目前,作为武昌区残疾人救治中心活动室的圣救世主堂,已经翻新。室内放着两座乒乓球桌,室外一棵与重檐攒尖琉璃瓦顶同高的悬铃木已经枯黄。

建筑周围没有任何提示关于这座中西合璧式教堂的历史信息,负责管理武汉优秀历史建筑的房地局安维护处称,圣救世主堂已经纳入可控保护范围,将会在下一批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审查中进行审批。

救世堂

主体建筑被保留,仍作教堂使用

在三座中西合璧式教堂里,救世堂可能是最被人熟知,也是唯一延续着教堂功能的。

2011年,这座英国循道会于1931年修建的教堂在多方呼吁下免于搬迁,原地保留。曾参与呼吁保护,在教堂周围长大的武汉电视台编导侯红志回忆,“文革”时期,救世堂是普爱医院的中医门诊部,教堂主体部分由此得以保留,作为仓库使用。

虽然教堂免于搬迁,但是与教堂建筑一体的普爱医院南院部分,却在2010年遭到拆除。据称,被拆除部分紧靠汉江,一体式英国建筑,红砖、拱门,窗户是白颜色的,室内留有壁炉。

曾参与保护昙华林老建筑的刘谦定认为,一座教堂的修复,不仅要恢复他的历史原貌,对于教堂周围的历史环境也应该恢复。“教堂不是孤立的,除了牧师楼,很多都附有医院和学校,应该一体保存和修复。”

可惜的是,救世堂背后的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医院扩建过程中就被拆除。而与教堂融为一体的南院部分,也未能保留。相比面临大拆迁的汉正街,救世堂似乎还算幸运的。

据资料记载,救世堂前身是1867第二位前来武汉传教的基督教英国循道会教士郭修理修建的福音堂。伴随着福音堂而修建的是华中区最早的西医医院——普爱医院,以及武昌博文书院(今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汉阳训女书院(今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1931年,循道会在得到资金赞助之后,修建了全新的救世堂,并且作为循道会在湖北的中心教堂使用。汉口大水时期,教堂曾作为收容所救治难民。

武汉建筑学院教授赵冰说,从建筑学上讲,这座教堂坐北朝南,违背了西方教堂东西朝向的原则。但平面的拉丁十字格局,又弥补了东西方的冲突。虽然在外观上,具有中国南方地域色彩的单檐庑殿琉璃瓦屋顶看起来不合教堂的严肃主题,但内部的西式风格的凯尔特十字窗具有浓郁的英国基督教特色。

所以,在三座教堂中,救世堂是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最为平和的一个,中西风格可谓平分秋色。赵冰说,由此可以看出在经过几十年的中西碰撞后,斗争或者妥协,都得到了各自的理解和安然相处的方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wardenwater



给你佩个图吧,这个是Q群里面别人发的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三一堂探访 CECP visit of trinity church  

1.【CECP探访过程】

       2015年6月14日上午,CECP的志愿者们在来自意大利的CECP城市建筑顾问马方济教授(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委员会ICOMOS会员)的带领下,同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周重山(Joseph Zadrozny )、著名作家城市建筑学者胡榴明老师及CECP会长杨帆,一起来到了位于武昌区解放路司门口ATM潮流百货对面的历史建筑圣三一堂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探访考察。

       在潮流百货门口集合后,马方济教授让大家在原地四处观察,但是举目尽是商铺林立完看不到圣三一堂的踪影。马方济教授指向对面的一处施工场地,我们这才透过施工脚手架和黑色幕布的空隙看到了圣三一堂攒尖顶上的圆球。这栋历史建筑四周几乎被民居包围,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自建户。据已有资料,圣三一堂的发现是在2013年,此地前方一直被卖衣服的商铺遮挡,因为店面整修,重新扒掉,后面的圣三一堂才露了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志愿者们随后进入施工工地发现这里从去年开始进行商场的建设施工,在与施工单位沟通协调后,我们进入内部参观考察。穿过地上凌乱堆放的建材我们终于看到了圣三一堂现在唯一保留下来的一个立面,可以看出它风格明显具有中西合璧的样式,主楼是八角亭样式,看起来有点像比它晚几十年建的武大老图书馆,重檐屋顶,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胡榴明老师向我们介绍这叫飞檐是汉族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除了显眼的八角亭,圣三一堂的外部装饰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砖雕。历史上外国人进入武汉修建教堂,使用中西合璧式是为了降低普通民众对教会的抵制,也正因此促成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这些中西合璧式的教堂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缩影,但正在慢慢消失。武汉地面上这种中西合璧式的教堂,目前仅剩下三座。我们发现门楣上的字已经被扣掉了,并且有个人工凿出的洞不知道是不是施工造成的。圣三一堂这残存的一隅被包围在工地与民房中,都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能拍到全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名镇,其他三家除佛山外基本都衰败了,佛山也没有什么旅游资源。武汉跟他们搞在一起,有点被人傍了大腿 ...
am666 发表于 2015-9-29 09:30

有点自我矮化的味道,另外三家当然愿意抱武汉的大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边上的破房子扒掉,修整下。这种房子如何利用也是问题,总不能修好空在那里放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过这个立面我们看到圣三一堂原有的礼拜室、牧师寝室等部分已经被完全拆除建成了新商场。在马方济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上到了三层考察八角亭的内部,

屋顶是伞状的木结构,中间靠一根粗圆柱支撑。这些木构件都已经被重新刷漆,保存的较好。马方济教授指出我们看到的有拱门的砖墙可能是后来修建的,或许是新建商场想要利用这部分空间。通过墙上八边形的窗洞向外看更清楚的发现周围的民居几乎是紧贴着圣三一堂而建。继续上楼穿过正在施工的商场来到了楼顶向下俯视,我们看到圣三一堂屋顶应该是经过了修葺翻新,原来的红瓦变成了深色的新瓦,攒尖顶上的圆球也被新刷上了金漆。
    随后马方济教授与美国驻武汉总领事周重山接受了武汉电视台采访。他们表示武汉有很多美丽的老建筑,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他们希望更多的武汉人能重视和参与老建筑保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三一堂的探访结束时,我们在施工处的办公室看到了这里规划建筑的效果图,施工方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新商城会结合我们看到的三一堂立面做成一个有教堂风格的商场。志愿者们也发现现场有工人正在进行类似教堂壁画一样的粉刷工程。但是从效果图及现场施工状况可以看出圣三一堂的外面连接马路的地块任然会有一栋三层高的建筑,这栋建筑还是将圣三一堂完全遮挡住了。由于新建建筑与原有的三一堂之间距离太近,基本很难看清楚圣三一堂的立面。当我们向施工方提出这些疑问时,他们表示并不清楚这里设计方面的事宜。
2.【圣三一堂历史沿革与变迁】

       近代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资本主义和西方文化渗透到所有开埠城市,武昌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城墙被拆毁,城区扩大,并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如因教会势力扩张产生了一些学校、教堂、医院、育婴堂等,而洋务运动则产生了工厂、办公楼、学堂等,另外辛亥革命的爆发,促成了一些烈士陵园、纪念碑、亭的出现。同时,武昌固有的古代建筑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因此形成了许多中西美学杂糅的现象,这些现象看似奇异却是武昌近代历史的完美写照。

  辛亥革命后由于湖北政局不稳,政府无力顾及教育和文化建设,帝国主义传教士到处设堂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传播西方神学和文化。司门口的圣公会三一堂就是在此期间修建的。武昌三一堂是1910年兴建的,其地址就在长街(今解放路)中部的西侧,原金资银行的对面,老武昌邮电局(今武昌邮局)的背后。1938年底,武汉沦陷。随后不久,日本人就占领了武昌三一堂。日本人占领了武昌三一堂以后,就在此开办了一所日本师范专科学校(实际上都是些小学生)。这个专科学校就是日本人为了长期占领中国而培养文职人员的地方。解放初期,武昌三一堂的牧师走了以后,武昌区文教系统随即就接管了三一堂小学。1966年底,三一堂小学被武昌区教育局改名为解放路小学。1980年代,解放路小学被关闭,原因是街上的车子逐渐增多,小孩子们上学不安全。随后武昌区教育局在此也呆了一段时间。武昌区教委搬走后,此地即被出租,一度作为娱乐场所,80年代开了一家舞厅,主楼上的楼板都崩塌了。在舞厅关闭后,被折腾得不成样的圣三一堂一直作为仓库使用,然后被周围居民的自建建筑慢慢包围,直到2013年外面的商铺施工才重见天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三一堂近几年的变迁(照片来源网络及cecp探访现场拍摄)
3.【圣三一教堂的保护反思】
从网络资料上来看,在2013年长江日报就有报道过圣三一教堂面临拆迁的状况并有记者向文保部门询问。当时文保部门回应因为教堂周围杂居人口太多,整个教堂被包得严严实实,一直没有被发现,所以未被申报。不过以圣三一堂的历史与建筑风格,占地面积,肯定有申报文保单位的价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则,具有产权单位的一方,拥有文物的使用权,同时承担文物的维修责任,具体的维修资金应该由产权单位负责。但是圣三一堂一直未被申报文物保护建筑,以至后来成为商业开发区的一部分被任意拆除。首先的问题就是圣三一堂一直不被大众所知,被商铺和民居包围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渐渐破败。虽然曾有媒体报道过但是宣传范围有限,看到它的历史价值的人任然很少。其次,文保部门似乎也并未有实际的行动来进行申报保护,缺乏群众和媒体的督促与监督。最后,对于商城的投资开发者及设计者来说,虽然对圣三一堂有部分保留,设计上也试图呼应历史建筑,但是最后达到的保护程度并不高,仍然致使圣三堂处于一个易被大家忽视的位置。

作为CECP志愿者们,我们想要拯救武汉城区里一些正在慢慢消失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是历史的记录,是社会文化的发生地。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只关注经济指标,城市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更是让一个城市有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面对圣三一堂这样的现状,我们除了扼腕叹息任然要坚持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圣三一堂,让大家知道这里曾经有一个如此特别的中西合璧的教堂,让大家了解这个教堂所贯穿的历史。由圣三一堂再到其他历史建筑,当大众的文化保护价值观建立后,我们或许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其他亟需保护的老建筑并有所行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摩登原始人


    孩子们就不能去路口等红绿灯么。。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可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在汉网看到过,真是可惜了!要好好追追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离关山中学还远得很啊?不过这个高架桥修起来后,这里的车速快多了,我跑过一回的,附近的人过马路要走高架下面,可能远了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1: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摩登原始人


    红绿灯貌似是高架桥下面。离前面有点远。前天晚上恰巧去过,那个位置护栏有个小开口,只能从那里走。不然就要绕前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30 18:54 , Processed in 0.046622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