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5-27 16: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船王 包玉刚 有很详细的记载,宁波包氏一族,常年在武汉经商。武汉是包家发家的起始地,应该是有感情的,而武汉没有九龙仓的海港城或者IFS,我至今想不通为何~!
包玉刚经常坐在起居室的那个窗前,望着繁忙的来来往往的商船,望着
滚滚东流的江水。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呢?包玉刚太想知道了。
武昌是革命起义的圣地,到 20 年代未 30 年代初,更成为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包兆龙在汉口做生意,回家经常讲起武昌发生的事情,包玉刚对武昌充
满了憧憬,萌发了到武汉读书的念头。
一天晚上,包玉刚来到母亲的房间。包玉刚的母亲姓陈名赛琴,出自望
族,是传统的中国妇女,恪守着三从四德的传统礼教,相夫教子。据几十年
后包玉书、包素菊、包丽泰所述:“……因先父平常商旅在外,先母留乡扶
育子女,营守薄用,即一针一线,皆亲力而为,慈母心肠,可以想见。以后
儿女秉承勤俭家训,兄辈中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蜚声中外,养育之恩,良
有心也。”
见儿子进来,包陈氏自然问他学业怎样啦,先生教了些什么啦等等。包
玉刚恭恭敬敬地一一作答,然后,他沉默了一下,抬起头对母亲说:“娘亲,
我想到汉口念书,和爹在一起。”
包陈氏闻言,有点愕然,便停下手中的女工活,摸着包玉刚的头说:“去
汉口?你知道这一路有多远、路上有多危险么?你爹最近到北方做生意,娘
亲又要留在家里照顾一家大小,不能陪你去,你一个孩子家的,怎么去得了?
快别胡思乱想了。”
包玉刚并不死心,仍想争取:“武汉的教育比这里先进,到那里读书会
学到更多东西,眼界会更加开阔。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男儿志在四方,我已
经长大了,应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包陈氏怜惜地对儿子说:“你想到汉口读书,我不会阻止你。但现在你
还小。你知道吗?外面现在乱得很哪。听你爹说,国民党正在搞什么宁汉分
裂,局势动荡,我怎么能让你一个小孩子自己出去呢?”
母亲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蒋介石北伐,定都南京。1927 年,蒋介石、
汪精卫决心清洗国民党内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内的胡汉民、宋庆龄等则在武
汉成立国民革命政府,这段历史被称为“宁(南京)汉(武汉)分裂”。当
时由宁波去汉口,要途经上海,这一路军情险恶,包陈氏为了儿子的安全,
自然是不会让他到汉口去的。
包玉刚那时年纪尚小,并不太懂战乱呀、分裂呀这些事情,见母亲坚决
不允,只好作罢。
转眼三年过去了,包玉刚长得已比母亲高出半个头。三年来,他要到汉
口读书的念头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更加强烈。一有机会,他就会向母亲委婉
地旧事重提。包陈氏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家乡的教育水平她心里也清楚,
前些年不让儿子去武汉,是看见他年纪还小,担心他的安全,现在,儿子己
长成小大人似的了,他应该有更好的前途。在给大夫的信中,包陈氏向丈夫
道出了儿子的愿望。包兆龙一直希望儿子能帮自己做生意,看见妻子说包玉
刚想到武汉去,自然十分高兴,立即回信告知路线和注意事项。
得到丈夫的首肯,一天晚上,包陈氏把包玉刚叫到自己房间里。她试探
着问儿子:“你真的想到汉口去跟爹爹在一起?”
包玉刚点点头:“是的,我很想去。”
“那你敢不敢一个人去?”
“敢呀!”
包玉刚冰雪聪明,一听母亲的语气便知有希望了,连忙说:“娘亲,你
看呀,我跟你一般高了,我早就是大人了。我会洗衣服,会做饭,我能照顾
自己的。”
听了儿子的话,包陈氏微微点点头,但仍不放心:儿子,俗话说:在家
千日好,出门半朝难。路上并不太平,偷盗抢劫、诱拐诈骗,什么事情都可
能发生,你又没有出过远门,能应付得了吗?”
尽管包玉刚提出到汉口读书时,母亲提醒过他语言问题;尽管包玉刚已
做好了思想准备,可是,当他第一次踏人汉口那所中学的校门的时候,仿佛
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里,没有人懂得他说什么,他也不懂别人说什么。
http://bjzc.org/lib/61/ts061006.pdf
这个网址关于宁波包家的生意经有很详细的介绍,其中包家在武汉基本上是最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