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兴科路

重磅推出--- 图说淮南百年建城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7年,淮南开通公交车。曾經的“兩節杠”公交車已成為淮南人的城市記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7年6月9日 安徽肥料厂(淮南化工总厂)在淮南黑泥洼动工兴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50年代末期以后陆续建成的有淮南机床厂、淮南轴承厂、淮南石油化工机械厂、淮南印刷包装厂等,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并行发展的局面。除此之外,建国后兴建、改建的地方工业企业还有淮南瓷器厂、安徽造纸厂、淮南纺织厂、淮南市酒厂、肥皂厂、面粉厂、油厂、天一袜厂、淮南水泥厂、市印刷厂、市华光日用化工厂、淮南肉联厂、市食品厂等200余家,逐步形成了以化工、机械、冶金、建材、电子、纺织、造纸、食品等为主的工业门类。

1957年12月20日 安徽省第一座机械化、自动化选煤厂-望峰岗选煤厂建成投产,安徽省副省长姚克为投产剪彩,市、矿党政领导以及苏联专家参加了庆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1973年11月1日,潘集一号井破土开工。1983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现代化矿井潘集第一煤矿建成投产。 
淮南开疆拓土,又开启城市新篇章,从此淮南东西北,三城鼎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76年12月26日,潘集二号井破土开工。1989年12月2日,潘二矿建成投产。图为:原中共淮南市委书记丁继哲为潘集二号井开工剪彩。 (图片提供:原基建局报社记者刘振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潘集三矿兴建,1983年谢桥煤矿破土。淮河以北先后兴建的4座煤矿全部为大型、特大型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大、现代化程度高,使淮南煤炭生产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仅矿井建设加快了速度,老矿区的挖潜改造也在不断深入,同时,地方煤矿的开发迈出了新步伐。1989年12月,设计年产90万吨的新集煤矿开始兴建,标志着地方煤炭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1990年底,淮南矿区主要矿井9对,年产量达1005万吨,淮南解放到1990年的42年间,淮南矿区产煤达3.41亿吨。

淮南解放后,电力工业由煤矿附属地位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田家庵电厂进行改建,1956年,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在田家庵电厂投产,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后,田家庵发电厂经过5期扩建,装机容量达到60.1万千瓦,包括了6000千瓦、1.2万千瓦、2.5万千瓦、12万千瓦等不同型号的国产、进口机组,如同一座电力工业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50-60年代,苏式建筑走进淮南 ,老田家庵兴盛一时,成为当时淮南的商业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建筑述说着旧日的繁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依然熙熙攘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稀的老招牌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繁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旧交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从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是一座工矿城市,城市建设带有明显的工矿城市特征,依矿、依厂建镇,点多线长。整个城市大分散、小集中,形成分为三大区片,东部以田家庵为主体,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西部谢家集、八公山连成一体,以谢家集为中心构成西部城区骨架;北部以袁庄为中心,是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新区。

形成了 “彩带串明珠”的组团城市格局,东西百里,所以号称“百里煤城”。

解放前,号称“淮南三镇”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市政设施基本为空白,仅有十几条街道,大部分为土路明沟,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建国后,作为华东地区一座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城市建设随着工业发展逐步拓展,旧有城区不断扩大,新建城区迅速形成。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东部城区市政设施有了很大发展,西部城区已经形成规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矿区城市的特点,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指导思想,先布经纬后织锦,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了建设步伐。先后新建、拓宽了一批城市主干道。洞山西路、洞山中路、陈家岗路、龙湖路、国庆中路等一批路幅宽40-60米的城市道路把东部城区连为一体;以蔡家岗路、八公山南路为主的西部城区主干道,沟通了城区间的联系,有效地改变了城区面貌。1990年,拥有主要干道113条,总长度149公里,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道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295米,人均拥有道路2.9平方米。市内公共交通方便,18条公共交通线路联结东、西、北三个城区,营运线路总长达307公里,营运线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9公里。城镇有自来水厂8座,日供水量17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民用煤气从无到有,已拥有6.4万立方米储气能力,日供气15.3万立方米,用户2.2万户。市境还拥有龙湖公园、谢家集文体公园、八公仙阁、八公山儿童乐园以及洞山森林公园、八公山风景区、谢家集卧龙山风景区(孙家花园)等一批公园和游园,市境以公园、街心花坛和街头小游园,道路绿化所组成的点、面、线相结合的绿化格局已经形成。煤矿城市的脏、乱、差状况已有明显改观。
淮南城市是在70年代中期随着煤炭大批开采而壮大起来的,70年代后期淮南城市人口就达到40--50多万人,至80年代城市人口就达到60--70多万人,进入90年代城市人口就达到70--80多万人,在21世纪初终于突破100万以上人口进入特大城市。2011年末,淮南市户籍总人口为245.6万人。城市人口113.7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20多平方公里,是安徽省名副其实的“双百”城市之一。

现淮南市下辖6区一县,是安徽省辖区最多的城市。拥有地方立法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8 02:20 , Processed in 0.04698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