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8-25 12: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汉正街就是块宝地
两江交汇,三镇腹地,遥望龟山和长江大桥,在“风水师”眼里汉正街这块地就是宝地,在丁援博士眼里也不例外。丁博士是国际古遗址保护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他的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两张地图,上面是中国,下面是武汉,“你看武汉三镇的中心在哪里?是不是在汉正街这块?皇上坐船来了都要经过接驾嘴,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集家嘴。”言罢,丁博士又将手指挪向上一张全国地图,意指汉江、长江交汇之处也是华中的腹地,作为浸淫建筑文化数十年的资深学者,他的理念是,地理空间节点寓意着文化价值。
“武汉目前展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可能只有一部分”
当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改头换面时,我们内心难免觉得这张新面孔少了人情味。丁博士表示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士思考有一个过程,但随着学习的专业越深,会发现建筑设计是科学训练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
丁博士一直致力于研究和保护武汉的历史建筑:“让公众感知武汉的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即冯天瑜教授研究体系的中西文化融合,目前展现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网上搜索“武汉申遗”,多半能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文章当中。相较于长江大桥、黄鹤楼、晴川阁等“著名景点”,古德寺是丁博士的“新发现”,古罗马建筑结构、希腊神庙风韵、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融为一体,实属佛教圣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的一大奇葩,但古德寺一直大隐隐于市,现在已经沦为经典的小清新之地。大胆畅想一下,汉正街的进化对提升武汉的文化价值将有标杆性的意义。
解决民生才是要紧事
原来有一句老话:“紧走慢走,走不出汉口。”现在有一句俏皮话:“汉正街的房子楼歪歪,三天两头闹火灾。”
建筑本身又双重生命,一是机能生命即功能性,一是物质生命即建筑结构,当两重生命在现代社会都被需要的时候,就要延续这栋建筑的生命。比如仍有香火供奉、建筑保存良好的寺庙,类似于归元寺。但是当建筑的功能性完全不存在了,建筑结构尚存时,就要考虑对这栋建筑实施“更新”,将它原有的内部空间改造。所以旅游景点有那么多外貌古香古色的建筑,内里已变成酒吧等娱乐设施。
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看,汉正街的老房子的面积过小、建筑老化,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等问题,作为建筑,它们的功能走到了尽头,不再适合人们居住或商用,改造已是迫在眉睫。“汉正街的升级改造实质上是要改善当地的民生问题”。这有些类似于上海石库门片区的建筑保护和更新,一方面保留优秀历史建筑,让公众感受到文化的价值,一方面对基础设施较差的老街区进行改造、修缮,进行建筑更新。
这样想来,汉正街这样的老街区为何亟待涅槃,究其原因是其建筑的功能走到了历史拐点。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不再适用于城市中心。“时代的、大气的,然后是文化的、生态的”,这是丁博士心目中对新汉正街的期许。
江湖中文武双全的人可谓千里挑一,汉正街内功深厚,天资聪颖,若练“嫁衣神功”,破茧而出、万众瞩目之日可待矣。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