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4-24 2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U_David 于 2019-4-28 18:03 编辑
光影保定:回溯母亲河的变迁 南门石桥从地面消失
2014/02/11 08:05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 郝毅生
从历史上看,保定南城墙以外有两条河。一条是府河,一条是护城河。两河中各有一座石桥,一座大型石拱桥——天水桥,一座是单拱南门石桥,后因两河并轨,桥从地面消失,独有天水桥横跨在府河上,继续发挥着济步利人的作用。谈起这两条河、两座桥的古今变迁,笔者寻章问志,以期给广大读者一个较为全面的交待。
两河东西对流,两桥比岸而立
府河在历史上曾名一亩泉河、鸡距河、清苑河,《水经注》称沈水。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因河在府城南门外穿行而过,故名府河。千百年来,府河流进了保州的每个角落,融进了每个保定人的心里。她就像母亲一样孕育和滋养着沿岸的儿女,因此她被誉为保定的母亲河。
府河之源,从明嘉靖十七年(1538)《清苑县志》载诸水图显示,府河上游只有一亩泉河及其稍南的鸡距泉。
而一亩泉、鸡距泉之源又在哪里?笔者查阅了清《畿辅通志·舆地略》,其中写道:“一亩泉上游为渝水,至渝河(村)而洑,洑而复出,播为诸泉。”《满城县志略》载:“渝水源于易完分界处之界河,抵土门东南入满城,越石井又东南至渝河村洑流,至县东八里涌出为一亩泉。”“水经注所云源头水也”。此河虽是一条季节河,但它有一个明显特征,当河水流向满城县土门村以下时,因卵石夹沙的河床渗漏严重,河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向东南“地流四十里”至一亩泉村夏家庄、孙家塘一带形成一亩泉、鸡距泉、申泉、黑风泉、联宝等诸泉之水喷涌而出汇聚成一亩泉河。该河在宋、元、明三代,多偏重于军事防御和开渠屯田,清代则进行了通舟楫的治理,实施“引唐济府”。把唐河水引入府河,加大其水量。从乾隆十年(1745)、十七年(1752)、四十七年(1782)三次疏浚使河道宽阔、四季常流,不仅为沿途两岸人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产业用水,同时还承担着航运、排灌、排洪的作用。从清至民国,一亩泉河与侯河、白草沟相汇于府城西南灵雨寺吴家湾处,经此分两支:一支出积水闸(俗称大闸)向东南流,横穿保定府城南门外,过天水桥、刘守庙东流入淀称府河;一支东流折北过小石闸、西门石桥,环绕北门、东门石桥,又南流至城东南角复折而西,从南门石桥下一直西流入吴家湾,称护城河。由于南城这一段护城河的流向是自东而西,而府河的流向是自西而东,于是在南城门外形象地凸显南门石桥与天水桥彼岸相对而立,而护城河与府河的流向各奔东西。
为控制蓄水流量,保证分流之水合理利用,明嘉靖年间,为遏水环城在吴家湾桥东堤岸重修了一座积水闸(俗称大闸),闸两侧砌七丈石墙以防冲刷堤岸。大闸上有座东西的木板桥,桥上南北两侧有铁护栏。从大闸稍西转北的,护城河东岸上,也建有一座南北的小石闸(俗称小闸),从小闸引护城河水东流,从西水门入城至莲花池后,通过南大街暗渠,进入府学泮池,然后由南水门流入护城河。民国初年,保定商人仿照外地水磨形制在积水闸东侧堤岸上,建了源隆水磨面粉厂,正式开启了府河水资源利用的商业化。
南门石桥由明改暗,桥从地面消失
南门石桥这一段护城河的流向,从1930年、1935年、1948年以及解放后的保定市地图上均标注着天水桥是府河与护城河的交汇处,直到现在媒体还这样说。可实际上正如人们所说,在此只能看到天水桥及府河的流向,却看不到南门石桥及护城河向西的流向。对此,笔者从小就有疑问,上小学时曾问过教地理的老师,他们也都不清楚,他们告诉笔者:你从刘守庙回来沿护城河看看不就清楚了吗?所以每年笔者跟同院的发小去刘守庙都是坐船,回来时都是步行,主要是想看看护城河流向,当走到城墙东南角处、沿护城河南岸往西走了一段还能看到护城河由东往西流,再往西走就被北河坡商铺和货栈的房子挡住了,什么也看不到了,到天水桥东面只看到府河朝东的流向。
笔者从小就有个癖好,他人所不清的事却为我所追求。1949年笔者在保定市公安局工作期间曾在南城门执勤,从城墙上才看清楚了,原来此段护城河在福和公面粉厂东边,北河坡聚兴铸锅厂后面小木桥西边有条暗渠,当时问过南城门里附近和城外北河坡的商户,许多岁数大的老人都不知道,终于从南门里卖猪血豆腐的李广城师傅(当时71岁)和其旁边住户翟秀珍(当时66岁)二位老人那里得到了答案。他们说:“天水桥北边的南门石桥及这一小段护城河往西的流向,人们从地面上确实看不见了,因为它已经从清末就由明河改为暗渠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南门石桥已被深埋于地下,这是袁世凯重建南城门楼时一并改建的。”李师傅还说:“南门石桥下护城河的流向始终向西流,护城河自古就是围城挖的人工河,不围着城转那还叫护城河吗?它与对面天水桥下的府河是相互平行而又东西对流的两条河。”
又查史料证实,光绪二十九(1903年),袁世凯为恭迎慈禧、光绪帝谒西陵来保,将永宁寺(现二中校址)改建为行宫,依照被四国联军已毁南城门楼原貌,重修了南城门楼。又疏浚了南大街乾水桥以南暗渠,还将南门外一片杂乱无序的水路,路面坑坑洼洼,出入城难行的路况进行了整治,为了调直南瓮城门至天水桥以北的马路,还将这一段的护城河至南门石桥由明河改为暗渠,砖砌渠墙,上面横铺长条石板,深高与南门石桥桥拱相同。渠上石板就形成了一条石板路,从此,南门护城河桥被埋于地下,从地面上消失了,但从桥西侧还能看到桥拱及两桥间距迎水一面的分水墙。
通过改建和拓展,扩大了南城门外这一片的空间,后又成了买卖粮食的集市。民国二年(1913年),商人赵遇和等人在粮栈的基础上,沿护城河暗渠石板路东边开设了福和公面粉厂。
天水桥以西两河并轨府河兼护城功能
民国十年(1921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为迎庆其60岁的生日,大兴土木,在南城门以西,北靠城墙,南邻府河,仿照苏州园林形制修建花园。为了扩大花园面积,除征购土地外,又将保定南关铁路支线,由府河南岸移至南阁外,向东又延长到刘守庙,并建南关站。还将南门护城河石桥以西至吴家湾这一段护城河并入府河。合并后的这一段府河兼护城功能。同时还将原护城河穿过曹锟花园这段河道及以北的育婴堂坟地一起填平,扩建成跨府河两岸的花园。致使这一段府河从天水桥西侧至曹锟花园西墙这段的河面最为宽阔,约150米左右,既方便了商船在这里掉头返程,也方便了卖水人和居民在这里取水。
新中国成立后两河由兴变衰
府河历经宋、元、明、清通漕运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连接了白洋淀至天津南北运河的船只接踵而来,天津至保定的货物主要靠这条水路运输。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府河水流量逐年减少,航运停业,其原因有三。 一是一亩泉水源区兴建了造纸、化纤、胶片等大厂。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需水量不断加大,迫切需要扩大水源,从1956年至1975年,在一亩泉水源区的工厂、农村开发了不少机井。其中,工业机井、生活用水机井38眼,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由1950年代3000多立方米,增加到1980年代6亿多立方米。 二是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引发了一亩泉水源区水位下降,出现了季节性的漏斗。1970年代逐步形成常年性漏斗。三是降雨量的减少。据气象部门统计,1950年代我市平均年降水600多毫米,到1980年代仅有400多毫米,失去了地下水的渗入补充。
上述三个主要原因,一亩泉地下水逐渐干枯,使府河一度成了无源之水而断流。昔日那“舳舻相接、樯帆如林”、运货输粮的繁荣场面,早已化为历史烟云。而今,市**针对前几年府河断流、污染,采取了整治排污、生态补偿。实施大水系工程建设,从西部山区水库引水入府河,使多年断流的府河水又开始了欢快地奔流,水也变清了。但水势远不如从前,真让人难以想象它曾经承载着千年漕运的历史重负。
护城河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知保州,建城时挖的人工河。金贞佑元年(1213年),蒙古军屠保州,城池俱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重建保州城,作新渠,凿水门,引一亩、鸡距二泉之水入城濠,构成了城市的防御工事,同时也是城市排洪的干道。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以来,蒙古瓦剌军和鞑靼军不断向长城内进犯,为了加强防御,隆庆年间(1567-1572),知府张烈文及以后两任知府贾淇、章时鸾相继改夯土城为砖包城,改四城门护城河木桥为石桥。
1950年,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不断拓展保定市区,陆续拆除古城四门及瓮城。1951年,开辟环城南路东段时,将1903年重建的南城门城楼及以东的城墙全部拆除,同时将南门以东至环城东路的明河填平。1952年,市**实施护城河改造工程,扩展了护城河向东的环绕范围。今护城河自市二中分校前,向北流经东风桥,再向东过长城北大街,转向东南穿东风公园至刘守庙西侧入府河。
2005年南门石桥重现
2005年6月,笔者去关岳庙文物市场路过莲池南大街口,无意中看到天水桥北侧围观的人很多,一看原来是施工人员在天水桥北侧挖出一古代石桥。这正是笔者寻找了多年的南门护城河石桥。
小的时侯只看见过西侧的桥孔,没看见过南门石桥,因为它从1903年就埋于地下长达102年。过去人们曾用“三步两桥”来形容天水桥与南门石桥距离之近,但从现场来看,两桥间距约有30米左右。此桥重现不但佐证了南门石桥与天水桥比岸相对而立,而其间距并非人们传说的“三步两桥”,也结束了百年来南门石桥有名无实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