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爱国者999

[经济资讯]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中国经济三驾马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6 23: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fl2019 于 2025-9-6 23:18 编辑
tiankk7 发表于 2025-9-6 22:31
按你的说法,以深圳的条件最多只能是一个村, 但深圳却仅仅用了40年就变成了现在的世界一线城市....... ...


你傻吗??我成广州人??

这里是有人吹深圳在北京前面,觉得不对,你拉扯广州干啥??

难道知道干不过北京,就干广州?即使和广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6 2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被吹得超过北京了,说几句客观的,就成广州人??

大城市哪个不是移民城市??北京不是?上海不是?香港不是?广州不是?杭州不是?往上倒查150年,几乎都是外来人。

深圳这几十年集中移民,以后肯定也慢慢有本地利益即得者形成本地人,大城市的发展都差不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6 23: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kk7 于 2025-9-6 23:49 编辑
lfl2019 发表于 2025-9-6 23:13


大城市哪个不是移民城市??北京不是?上海不是? ...




深圳人口在近二十年才开始大幅度增长,1997年深圳的户籍人口才刚过100万,现在户籍人口才600万, 深圳的市民九成九都是新移民,而距离户籍人口上千万的门槛也还需要大约20年,并且要形成真正的本地势力,至少也需要沉淀几代人,也就是深圳作为新移民城市还将持续几十年时间!  这点国内任何其他大城市都没法和深圳相比!

另外, 深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民营经济的运行效率不是以养尊处优的国企为主体经济的城市可以相比的!   那种城市靠着高比例的国企和事业单位,基本上可以躺平过日子,而深圳不行,深圳的拼搏精神不是它们可以类比的。

所以,深圳才会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个奇迹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应该还能延续几十年........至于几十年之后的事就不多说了,没啥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0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lfl2019 发表于 2025-9-6 18:47
说这些有啥用?你就说除了工厂,深圳有什么能比北京的??很多东西,100个深圳都没办法和北京比,北京高 ...

一个院士带来多少资源你吹吹,北京就没民工了,你再吹下北京有多少老古董吧,能拍卖多少价值连城的考古科研的老东西,费事同你讲,浪费口舌,我都话,北方人唔同南方人,吹你那些院士,不如吹东北兵工集团,工程大学,以前北京的老的几个机部航天部,阅兵武器展!但是现在湾区在这领域发力,也会补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00: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fau 于 2025-9-7 10:21 编辑
lfl2019 发表于 2025-9-6 18:47
说这些有啥用?你就说除了工厂,深圳有什么能比北京的??很多东西,100个深圳都没办法和北京比,北京高 ...


北京除了那幾個老掉牙的八個機械部,拆了又拆改了又改重組又重組,基本全部被市場干掉,你去看下几十年前那些牛逼轟轟的現在也就成了歷史,多謝貢獻了,老掉牙的蘇聯引進的一些技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00: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fau 于 2025-9-7 14:46 编辑

當年北京多麼牛建立了整個中國工業體系,幾個機械部下面多少大學,養了多少院士,現在然并卵,呵呵,不能全部講市值吧(華為堅持不上市就是好樣),人民是用脚投票给市场,市場是用腳投票給改革開放窗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09: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统一弯弯后,弯弯的中高端阶级都会离开台湾的,加上引导,上海,厦门,深圳,香港都会承接大量的台湾人口和产业。

个人建议,弯弯的“清华大学”之类的可以引导迁徙到深圳,而不是与北京的清华合并。可以改名南方清华大学,迁到深圳。

纯个人意见。

台湾未来只要做好旅游农业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12: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fl2019 于 2025-9-7 12:17 编辑
Kifau 发表于 2025-9-7 00:21
一个院士带来多少资源你吹吹,北京就没民工了,你再吹下北京有多少老古董吧,能拍卖多少价值连城的考古科 ...


我真服了,你文盲不会百度??

院士的级别和带来的资源你都在YY否认的,那还讨论个锤子??

典型的民工的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12: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是很叼,在自己能做的范围内,基本做到很好了。

但真的没必要去碰瓷北京上海,贻笑大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12: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kk7 于 2025-9-7 13:04 编辑
lfl2019 发表于 2025-9-7 12:16
深圳是很叼,在自己能做的范围内,基本做到很好了。

但真的没必要去碰瓷北京上海,贻笑大方。


你搞错了,不是深圳碰瓷,而是深圳被各种打压........就连建筑高度都被打压..........他们害怕深圳的660超越它们的632......你主板厉害,他们就停你的主板让你搞中小板创业板, 你中小板创业板依然厉害他们就推出科创版.......你电动车厉害,他们就说你内卷......你半导体开始厉害,他们就说你垄断........他们害怕你的一切......谁在碰瓷谁,傻子才看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13: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fau 于 2025-9-9 08:36 编辑
lfl2019 发表于 2025-9-7 12:15
我真服了,你文盲不会百度??

院士的级别和带来的资源你都在YY否认的,那还讨论个锤子??


百你个政治莆田医疗系卖假货的,一百全是神医一键一个人命,只有那种百度京东小米,卖假货的卖吆喝的卖穷人碰瓷日本翻身的才把总部设在北京,谁去用百度,我都是用Google wiki,你是哪个年代老古董尿壶穿越过来,御厨就是最牛逼的,院士带来的再牛逼你用经济效益数值来说,北京就一个全聚德,天天一些破古董理论,拿着前朝尚方宝剑来今朝当免死金牌,北京那么牛逼,多发点支付转移到其它三角,别天天打湾湾主意,你发钱我保证和百度一样帮你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13: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实际点,讲钱就是钱,军工航天这块大湾区也要补起来,台系还是应该自成一体,然后找合作,毕竟文化差异大,而且割断很多年,亲兄弟明算账,三架马车,自主但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14: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统一后,弯弯产业是不会留在地震带的。弯弯各种创新过去都是美国产业链的中下游。随着外省人的后代回到大陆,本土逐渐恢复农业和旅游业才是正途。

弯弯还想搞特殊吗?那要看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征服。

金融业难道还留给美日资本的代理人吗?不可能,肯定要收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22: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太监思维,皇帝拉的屎都能当药,苏联当年半导体这块“院士”不比中国多,牛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白宫暴跳如雷,原因是苏联刚刚发射了人类第1次载人飞船。
美国记者们群情激奋,美国学者们的自我唱衰,
美国小学生每年上课只有180天,苏联孩子却是213天。
他们除了整整10年的数学课,还要学习4年化学,5年物理,6年生物,接受了科学教育,与美国大学生还强。
在那个年代,苏联的科学技术方面是紧咬美国,甚至超越美国的,尤其是半导体产业。
1948年苏联科学家结构独立完成了晶体管研制;
1950年苏联搞出了第1款电子管计算机;
1953年设计出了"箭"大型计算机,1956年成功研制了三进制计算机。
令人无限唏嘘的是,几十年后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俄罗斯芯片不怕卡脖子?”
答案是俄罗斯芯片就没脖子,你让美国怎么卡?
俄罗斯芯片是怎么自费武功的?
首先是点错了科技树,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没有集成电路和光刻机的概念,当时的电子元件有两大分支,一个是晶体管,另外一个是电子管。

晶体管比电子管体积小,重量低,能耗也低,但当时苏联高层并不考虑这些优点,他们考虑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发生核战争时晶体管抵御电磁脉冲能力很弱,而电子管的抗干扰和可靠性很强。
于是基于晶体管的集成电路技术崛起前夜,苏联已经在电子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抛开上帝视角,苏联当时的选择也可以理解,毕竟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晶体管的小型化能达到纳米级别,
但科技树一旦点错想要从头再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到了80年代西方开始普及集成电路,晶体管越做越小,苏联人却发现电子管技术已经走进死胡同,电子管的生产需要一定真空空间几乎不可能无限缩小。怎么办?
苏联人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还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科学实力,有人说在任何一个工科学科找一篇有一定数学基础的论文,在它的参考文献里一级一级往上找5步以内,必是俄文。
苏联用自己深厚的基础理论能力和系统工程能力避开了集成电路的问题,实现了曲线救国。
比如苏联的雷达没有最先进的芯片,就用一种他激晶体振荡器来代替,体积虽然大得多,但核心指标基本与美国雷达相当,从外观上看苏联的武器装备也因此总显得傻大黑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7 22: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个致命因素是计划经济。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只有芯片是高科技,芯片的应用体系不算高科技。
以美国为例,推动芯片技术更新换代的不是芯片产业本身,而是个人计算机、汽车、消费电子等应用体系。
塔斯社曾经发问:苏联发明半导体计算机,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IBM?
问题就在这里,计划经济下的苏联重视军用轻视民用,重工业强而轻工业弱,这种工业体系下其实没有芯片发展的土壤。
上世纪80年代苹果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苏联人也提出类似的设计,苏联高层破口大骂: “别再胡扯了,你们知道什么是计算机吗?它占地100平方米,需要25人维护,每月还消耗30升酒精。”
所以你会看到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今天的智能手机产业非常羸弱,也没有什么互联网企业,甚至一些简单的APP都无法实现独立自主,俄罗斯的民用和消费电子市场占全球不到2%,半导体采购量还不到全球0.1%,这些数据是在意料之外,就在情理之中。

苏联计划经济的另一个大坑是产业分工,苏联的工业门类很齐全,但基本上均匀分布在各个加盟国里,比如俄罗斯负责发展石油等能源工业,乌克兰搞能源和汽车,白俄罗斯搞机械制造,波罗的海三国负责轻工业,哈萨克斯坦负责种棉花,芯片会不会被卡脖子,这其实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在苏联时期的信息和it产业基本上都在这两个加盟国,俄罗斯表示很冤枉,你们芯片发展不起来,跟我俄罗斯有什么关系?
更要命的是苏联解体后原本完备的工业体系彻底碎片化,很多加盟国,一夜回到解放前,而长子俄罗斯又经历了10年的经济休克期,财政赤字、外债高企拿得出手的只有能源和武器,偏偏半导体产业又是一个最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规模长时间地持续投入,你看现在内忧外患的俄罗斯去发展半导体产业,属实是难为他了。
其实苏联半导体也曾有一次追赶的机会,可惜他们又踏进了一个技术陷阱“造不如买”
苏勋宗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高油价带来巨大的石油收入,推动国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当时应该是苏联最强盛的时候。
当苏联科学家再次提出投入半导体研发时,苏联领导人恰好有了一个聪明的发现,用钱从西方买计算机回来仿制要比自己研发制造更便宜。
1973年,摩托罗拉公司研制出一款像砖头一样的移动通信产品,这是世界第1款手机,但其实苏联科学家的1958年就发明了更轻更小的移动电话,只不过被苏联官员叫停了。
他们的说法是400卢布就能从国外买一台电视机或者摩托车人民守着线路打电话就可以了,在这种“造不如仿,仿不如买”的指导思想下,苏联进口了大量西方生产设备,第一批使用仿西方微处理器的电子计算机被造出来,而大量原本待在研究所的苏联技术人员也被赶到了生产车间里,变成了维修机器的工程师。
苏联科学家拉米耶夫发明的二极管矩阵控制电路,当这位计算机科学泰斗走到人生的尽头,发现他的学生和后辈,很多人出现在西方的IBM和Intel职业名单里,剩下的也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如枯萎的花瓣,在寒风中凋零。
拥有雄厚人才储备、尚可一战的苏联半导体产业,选择了举手投降。
苏联与西方的半导体差距也从几年变成了几十年,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更是在“造不如买”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
一批挂着计算机和电脑名义的私营企业冒了出来,但没有一家真正从事研发与生产,比起在研发上苦熬十年,它们更愿意在贸易上花力气,只要把进口散件组装一下,转手就能赚钱。
今天的俄罗斯几乎没有民用芯片产业,2016年一架俄制海鹰-10无人机坠毁,乌克兰人拆解后发现上面装的是中国某科技公司生产的芯片。
说起来很讽刺,今天俄罗斯半导体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是中国。
造不如买、计划经济、点错天赋树,苏联半导体就是这样死掉的。
如果把目光转到中国身上,你会发现我们也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也曾在“贸工技”的老掉下错失芯片发展机遇。
但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华为。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中国人面对一穷二白的产业基础,面对西方世界的技术封锁,几代人薪火相传,奋斗终生,为的就是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俄罗斯芯片不怕卡脖子?也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担心芯片被卡脖子?
其实不光是俄罗斯不担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担心,或者说担心也没用。
可能只有中国人觉得什么东西都要自给自足才放心,什么技术都要自己掌握才安心。
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独有执念,被西方列强欺负了那么多年,被国外技术封锁了那么多年,我们已经不再天真,身怀利刃可不示于人,但如果手无寸铁,便是任由宰割。
21世纪以来为什么只有中国缩小了和美国的差距?
因为所谓国运从来不是数学上的概率,也不是风水上的玄虚,更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把握大势的智慧,是为梦想拼搏的汗水,更是关键时刻展现的勇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5 00:07 , Processed in 0.049122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