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9-7 22: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太监思维,皇帝拉的屎都能当药,苏联当年半导体这块“院士”不比中国多,牛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白宫暴跳如雷,原因是苏联刚刚发射了人类第1次载人飞船。
美国记者们群情激奋,美国学者们的自我唱衰,
美国小学生每年上课只有180天,苏联孩子却是213天。
他们除了整整10年的数学课,还要学习4年化学,5年物理,6年生物,接受了科学教育,与美国大学生还强。
在那个年代,苏联的科学技术方面是紧咬美国,甚至超越美国的,尤其是半导体产业。
1948年苏联科学家结构独立完成了晶体管研制;
1950年苏联搞出了第1款电子管计算机;
1953年设计出了"箭"大型计算机,1956年成功研制了三进制计算机。
令人无限唏嘘的是,几十年后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俄罗斯芯片不怕卡脖子?”
答案是俄罗斯芯片就没脖子,你让美国怎么卡?
俄罗斯芯片是怎么自费武功的?
首先是点错了科技树,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没有集成电路和光刻机的概念,当时的电子元件有两大分支,一个是晶体管,另外一个是电子管。
晶体管比电子管体积小,重量低,能耗也低,但当时苏联高层并不考虑这些优点,他们考虑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发生核战争时晶体管抵御电磁脉冲能力很弱,而电子管的抗干扰和可靠性很强。
于是基于晶体管的集成电路技术崛起前夜,苏联已经在电子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抛开上帝视角,苏联当时的选择也可以理解,毕竟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晶体管的小型化能达到纳米级别,
但科技树一旦点错想要从头再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到了80年代西方开始普及集成电路,晶体管越做越小,苏联人却发现电子管技术已经走进死胡同,电子管的生产需要一定真空空间几乎不可能无限缩小。怎么办?
苏联人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还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科学实力,有人说在任何一个工科学科找一篇有一定数学基础的论文,在它的参考文献里一级一级往上找5步以内,必是俄文。
苏联用自己深厚的基础理论能力和系统工程能力避开了集成电路的问题,实现了曲线救国。
比如苏联的雷达没有最先进的芯片,就用一种他激晶体振荡器来代替,体积虽然大得多,但核心指标基本与美国雷达相当,从外观上看苏联的武器装备也因此总显得傻大黑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