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网联圩,统筹洪涝治理
芜湖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滨江水网地区,主城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湖泊湿地密布,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
“根据沿江独特的水环境,芜湖**期形成了外防洪、内防涝的治水理念,对外筑牢堤防,提升防洪等级,对内不断联小圩成大圩,织小网成大网,优化圈圩体系。”芜湖市排水中心副主任谢磊介绍,目前芜湖城区已基本形成8大排水片区,以及以“泵站为枢纽、水系为骨干、管网全覆盖”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城区568.2公里河道水系和27.7平方公里湖泊成为主要的行泄通道和调蓄空间。
截至目前,芜湖市重点将麻风圩、荆山圩、三连圩和埭南圩联圩并圩整合为面积216.6平方公里的新城南圩,新圩区防洪堤线长度由原127公里缩减至72公里,增加滞蓄空间280万立方米,减少建设费5.3亿元、运维费1100万元。同时,积极实施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新建改造370.9公里雨水管道,新增271.7立方米/秒的排涝泵站能力,建设304万平方米的生态水系。
2024年汛期,芜湖遭遇30年一遇的大暴雨,24小时最大降雨227毫米,城区经受住了超标准降雨的考验,小区和道路排水顺畅,未出现严重内涝问题,这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分不开。
污水处理是城市治理的短板。芜湖市创新实施“一城一主体、厂网一体化”运营模式,先后与三峡集团深度合作了7个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项目,加快补齐了城市污水设施短板。“统筹将城区1073公里污水管网、7座污水处理厂及42座污水提升泵站全部交由三峡集团开展系统化运维管理,保障污水系统健康稳定运行。”谢磊说。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343个源头排水单元雨污混接整治任务,实施120.3公里污水管网整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74%。截至2024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均为100%,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建成区已整治完成的74条黑臭水体中IV类及以上水体61条,占比82.4%,水质稳定向好。
海绵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芜湖市按照全域推进、新老结合、分片建设的思路,建成一批先行典范区。其中扁担河以东片区为全新建设区域,片区内新建项目全面融入海绵理念,精心打造神山东路、云朵公园、四横港水系等道路、公园、水系项目,构建蓝绿融合的全过程的海绵城市体系,形成处处皆海绵的新城景象。
保兴垾老城片区以“涝污共治”为核心,针对老城区雨污混接、积水等突出问题,开展源头混接改造和管网病害排查整治,同时利用相对集中分布的绿地空间消纳雨水,实现径流控制。
镜湖区是芜湖市的老城区,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海绵”,结合城市更新完成上百处源头建筑小区的海绵化改造,90条道路21.1公里的雨水管道排水能力提升以及末端泵站的提标改造,极大提升了老城区基础设施能力和人居环境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