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8-26 16: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线建设最终结局很多山区里企业研究单位都是往沿海搬迁、中西部大城市搬迁。
我就是三线建设子弟,对三线军工这段历程还是算了解的,毕竟这些单位的核心骨干都来自沿海和内陆的武汉重庆这样的大城市。比如当初六机部在重庆建设了十几个厂,很多来自上海武汉大连,其中武汉援建的企业最多。最后在山区的厂很多搬迁到重庆市区或者合并。五机部就更典型,重庆远郊县区的工厂大都搬迁到重庆市区。比如南川的都搬迁合并到巴南区。四机部在永川的三个研究所全部搬迁到重庆南岸区。这个趋势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很明显。因为当时中西部除了成渝、西安武汉具有一定影响力外,地级市当时基础差,的确缺乏吸引力。就像四川绵阳的部分企业搬迁到成都一样。当然长虹这类还是继续留在绵阳,但在成都也一样有基地。
贵州也一样,大山里的企业不是往贵阳搬迁就是迁往遵义。
湖北的三线厂不是去沿海就是去武汉,就是这个原理,那时的两副在湖北还不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