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5-12 15: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有哪些优势?如何推动?如何加快?
原创 2017-05-10 陈文堃 泉州企业家杂志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以来,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文堃提出:要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本文约4500字 | 建议阅读15分钟
来源|《泉州企业家》杂志第3期
文 |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陈文堃
本刊特约撰稿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以来,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泉州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中凸显泉州先行作为,以干促成,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
一、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一是文化积淀。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刺桐港”长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1991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队确定,泉州为无可争议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千年以来,“海丝”文明相互交融、和谐相处,造就了泉州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特质。
二是经贸基础。泉州已成为全国发展较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6646.6亿元,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拥有上市企业101家、中国驰名商标152枚。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全市市场主体突破50万家,民企创造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均占全市约八成。2016年泉州外贸进出口总值1652元,其中与“海丝”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
三是华侨资源。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有948万人、其中90%居住在“海丝”沿线,其中100万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同时,泉州还有旅居港澳的同胞76万人,三者合占福建省60%以上。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侨累计捐资家乡超100亿元。旅外泉籍乡亲在当地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可以成为推动我国与“海丝”国家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四是港口潜力。泉州海洋资源丰富,港口潜力巨大,规划可开发利用的港口自然岸线113.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7.2公里,可建5万吨级(含)以上深水泊位88个,规划综合通过能力可达5.68亿吨,其中集装箱1990万标箱。目前泉州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2016年港口吞吐量1.26亿吨、集装箱204.5万标箱,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海运物流通道。
五是企业家人才。悠久的航海经商传统给泉州注入源远流长的商业活力,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爱拼敢赢、海纳百川的企业家群体。泉州本土企业家群体又是极具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一支队伍,创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发展奇迹。泉州还有150多万名泉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经商办企业,并建立了236个异地泉州商会。这支队伍将是增进和扩大与“海丝”国家及地区双向投资贸易往来的生力军。
二、发挥优势、以干促成,推动“海丝”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两年多来,泉州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目标定位,成立了市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编制了泉州市建设“海丝”先行区《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重点提出实施泉州港口复兴、双向投资贸易、发挥侨力携手共赢、阿拉伯新走廊拓展、绿色制造提升、金融创新、自贸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合作、人才培养引进和人员往来等10个方面行动计划,围绕行动计划筛选生成重点项目200个,着力发挥优势、以干促成,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引领作用。以“2014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年”拉开“海丝”先行区建设序幕,于2014年6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2015年2月,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共同承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2015年11月,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在泉州成立,并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分行、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总会、中非基金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4个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目前该理事会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360个企业和组织参加;同年,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在泉州同期举办,经中央批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2016年6月,成功举办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政府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是突出经贸往来国际合作。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重点推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东南亚、南亚、中亚等投资设立产业专区、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商配送中心。2015年组织“泉州品牌境外行”展销活动38场、“品牌泉州海丝行”16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131亿美元。目前,泉州企业累计赴“海丝”国家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共计48个,匹克、安踏、九牧等大中型民营企业还通过自然人或境外关联企业在境外并购或设立了办事处或营销中心,推动了峰亿轻纺柬埔寨生产项目、“匹克集团”国际化系列项目、南安泛家居海外项目、亚洲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柬埔寨贸易项目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
三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古港振兴工程,加快大型泊位建设和国际骨干航线培育,推动湄洲湾30万吨级航道三期工程等港口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兴泉铁路先行段;增开多条海陆国际航线,积极推动泉州综合保税区、晋江陆地港、泉州购跨境电商平台、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努力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投资环境。
四是致力推动民心相通。充分发挥泉州华侨优势,进一步密切与泉籍华侨集中地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在文化、经贸、金融、科技、教育、新闻、海洋、旅游及中医药等领域的合作;重点推动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华侨捐赠公益事业资料库、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海丝(泉港)粮油加工基地、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生产线等项目建设,积极策划侨商与民商联合创业区。
五是深化“海丝”城市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这一平台的作用,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办的“城市之光”论坛,推动航运物流分会和粮农产业分会开展专业化合作,推进与伊朗的商务合作项目,推动各类“海丝”基金落地,加快与非洲城市的项目合作。不断加强城市共商,目前泉州市、县两级已与日本冲绳县浦添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公园市、德国莱法州诺伊斯塔特市等9个城市缔结友城。
三、脚踏实地、立足先行,加快推动“海丝”先行区建设
当前,泉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这是对“海丝”先行区定位的进一步落实,目的是要更加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以开放促改革,将历史留给泉州的“海丝”宝贵财富转化为城市的功能、特质和气场,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民营经济国际化、华侨华人参与“海丝”建设、推动开放平台建设服务“海丝”、“海丝”沿线城市交流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增强国际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力,建成“海丝”沿线的综合通道。
一是在推动“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挖掘泉州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海洋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核心工作是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持续推进“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继续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艺术公园;策划“海丝”系列旅游主题活动,建设“海丝”游学基地等。
二是在推动民营经济国际化和引领制造业绿色智能转型上先行先试。依托民营经济活力优势,加快推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企业“走出去”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和新兴项目合作。重点要加快制定鼓励泉州企业优势产能“走出去”的指导性工作意见,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鼓励纺织鞋服、箱包、建筑建材等行业协会与企业抱团建设境外商贸交易中心;继续鼓励匹克、梅花伞业、泉工股份、群峰机械、南方路机等企业在境外推广自主品牌或进行国际合作。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渔业部门的合作,争取在非洲过洋性远洋渔业合作项目取得突破;大力推动“波兰新达商品城”和“泛家居”产业联盟境外设点项目建设,推动中国粮食城与柬埔寨、老挝贸易项目,支持匹克集团在伊朗、阿联酋等境外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三是在推动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参与“海丝”建设上先行先试。加强与侨台港澳交流,畅通民间对话渠道,进一步密切与泉籍华侨集中地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在文化、经贸、金融、科技、教育、新闻、海洋、旅游及中医药等领域的合作。重点要继续加快南洋华裔寻根谒祖服务平台、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奉献史馆”等平台建设;深化“海外泉籍精英故乡行”活动,积极引导华侨参与“海丝”先行区建设;依托东南亚泉籍华侨华人贸易网络和市场优势,在泉籍华侨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推进民企、侨企项目合作。设立联系侨商侨亲的闽南文化交流区,建立海外华侨华人杰出青年联络平台,统筹做好二代、三代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工作。积极创建泉台港澳共促“海丝”合作示范区,建立泉台港澳合作产业集中区,打造泉台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新载体,推进闽南文化、卫生交流合作,推进宗亲文化和青少年交流,增进人文情感交流与融合。
四是在打造开放平台,服务“海丝”建设上先行先试。围绕增强国际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力, 打造更加便利于“海丝”先行区建设的开放平台。继续坚持适度超前、错位发展,建设“海丝”国际枢纽港和国际邮轮港;调整优化港区功能,加快南北两翼港区及泉州湾中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巩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扩大国际转运和港际合作,推动航运企业在泉州港增开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打造对接东盟和非洲的进出口基地。突出“铁公海空”一体化,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推动兴泉铁路建设,启动中农批泉州国际物流港项目;推动晋江国际机场增开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定期航线和国际航线,做好泉州新机场的前期工作。积极对接自贸区建设,依托综合保税区平台,接受自贸区创新经验辐射推广。
五是在推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城市合作上先行先试。围绕做大“海丝”朋友圈,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开展城市合作,厚植经贸合作共同利益。依托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平台,借鉴联合国工发组织加强与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交流经验,实现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重点推动海陆丝绸之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中银—泉州丝路基金、兴业—海丝文化旅游基金、海陆丝绸之路工商企业发展基金等的落地,为先行区建设发挥金融支撑作用;继续推动与突尼斯苏斯市、马来西亚古晋南市等城市缔结友城关系,加快与沙特阿拉伯达曼港缔结友好港口,互设办事机构,进一步拓展友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