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5 07: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带动战略奏实效
每年农历七月至九月,地处滇南的蒙自坝子中,石榴林一片接一片,枝头红绿相映果实累累,果农们忙着采摘石榴。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戚蓓蕾告诉记者,在上海的技术、资金帮扶下,蒙自石榴大力实施精品工程,精品石榴连片种植已发展到近20万亩、年产量约26万吨,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早年在上海参加过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的张跃伟,现在是蒙自市新安镇小红寨村的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谈及上海,他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蒙自石榴的精品是靠上海种出来的,品牌是在上海打响的。目前,蒙自石榴不仅在上海、北京市场站稳脚跟,还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去年2月,上海援助资金180万元投入建设300亩精品石榴园,按照无公害优质化标准规范了一整套石榴种植流程。同时,经上海相关部门牵线搭桥,蒙自石榴在上海开设专卖点,进入了卜蜂莲花、世纪联华、家乐福等连锁卖场,租金也得到了减免。今年来自上海的订单已经超过8000吨,不仅小红寨68户300多农民有望进一步比去年增收,还将带动周边12万亩石榴的销售和农民增收。而石榴种植户王祥告诉记者,实施上海帮扶精品工程前,他一年销售石榴只有1至2万元收入,实施以后猛增到7万元。
除了石榴,还有甘蔗。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斥资8亿余元控股云南英茂糖业,通过大企业带动大产业、推进大帮扶,连片带动甘蔗产区10多万种植农户增收致富。正是看到了这种开发式扶贫的效果,上海援滇干部提出在元阳建设1.5万亩甘蔗种植高产示范园区,以进一步放大带动效应,帮助更多群众致富。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对口支援处处长陈晓云坚信,这种经过创新的帮扶模式将在往后的对口扶贫中凸显更大成效。
上海对口帮扶坚持开发式扶贫,通过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推动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集体经济来增强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近5年累计投入9600余万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76个,红河香蕉、橡胶种植,文山三七、辣椒、农家乐,普洱咖啡、蚕桑,迪庆尼西鸡、生猪、葡萄等项目效益明显,形成一批特色村,带动了特色产业带、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初步建立了产业帮扶长效机制。
民生为重理念结硕果
上海市奉贤区金汇学校校长洪玉龙刚刚荣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这位文质彬彬的上海校长,当初在红河却被誉为“拼命三郎”。
洪玉龙2004年赴滇支教,2005年本该返沪,当年2月却通过红河州校长公选,被任命为红河一中校长,这一干就是四年多。当地群众直言,有了洪玉龙这位上海校长,红河一中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短期内使该校的教学水平和升学率等指标跃升为全州前列。援滇期间,洪玉龙不仅担任红河一中校长,还负责屏边、金平等四县支教教师的联络工作。于是,当地人经常可见他顶风冒雨,赤脚行走在红河的乡间小道的匆匆背影。通过对当地不同学校的发展状况的深入调研和思考,他写出了数万字的 《红河县贫困状况和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红河州教育局负责人说,这份报告为提高对口支教的实效提出了许多操作性强、反应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教学理念的宝贵建议。
云南省分管沪滇合作的副省长孔垂柱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接触过许多像洪玉龙上海支教教师,他们从踏上云南这片土地的那一天起,就把云南当作第二故乡。譬如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的支教教师肖双兵,已四次来云南支教,在赢得学生尊敬与爱戴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主任林湘说,上海援滇始终把促进当地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列为帮扶工作重点任务,因为这不仅事关民生,而且事关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医疗卫生帮扶方面,上海在对口村内配套建设了卫生室,以解决村民日常就诊问题;在对口乡镇援建了标准化卫生院,以提高医疗卫生辐射服务和转运能力;在对口州县援建了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检验检测中心、藏医院、制氧站等设施项目,以提升整个医疗体系的水平。上海卫生系统19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还和云南16州市19家县医院“结对子”,实现了卫生支援一对一全覆盖。
截至目前,上海已选派赴滇支教优秀教师10批960名;已累计帮助当地培训经济社会发展各类紧缺人员7.3万余人次;上海各医院已向云南派出三批医疗队近300人次,在当地开展门诊73905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