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TaiXiGaoTie

[江城资讯] 2015年12月7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10: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RickBlaine

不懂为什么老是刻意保守宣传华中第一? 明明就是全国第一 世界第二、三(应该比吉达国王塔快)  很认真的问这个问题 求科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0: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8条路网项目基本建成

在4日召开的“路网、停车场规划不科学、建设滞后”问题承诺整改新闻通气会上,市城建委通报称,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118条路网建设项目,正在建设的有28条,超额完成年内“建成60条”的目标任务。  
    市城建委介绍,承诺整改以来,我市重点围绕主城区主要堵点和出行不便区域的交通需求,结合园博园周边配套、轨道交通衔接、骨架道路分流、保障房出行、三旧改造以及老旧社区升级时序,重点推进146条、209公里路网项目建设,打通一批断(堵)头路,疏通一批瓶颈路,畅通一批微循环。  
    江岸区打通一元路、球场横路等3条断头路,完工石桥一路、石桥二路、三金潭立交东侧公共通道等8条道路,新开工中山大道、永泰路等13条道路。
    江汉区年初公开承诺建成道路9条,截至目前,6条道路均已完工交付使用,3条道路正抓紧收尾,本月底通车。
    硚口区承诺的5条道路年内完工,新开工建设的5条道路均已开工并有序推进。
    汉阳区承诺建设完成微循环道路11条中,8条道路已完成,其余3条道路均完成整体进度80%以上,年内可全部完成。武昌区围绕7个堵点和出行不便区域,建设周边分流道路,目前已完工8条道路;年底可实现18条道路完工,超额完成年初公开承诺完工10条,启动20条目标。
    洪山区承诺完工道路11条,打通断头路6项的建设目标年底前可确保完工。
    青山区组织实施路网项目11个,目前已完工7条,在建4条(含今年新开工3条)。
    东湖高新区承诺完成湖口二路等4条次支路、微循环路,均已于上半年通过验收并开放交通;青枫路等6条次支路、微循环路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年内全部开放交通投入使用。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建设的枫树组团内部4条微循环道路,完工或进入收尾阶段;一批断头路12底完工并通车;年内实现市级重点项目东风大道改造工程(一期)、三环线西段综合改造工程主线桥通车。
    东湖风景区承诺的青王路等3条道路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东湖环湖路改造工程的前期工作也正在推进;黄鹂路、省博物馆南路至天鹅湖北路的断头路已于今年5月之前完工。
    武汉化工区完成赛山路、北湖闸2条微循环道路主体工程,启动3条次支路、微循环路的建设,兑现了年初承诺的启动建设工作目标要求;打通“断头路”吴土公路,实现化工大道和花山大道的贯通。
    武汉地产集团10项工程建设年内可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已提前完工项目1项,基本完工收尾5项,其余工程年底前完工。东湖通道12月28日通车。
    市城投集团负责建设的道路共17条已完工13条,剩余解放大道下延线、滨江大道(长江大道-杨泗路)正在进行收尾,园林路(团结大道-欢乐大道)、李纸路正在克服征拆和跨铁路施工等困难全力推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0: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江滩芦花节:被低估的城市名片

江上芦荻飞花,绵延6公里。每年10月至12月,在途经湖北省城武汉市汉口江岸区的时候,你都能看到大片芦花在江滩怒放,赏心悦目,这已成为武汉芦花节的主要景观。

不过进入冬季以后,芦花会慢慢败落。12月4日,汉口江滩管理办相关负责人喻正茂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芦花节已举办七届,每年大概要花10万元左右来处理枯萎的芦花。

长江商报记者连续几日走访汉口江滩芦花荡看到,由江汉朝宗游船公司开辟的芦花航线,每逢天气晴好的周末,500客位的游船班班爆满。该公司负责人廖成志也坦言,来芦花航线的还是以散客为主,旅行社组织过来的几乎没有。

一位旅行社负责人也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虽然芦花有一定特色,但是来武汉市的外地游客不会主要冲着芦花来,毕竟“芦花还没有形成樱花那样的气候”。

专家认为,虽然在经济上还需要投入,但汉口江滩芦花在带动城市品牌方面作用更显著,可以考虑在不影响原生态的情况下,围绕芦花做文章,形成城市品牌。

◎江城一景 野生芦荻可达200米宽

“这个是野生的、自然形成的。”4日,汉口江滩管理办相关负责人喻正茂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市民看到的大片芦花,实际上是在江滩整治后,慢慢自然形成的。汉口江滩整治后,观景平台之下就是滩地,一般枯水期会裸露出土壤,到了丰水期就会淹没在水下。

喻正茂介绍,根据长江的流向,汉口这边的江岸属于缓冲面,因此滩地比较大,恰好非常适合芦花、荻花的生长,这些湿地植物也就“成了气候”。汉口江滩芦苇群落分布在三阳路闸口至长江二桥段4公里滨江地带,现在随着长江二桥到二七长江大桥路段江滩的开发,芦苇群也开始向下游延伸,到二七长江大桥下,芦苇群可以达到200米宽。

“长江二桥附近100多亩芦苇长得最密集、景致最好。”喻正茂说,每年10月至12月,江滩这一段都会形成非常壮观的花海,也成为了国内城市绝无仅有的大面积生态湿地。随着江滩芦花成片,市民们也越来越喜欢在秋冬季节到江边赏花。虽然芦花、荻花都有,但市民习惯统称为芦花,“汉口江滩的芦花”这一名头也越来越响亮,江滩管理部门也开始组织芦花节。

2009年11月22日,以“呵护自然生态,行动起来”为主题的汉口江滩首届芦花文化节,在武汉市汉口江滩风帆广场举行。延续到今年,汉口江滩的芦花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

◎芦花经济 500客位的游船每周爆满

4日下午,暖阳洒在江滩上,芦苇地中一对对新人绽放着笑颜。长江商报记者询问得知,这些新人的摄影团队来自不同的婚纱摄影店,武汉比较知名的几家都有。

趁着新人补妆的时候,摄影师小刘告诉记者,到了十一月、十二月,汉口这一带的婚纱外景地大多会推荐江滩芦苇荡。“有江、有花,意境很好,镜头感很强。”小刘说,和一些别墅区、景区外景地相比,江滩不收费、距离大多数婚纱摄影店很近(南京路沿线),加上有的新人要求围绕原租界区的老房子拍摄,所以这里很受欢迎。

走到粤汉码头时,芦花航线的广告醒目。2014年开始,江汉朝宗游船公司开始推出芦花航线,每年芦花盛开的季节,在每个周六、周日开通季节性赏花航线,上午、下午各一班,时间约一个小时,芦花爱好者以及摄影爱好者可以乘船赏花、摄影,体验在江上看芦花的乐趣。

“这条航线肯定是赚的。”该公司负责人廖成志介绍,该航线只能是季节性的,跟随花期来设定。同时,航线受天气的影响也比较大,如果恰好碰上雨天,游客自然就会很少。不过廖成志对这条航线比较有信心,毕竟秋冬季节暖阳天比较多,从船上看芦苇可以看到全景,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也非常有吸引力。该芦花航线最初是用一趟能载300位游客的“黄鹤楼号”游船,后来游客暴增,该公司又增加了一艘500客位的“东湖号”游船,游客每周都爆满。

不过,廖成志也表示,来芦花航线的还是以散客为主,旅行社组织过来的几乎没有。长江商报记者登录旅游网站,都没有看到跟芦花主题旅游相关的产品。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坦言,汉口江滩本就是免费的景点,不属于旅行社主推,游客有兴趣可以在游览的闲暇时间自己前往。虽然芦花有一定特色,但是来武汉市的外地游客不会主要冲着芦花来,毕竟“芦花还没有形成樱花那样的气候”,旅行社推荐的肯定还是黄鹤楼、东湖、省博,甚至新兴的欢乐谷、汉街这些地方。这位负责人表示,旅行团队这一块肯定会对芦花保持关注,能不能形成三四月份樱花赏花游那种效应,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就地还田 每年花10万元清理枯萎芦苇
芦、荻观赏起来很好看,但是花季过后,芦花节的“善后”清理也是需要成本的。

“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开始清理了。”喻正茂记表示,芦花进入枯萎期后需要及时清理,否则连绵几公里的芦苇会有火灾隐患。

通过收割机对芦苇进行收割,粉碎成碎屑,然后将芦苇碎屑翻到土层下。长江商报记者从汉口江滩管理办负责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处获悉,作业时不能挖得太深,否则会伤到芦苇的根部,但是也不能太浅,至少需要把碎屑翻到土层下,这样才能减少火灾隐患。

汉口江滩管理办介绍,汉口江滩的芦苇曾经一度是通过卖给造纸厂进行处理,但是随着企业外迁,造纸厂迁到了武汉市外,如果算上运费花销会更大。另一方面,造纸对原料也有要求,汉口江滩的芦花、荻花混在一起生长,并不完全符合造纸厂的要求,因此现在已经不可能将收割的芦苇卖给造纸厂,就地还田作为肥料更为现实,在花费上也更经济。算上人工费,每年清理枯萎的芦苇花费大约在10万元左右。

长江商报记者随后联系到武汉植物园的专家,相关专家表示,汉口江滩目前将芦苇粉碎还田的做法符合植物自身生长规律,也是比较环保的做法。

城市品牌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经济效益肯定不是我们主要追求的。”喻正茂表示,汉口江滩的定位首先是防洪,然后是景观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江滩本来就没有打算过靠芦花来赚钱。

喻正茂解释,汉口江滩的芦花荡首先体现的是景观功能,根据汉口江滩管理办的统计,赏芦高峰时段每天有3万多游客前来,顶峰时甚至会达到5万人。芦花荡的第二个功能则是生态功能,这里相当于是湿地,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滩地,在城市中心区域能够有这么大一片野生湿地是非常难得的,汉口江滩管理办肯定会把这里照顾好。

“我们就是希望能够赋予芦花一些文化的意义。”喻正茂介绍,主要还是希望通过芦花让大家来保护大自然,一般在芦花节上会对保护环境进行宣传,同时举办一些地书会、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让市民在城市中享受一丝“野趣”。

湖北省政协常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汉口江滩芦花的现状情况很不错,已经开始带有城市名片的感觉,虽然在经济上每年还需要投入,但是在带动城市品牌方面作用更显著。另一方面,江滩的芦花对其他行业的经济效益有带动作用,各方可以考虑在不影响原生态的情况下,好好琢磨怎么围绕芦花做文章,形成品牌。

汉口江滩芦花节已成为武汉一道风景,2014年12月4日,芦苇荡里一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趁着芦苇收割完之前赶拍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RickBlaine

不懂为什么老是刻意保守宣传华中第一? 明明就是全国第一 世界第二、三(应该比吉达国 ...
coin027 发表于 2015-12-7 10:39



    不是据说苏州有个700+的,已经完成连续墙施工了,不过貌似停工过一段时间,现在复工没有也不得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1: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coin027


    有利于宣传华中这个概念。华中的影响力扩大就武汉的影响力扩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hyqhy 于 2015-12-7 11:08 编辑

PK上海 大武汉将蝉联“全国楼市销冠”

长江商报消息 大量白领从北上广回归武汉工作和置业,2015年住房成交面积将破2200万平米

□本报记者 杨玲玲

大武汉和大上海——两座分别位于长江“龙腰”和“龙头”的城市,势必将在2015年最后的一个月内,展开楼市销售面积的“销冠”决战。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武汉2014年楼市成交面积已跃居全国之首,今年前11月成交面积2000万平方米,全年有望突破2200万平方米,蝉联全国第一几成定局。

12月3日,在上海工作的武汉人张超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他已经在武汉汉阳买了一套102平方米的房子,准备年底就和新婚妻子一起回武汉工作。如今,像他这样曾一度“孔雀东南飞”的湖北佬,已越来越多地选择到武汉置业安家。“这个趋势无疑推高了武汉楼市的成交量。”亿房研究中心研究员余淼表示。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自2013年以来,由于大武汉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大量白领和金领人士从北上广重返大武汉工作和置业

由此,楼市的兴旺也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楼盘工地、家居建材卖场等地发现,除“全面两孩”等国家层面的刺激因素外,外来房企竞相来汉联合拿地、改善型需求不断得到释放等也共同托起武汉楼市走强的趋势。

多项利好刺激武汉楼市屡创新高

武汉人李芳(化名)是一家大型外企的年轻白领,目前在上海工作。11月21日,汉阳滨江商务区一楼盘开盘加推,李芳趁着休年假回到武汉,在妈妈的陪同下选购了一套189平方米的改善型住宅。“以后肯定会辞掉上海的工作回武汉安家,也希望能把爸妈接过来一起住。”李芳对长江商报记者称,身边很多在外工作或求学的武汉人最后都会选择回到武汉买房

多项政策出台造就了武汉楼市供销两旺的格局。比如,国庆前夕,央行出台新规,首套普通房商贷首付最低可25%,10月24日,央行年内第五次降息,10月29日,“两孩政策”将全面放开的消息等。武汉房价自今年2月以后,连续保持10个月上涨。今年前11个月,武汉楼市成交面积2000万平方米,全年有望突破2200万平方米。

近日,记者在恒大嘉园、融创公园壹号等多个楼盘的销售现场看到,武汉楼市“刚需”旺盛,“新武汉人”已成为全市购房主力军。同时,记者发现,武昌滨江、岳家嘴、中南路丁字桥等板块新盘价格普遍在14000元-15000元/平之间,白沙洲片区的黄家湖板块,11月有多个项目成交过百套,片区均价也在向7000元/平方米靠近。

“尽管金九银十已过,但政策利好的刺激仍在继续,随着对首次置业的购房者影响较大的首付比例下调,加上全年楼市火爆的刺激,年尾的传统淡季中反而呈现出‘翘尾’,商品住宅供应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亿房研究中心研究员余淼提出。

回顾近几个月武汉楼市的发展态势,9月,武汉新建住房成交1.97万套,刷新单月成交第三高纪录;10月,内外部利好消息不断,进一步刺激楼市成交活跃度,创出2.4万套历史新高;11月,随着年末品牌房企加大推盘力度,武汉楼市成交再创出2.62万套历史纪录。

湖北房地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研究总监李国政称,2015年,武汉楼市成交屡创新高,外部的政策金融利好加上武汉城市价值的预期提高,楼市供应量充足,整体房价合理,享受一线与三四线人口双重流动红利。

12月28日,武汉地铁3号线将正式通车。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是武汉首条穿越汉江的轨道交通线路,全长30.1公里,由宏图大道至沌阳大道,设站24座,通车后将实现轨道交通由“连通三镇”到“环通三镇”的跨越。李国政认为,地铁第一环打通后,将有力托举后湖、四新乃至沌口的楼市发展。

到2020年,武汉主城区2/3的小区都将在地铁旁,拥有170公里地铁、150个地铁站点,每个站点辐射3平方公里,近5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实现地铁全覆盖。湖北房地产经济学会专家委员殷跃建说,“未来主城区都是地铁房。”

房企拿地逐渐告别“单打独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外来房企进入武汉市场的第一步,必然是获得土地资源。在招拍挂市场参与竞拍也好,与本土房企合作开发也罢,拿地是扎根武汉的首要任务。

据中原地产统计,截至11月26日,2015年武汉市累计成交131宗地块,净地面积616.31万平方米,相比2014年同期的766.27万平方米减少20%,土地出让金541.45亿元比2014年同期509.23亿元增加6%。

2015年的武汉土地市场迎来了继2007年、2009—2010年、和2012年之后又一轮土地成交高潮,土地成交的楼面地价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中原地产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新房成交活跃,市场容量大,武汉市场对于开发企业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不过,因三环内净地减少,且净地多集中在四新、 光谷东等竞争红海,地缘客户积累薄弱,区域配套尚不成熟的地块,易陷入微利肉搏状态。此外,武汉有大量优质地块握在本土房企手中,难以出现在公开招拍挂市场,外来开发企业获得优质地块的难度加大。

龙头房企逐鹿大武汉,因多宗地块竞价成交,下半年以来,武汉土地市场十分火热。

今年8月的土拍中,备受关注的“长动地块”(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原址),吸引了电建、保利、融创、华润、龙湖、中海等多家房企参与竞拍。最终长动两地块(75、76号)合计出让价103.25亿元,刷新精武路(90.1亿元)总价地王历史,成为武汉新地王。而其中的75号地块(长动北地块),由电建联手地产集团将其收入囊中,76号地块(长动南地块),也是由华润置地和葛洲坝集团联合体拿下。

自2014年以来,江城土地市场频繁刷新联合拿地模式。华发与中城在去年联合拿下汉阳四新片区地王;万科在汉联合拿地的储地量已超过独立拿地的储地量;保利与清能、联投和新港地产、联投和万科、地铁集团和地产集团等组合均很亮眼,而保利和清能更是多次合作拿地。

放眼全国市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企联合拿地亦成主流。据悉,截至2015年12月3日,北京市场今年内已经有36宗土地被房企联合体拍下,甚至出现了“不联合、无拍地”的现象。

而上海土地市场,仅今年上半年便出现多宗房企联合拿地的例子。譬如,招商联合平安竞得宝山纯宅地;上海首创、保利及山东黄金联合体以34.54亿元拿地;华润华发两度摘下闸北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商住地。

李国政分析称,房企在利润走低、风险增加的情况下逐渐告别昔日“单打独斗”的开发模式。“即使是标杆房企,也想借用彼此在品牌、资金、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联合拿地和合作开发。”

楼市火爆利好家居建材市场

今年以来,武汉楼市持续火爆,成交记录屡创新高。长江商报近日记者还探访了与之紧密相关的家居建材市场。

12月2日,记者走访发现,承载着众多老武汉人记忆的汉口顺道街建材市场,老一辈经营户大多以租赁民居的形式经营着自家门店,由于场地的限制,这些商铺的经营规模较为有限,店内顾客不多。

“在众多老武汉人的印象中,汉西往往是他们买建材的首选地,很多装饰公司也常年在汉西打货。”老武汉人徐先生介绍称。12月3日,记者实地踏访汉西建材市场看到,市场内南国大武汉家居广场、汉西铁路建材市场等商城密布,热闹非凡。

一位在建材市场做了多年生意的商铺老板告诉记者,过去规模较为可观的建材市场,大多靠近铁路或长江,以节约物流成本。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南国大武汉家装进驻汉西,小东门建成宜家装饰建材广场。近日又有红星美凯龙首进武汉市场,欧亚达、居然之家、百安居等在武汉三镇密集布店,传统建材卖场受到很大冲击,也促使武汉建材市场不断转型升级。

12月2日,记者实地探访汉来广场时看到,从一楼到四楼,广场内各种灯饰店铺根据品类有序分布,前来选购灯饰的市民在商场中寻找目标店面,货比三家。同时,卖场内也有多家商铺正在进行装修升级。

从15年前汉来广场开业便开始在此做生意的一位商铺店主告诉记者,“最开始在这边经营白炽灯管的生意,店面只有20多平方米,生意做得很艰苦。经过多年发展,店铺慢慢扩张,经营的灯饰品种也逐渐增多,现在生意好时每天营业额达1万元左右。”

一边是家居大鳄的加速夸张,一边是中小卖场的冷清谢幕,家居建材的寡头时代雏形初现,而下游的家装公司也在变局中不断创新和壮大。“硬装做标准化,标配不能变,但在装修的层次上要给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嘉禾的软装正尝试提供更多菜单式的选择。” 嘉禾装饰集团董事长钱俊雄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嘉禾推出类似“私人定制”的优家计划,还建立分仓仓库帮助业主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问题。

“近年来,湖北家具业发展态势较好,每年增速约在20%以上,成为消费品工业中不可忽视的主力军之一。”湖北省家具协会会长秦志江提出。聚焦到武汉这座城市,三镇家居卖场多极分布,以长江为界,汉口、武昌、汉阳各大家居商圈鼎立,武汉三镇有10处家居商圈可供选择。汉来广场总经理助理曾建文告诉记者,“市场逐渐被规模可观、品类齐全的新兴大卖场瓜分,但我认为,武汉家具市场仍未饱和,还有价值可挖。”

----------------------------------------------------------
武汉正在享受一线与三四线城市人口,双重向武汉流动的红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napoleonzhou
武汉这次只入选了四个。
湖北的人 发表于 2015-12-7 09:57

科学院也入选了四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coin027

从绿地以往对超高项目的宣传来看,多仅冠以区域性第一的名称,如很早前的江苏第一高楼紫峰大厦、东北第一高楼大连绿地中心和西部第一高楼成都绿地中心等等,这可能算是一种避免内部竞争和冲突的宣传方式,至于建好后具体排第几自然会有别人关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把一整片的关注点都给占了,难免别人不精神亢奋的以你为参照,始终追着你并一心要超过你。

我个人觉得他们一直这样说挺好的,“第一”这个名头从来都是烫手的红苕,这个帽子戴在头上其实很重很累,如果一开始就很狂妄放肆,所涉及的比较范围越大,引发的争议、质疑甚至权威部门的行政干预就越多,项目的不确定性也越大,具体的例子这坛子里人所共知,所以,WGC的最终高度我只相信精确的施工图纸,本论坛的统计数据收录也只以图纸为准,至于其他的宣传,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口径,随他们去吧。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喜可贺!科学院也入选四人。这次入选总人数武汉应该排在全国前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宝宝!
那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非著名记者

这个事情也分大小年的,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梯度建设关系很大。

已经有人发过了,类似的就合并进新闻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RickBlaine

不懂为什么老是刻意保守宣传华中第一? 明明就是全国第一 世界第二、三(应该比吉达国 ...
coin027 发表于 2015-12-7 10:39

闷声发大财就行了为什么要那么高调,低调不等于保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宝宝!
那就好。
湖北的人 发表于 2015-12-7 11:20

华科同济医1名,武大1名,武汉岩土所1名,武汉空军预警学院1名。HUST今年算是小高潮了一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宝宝!


    同济时隔多年裘老后有了个院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1: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胜路的烂尾楼不会改造到一半又烂尾了吧
2016年底6号线通车的时候 武胜路的仁信汇估计无法开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 08:23 , Processed in 0.05879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