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北航科技园:依托资源优势 助推产业转型
王放(右)在检查北航直升机研究所研制的无人直升机
无人直升机技术落地转化、陶瓷基片实现电路板散热效果百倍提升、智能安全巡检全地形移动机器人畅销市场……走进位于高新区的洛阳北航科技园,创业团队的一项项“黑科技”令人目不暇接。近年,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洛阳北航科技园借力一流高校创新资源,引入一批拥有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技术水平的科技型企业,将“深居”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发展优势,正为全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依托高校资源 引进一流团队 前不久,在万安山通用航空机场上空,飞起了两架没有窗户、外形奇异的“怪飞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研究所自主研发的F-60、F-120工业级无人直升机成功首飞。 此次首飞成功,令北航直升机研究所总工程师王放十分欣喜:“没想到试飞进展如此顺利,这将有效加速无人直升机项目在洛阳产业化的整体进度,产品在对地观测、农林作业、电力巡查、反恐防暴、航空测绘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 曾研发出国内第一架共轴式无人直升机的北航直升机研究所,为何千里迢迢来到洛阳搞试飞?这背后,洛阳北航科技园功不可没。 作为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异地园区,洛阳北航科技园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资源、人才优势,将高校的技术成果转移至园区,对项目进行全链条孵化。 “未来,北航直升机研究所将与洛阳北航科技园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助推洛阳地区临空经济发展。”王放表示。 正是依托一流高校的技术、人才资源,越来越多的人才和团队进驻洛阳北航科技园,一个北航特色的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正逐步形成。 凭借鲜明定位 吸引产业集聚 去年以来,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树君几乎一半时间都待在洛阳,从事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研究的他,依托洛阳布鲁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陶瓷基片中试项目放在洛阳北航科技园进行产业转化。 一张巴掌大小的陶瓷片,轻薄冰凉,用途让记者颇为意外——集成电路板。在这家全省率先研发陶瓷基板与电子陶瓷元件的企业,运用胶片生产技术生产的陶瓷基板散热效果,较传统电路板提高百倍以上。 “这种产品在物联网和智能电子领域应用潜力巨大,有了它,电脑的散热风扇可能成为历史。”公司总经理周大稳说。 周大稳介绍,项目之所以“相中”洛阳,是因为产品与北航科技园的新材料、航空航天、军民融合等产业定位不谋而合。预计4月,公司第一条生产线投产,3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2亿元。 以软件及信息服务、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作为园区三大主导产业,吸引企业集聚,是洛阳北航科技园的产业定位。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例,在首批进驻的企业中,软件及信息服务类企业多达93家,占全市软件及信息服务类企业的52%,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搭建专业化平台 助推产业转型 最近几天,园区企业北京履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辆工程博士黄川忙并快乐着——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用于安全巡检的智能全地形移动机器人样机开始调试,预计今年出货量将达到150台。 “未来,我们有北航机器人研究院的技术支持和专业化平台优势,再结合洛阳制造业的生产优势、市场优势,机器人业务板块前景不可估量。”谈及未来,黄川信心十足。 如今,在洛阳北航科技园,二期一栋栋崭新楼房正在加紧进行内部装修。园区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孵化器,向后端延伸建立加速器和人才培育基地,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人才培育”科技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孵化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年底,园区一期进驻企业达到132家、创业团队30多个;全年园区每万平方米产值达1.82亿元;今年6月二期交付使用后,园区进驻企业将超过200家。 北航科技园华中区域总监张琳介绍,园区建设依照“一个实验区、两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整体规划定位,在洛阳自创区、自贸区“双区”叠加政策基础上,设置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3个基地,积极借助智能化、“互联网+”、军民融合发展等新机遇,以产业集聚推动本地技术转移,助推洛阳产业转型升级。(洛阳日报记者 张锐鑫 李冰 通讯员 王思臣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