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2-6 20: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曲之战
随着秦穆公和晋襄公的先后去世,秦晋两国的争端本来已经告一段落了。然而由于赵盾在令狐突然背信、不宣而战,再次以野蛮行径对秦军造成重创,引起了秦康公的极大震怒。与晋惠公的背信弃义,以及崤之战的不宣而战比起来,赵盾的行径显然更加恶劣,这也使得秦晋两国旧怨未平、又添新仇,本来已经平息的秦晋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再次上演了。
就在令狐之战的次年,也即晋灵公二年(前619年)夏,秦军便大举伐晋,攻取位于河西的武城(陕西华县);两年后的灵公四年春,晋国又起兵报复,攻取秦国的少梁(陕西韩城);同年夏,秦国又反过来讨伐晋国,夺取北征(陕西澄城南)。
晋国与秦国战事不断,内部又出现了混乱无暇东顾,让楚成王的儿子穆王看到了希望,于是便趁机北上侵略中原,迫使郑、陈屈服。随后他们又通过外交手段,迫使宋、蔡、许等国就范,城濮之战后一度归于平静的中原局势又出现了不小的波澜。
中原各国人心惶惑,晋国霸业岌岌可危,秦康王更是浑水摸鱼向,东方派出了使者,试图趁晋国内乱的机会耸动诸侯背叛晋国,在报复晋国的同时达成秦国入主中原的宏大叙事。在记录鲁国历史的《春秋》中,便有了晋灵公三年,秦人到鲁国“归僖公、成风之襚”的记载。
所谓“归遂”是对已故之人赠送衣物、车马等随葬品的一种礼仪,通常都是在吊丧时进行;丧事结束之后再去馈赠,难免会有些不合时宜。而秦国到鲁国去归遂时,已是鲁文公九年,他们所要吊唁的鲁僖公去世已然十年,这就显得尤为突兀了。
《左传》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多少也有些难为情,不过考虑到秦国路途遥远、消息闭塞,且与东方诸侯之间的外交往来较少,尽管来的晚了一些,却也算是记挂着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便只好说这件事是合于礼的,应该予以记录。
通过这次“归遂”的试探,秦康公自觉鲁国并不排斥自己,于是便于三年后派西乞术再访鲁国,正式行聘问之礼。在鲁国这样一个崇尚周礼的国度,西乞术恐怕也不忘投其所好,历数晋国这几十年来各种违礼的举动,特别是两次对友好邻邦悍然发动野蛮打击,将中原文明几百年传承的君子协定破坏殆尽,简直就是中原败类、诸侯的公敌。这样一个没有丝毫文明气象的国家,怎么能够担当盟主的重任,又如何引领大家复兴中原文明呢?如果不好好教训一下,任由其胡作非为,其野蛮行径必然会为更多的国家所效仿,从而让中原再次回到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
但秦国的努力似乎并不成功。鲁国大夫东门襄仲对西乞术不忘先君时的友好,不辞千里到访表示互信的举动表示十分感动,但却委婉地拒绝了与秦国联合伐晋的提议,并以厚礼馈赠将西乞术送回了秦国。
实际上,早在西乞术来访之前,楚国也曾派大夫到鲁国进行过访问,其欲与鲁国交好的意图也同样被鲁国回绝了。鲁国拒绝秦、楚交好的愿望,看起来似乎不卑不亢,但实际上却反映了鲁国人对楚国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楚症”也算是中原诸侯的通病。楚国的频繁北上,让中原各国颇感压力,这其中既有对亡国绝祀的恐惧,更有自身文化被异种文化侵蚀的担忧。秦国在这个时候挖晋国的墙角,显然是过度自信了。
在诸侯看来,尽管晋国内乱不断,但总体实力终究是要强于秦国的,打垮了晋国,秦国未必就能够担纲得起统领诸侯的重任,反而会让中原再度陷入混乱,从而为楚国北上提供机遇,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如今的晋国再不成器,在楚国的入侵面前再软弱无能,他们也别无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