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6-9 08: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5-6-9 08:43 编辑
我市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它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014年,虽然我市GDP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跻身前三名,但金融业的支撑还有待提高。随着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的“第一推动力”应当真正体现出来。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存在不足
近年来,我市通过努力打造“中部金融中心”,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存在4个方面不足:
一是总量规模偏小。2014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699.57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6位。与GDP总量高于我市的深圳、广州相比,差距很大,不到深圳(2237.54亿元)的1/3,相当于广州(1303.19亿元)的1/2;与GDP总量紧随我市的成都、杭州、南京相比,少成都372.24亿元,少杭州262.60亿元,少南京259.24亿元。
二是支撑作用偏低。从占GDP的比重看,2014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9%,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排第10位,只比青岛、宁波、哈尔滨、沈阳、长春等5市高,对GDP的支撑作用明显偏弱。占比最高的深圳达到14%,高我市7.1个百分点。同类城市中,广州是7.8%,高我市0.9个百分点;杭州10.5%,高3.6个百分点;成都10.7%,高3.8个百分点;南京10.9%,高4.0个百分点。从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看,2014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是14.2%,在副省级城市中也仅排第10位,占比最高的深圳达到24.4%,其次是西安22.2%,成都20.9%,南京19.5%,杭州19.0%,大连16.6%,济南16.6%,厦门16.4%,宁波14.7%。
三是金融机构偏少。截至2014年底,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远低于广州、深圳,与同类城市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如南京49家,多我市18家;宁波47家,多我市16家;杭州59家,多我市28家;成都62家,多我市31家。而且我市银行金融机构是以国有商业银行、本土银行为主,外资和外地银行较少,还需加快引进步伐。
四是信贷规模偏弱。2014年,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合计30732.11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6位。排在前5位的深圳65272.63亿元,是我市2.12倍;广州59701.00亿元,是我市1.94倍;成都47928.00亿元,是我市1.56倍;杭州45767.34亿元,是我市1.49倍;南京37181.94亿元,是我市1.21倍。
二、我市金融业发展前景较好
从影响金融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看,我市金融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我市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为金融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其发展与壮大是建立在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我市GDP连续跨越8000亿元、9000亿元和万亿元台阶,成为全国GDP过万亿元的9个城市之一,排名上升至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3位,稳居中部城市首位。2014年,我市人均GDP达到98000元(15954美元),已迈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实体经济的壮大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9%,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是我市经济地理的区位优势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竞争环境。当前,15个副省级城市都在努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其中,深圳建设全国金融中心、广州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区域金融中心、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杭州建设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宁波建设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南京建设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沈阳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大连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济南建设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中心、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西安建设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等等。我市也正在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广州和深圳、南京和杭州及宁波、济南和青岛、西安和成都、沈阳和大连竞争区域存在重叠,而且相关区域中还有重庆、上海等城市。而我市作为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中部的首位度都高于其他区域的竞争城市,区域市场的辐射力和要素集聚力比较优势明显。
三是我市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市金融业发展也迈上了快车道。2014年,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0%,增幅居15城市第4位,比2013年提高8位,比深圳、广州分别高0.5和3.8个百分点,比成都、杭州、南京分别高3.9、1.3和1.0个百分点。我市保费收入增长31.4%,居第3位,只低于哈尔滨和沈阳。尤其是近三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三年平均增幅高出GDP年均增幅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三、对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抓住国家战略机遇。从国家战略看,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明确武汉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而武汉航空、水运、铁路、公路的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形成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优先发展地位,重点在于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而我市建筑、施工企业综合实力突出,其中,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建三局、葛洲坝、新八建等都是全国著名的行业龙头企业。在2014年,我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842.91亿元,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第1位。“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我市建筑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这一过程必然需要金融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要完善金融功能区建设。根据《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规划》,我市将形成“一心、两核、资本谷”的空间结构。一心主要是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中心区;两核主要是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大道综合金融核心区、华中金融城总部金融核心区;资本谷主要是建设大光谷金融资本谷。金融业对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要求较高,完善的金融集聚区是吸引机构落地、人才落户的重要因素,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保障。
三是要加快引进金融机构。金融业是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较显著的行业,与成都、杭州等同类城市相比,我市金融业规模较小,金融机构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银行业机构数量还较少,需要加大力度引进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大型外资银行,以及其他如金融租赁、金融消费、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同时要争取吸引更多的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总部以及保险公司落户我市,扩大我市金融业行业规模。
四是要加强金融市场培育。积极设立城市银行、村镇银行等地区性金融机构,鼓励现有金融总部,如汉口银行、长江证券、天风证券、合众人寿等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成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法人主体。依托武汉民间金融街,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培育更多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创投企业等金融业态,完善我市金融体系。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交易所上市,鼓励高科技企业、小微企业在“新三板”以及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融资。
五是要吸纳金融高端人才。2014年,高层次金融人才被纳入“成都人才计划”;同年,《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印发实施,将用高额政策补贴吸引金融领军人才、金融高级管理人才、金融高级专业人才。而我市尽管有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如武汉东湖“3551”人才计划等,但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引进政策。我市应尽快出台吸纳、引进金融业人才的相关政策,一方面吸引海内外金融科研学者、管理经营人才、金融创新人才、金融监管人才流入,另一方面利用我市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