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xzbd000

《中国制造2025》武汉准备好了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1: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将出台地方规划助推"工业强基2025"目标实现
2015-05-20 12:34:00 来源: 大智慧财经(上海)
分享到:
0
大智慧通讯社从中博会组委会获悉,武汉市政府副市长邵为民19日在2015市长与跨国公司对话会时表示,2015年武汉市将对接“工业强基”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政策,出台有关规划、方案,推动武汉实现“工业强基2025”等目标。

邵为民表示,武汉市的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更需要积极地进行产业转型发展。在这方面,武汉市将更多与企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

据介绍,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就曾来武汉调研,就“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工业强基战略研究”等国家重大咨询项目探访企业、召开座谈会,并给出意见建议。

国务院网站19日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文件中明确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个产业被明确为重点发展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邵为民:武汉计划申请成为国家四大芯片制造基地之一
2015年05月19日 21:48
来源:凤凰湖北         作者:张卓 王喆

0人参与 0评论



邵为民接受凤凰湖北采访

5月19日,“市长与跨国公司对话会”于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邵为民出席会议,并在会间接受了凤凰湖北的采访。

据邵为民介绍,武汉一直以工业为发展重点,如果武汉仍按原来的老路发展,一定会有“走不动”的一天。对于工业4.0,邵为民说:“我认为,应该从体制机制的角度出发。营造公平的法律制度,提供环境给予创新一定的发挥空间。”

邵为民在采访中表示,芯片是我国需要进口的主要产品,武汉也一直在尽力发展集成电路。目前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包括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芯片产业等,武汉市正计划申请成为国家四大芯片制造基地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1: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开发区举办智能制造行业专利分析与预警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5-05-14 大中小
  武汉子站讯 5月13日,武汉开发区知识产权工作中心与武汉开发区管委会经信局联合举办了“智能制造行业专利分析与预警”报告会。武汉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林,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保国、副巡视员周家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报告会。
   
  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报告会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智能制造行业知识产权前沿发展的平台,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专利的价值,有利于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自觉性,希望开发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切实掌握和运用好专利制度,制定专利进攻和防御战略,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更好地助力产业升级。
      
  报告会以智能制造行业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围绕“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国内外工业机器人产业态势、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分析和工业机器人行业风险防范”等内容,通过国内外详实的专利数据和经典案例,并结合湖北省及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对智能制造专利信息运用和专利预警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报告会旨在帮助开发区企业更好的了解国内外智能制造行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将武汉开发区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智能制造基地奠定良好基础。与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报告内容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实用性高,生动形象、获益匪浅。来自武汉开发区50多家企业的80多名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武汉市知识产权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3 12: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3: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将组建 最快本周通过
2015-06-03 01:29:3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分享到:
2840
一位权威消息人士6月2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将于近期组建,相关报批很快会通过。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顶级领导机构,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信部,承担日常工作。

5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中国版“工业4.0计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成立上述领导小组包括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

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以及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这个事(组建领导小组)正在报批过程中。”上述消息人士称,最快本周通过。

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国家还将陆续设立多个“中国制造2025”重要咨询和实施组织。

其中,“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将承担对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根据技术演进情况,该委员会每两年左右将发布一次技术“绿皮书”,供社会和企业参考。

“绿皮书”的前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附件《十大重点领域演进路线图》,由于考虑到技术演进非常迅速,以及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地位,淡化了“路线图”,而改为“绿皮书”。

另外,“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将承担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规划。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现在最困难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关键技术长期缺失,必须通过平台建设来解决,就是成立制造业创新中心。”6月2日举行的“《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新书发布暨中国制造2025研讨会”中,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在2025年力争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不过,在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以倾斜重视的同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醒,也要防止出现新的重复投入和结构趋同。

=================================
武汉不是已经有工研院了么? 可不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工研院申请成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3 15: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xzbd000


    去年什么时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6: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ranran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率院士调研东湖高新区
发布时间:2014-07-31 来源: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阅读次数:1466【字体: 大 中 小】

      27日至29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率院士专家赴湖北武汉调研,就“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工业强基战略研究”等国家重大咨询项目探访企业、召开座谈会,并对我市光电子产业、激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给出意见建议。
      周济一行调研考察了东湖高新区企业武汉邮科院、高德红外、华工激光等企业,分别召开了光电子及激光加工装备企业座谈会。周济说,武汉已有良好产业基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发挥好“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加速打造世界级的光电子产业中心、激光装备制造中心。
      市长唐良智代表武汉市介绍了工业发展情况及思路,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一行专程赴我市调研,表示将将认真汲取专家意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助推中国光谷二次腾飞,为制造强国、工业强基贡献武汉力量。
      邬贺铨、刘经南、李培根、段正澄、胡正寰、李骏、丁荣军、瞿金平等院士专家也对我市相关产业发展给出了建议。
      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副市长邵为民,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参加调研和座谈。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孙茜雯、张魁伟参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3 17: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标很美好   还是做好当前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3 2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xzbd000


    看来还是要出去的牛人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4 0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单方面推进技术创新感觉还是不够,更重要的是开放市场,鼓励创业。行业活力起来了,各种技术的需求大了,才真正能够养活“新技术”。很多高校、企业的新东西不少,就是用不上,没有转成真正的生产力和社会需求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4 0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作为传统工业大市,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现在风口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0: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zbd000 于 2015-6-10 10:46 编辑

湖北补什么:财税深改促产业合理布局

2015-06-09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襄阳高新区

襄阳高新区



宜昌三峡

宜昌三峡



武汉光谷

武汉光谷










编者按

   本报曾刊登过“湖北最缺什么”的报道,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出3点,即团队精神、多极发展和人才吸引力,本着“发现问题”后要“解决问题”的原则,记者就多极发展的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试图探寻湖北发展的合理路径。
    武汉是华中的武汉,是长江中游的武汉,是中国的武汉,是世界的武汉。——伍新木
    以“一主两副”为龙头的三大城市群支撑全省发展,既有重点,也兼顾全面。——阳小华
    中国城市发展的通病在此,中心城市一市独大,集聚了大量要素,其收益很高,但要素成本并不高,因此周边城市发展不起来。——肖金成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近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公布,这个被称为“中部崛起2.0版”的国家战略,自然引起了湖北省的密切关注。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北省已经经历了多次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从1978年的“四区一中心”(鄂东、鄂中南、鄂西北、鄂西南以及武汉),到1988年的“一特五大”(即武汉加荆州、黄石、襄阳、宜昌、十堰),再到2003年开始的“一主两副”(即武汉、宜昌、襄阳)。
    一个只有18.59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省份,先后出台这么多的区域发展战略,表明湖北省发展重点一直在变化。受访专家表示,“一主两副”战略符合现阶段湖北发展的实际情况,各地产业应该依据各自优势发展,而改革财税制度是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的关键环节。

武汉城市圈:核心大否?

    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蓝皮书》显示,湖北省位列第10名,排名提高两位,继续稳居中部榜首。从地域分布来看,湖北是中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十强的省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林跃勤研究员表示,本次排名出现了跨区段的变化,主要表现之一是湖北省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
    湖北省能够进入上游区,与武汉城市圈战略有很大关系。武汉城市圈,是指以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面积不到湖北省1/3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组团之一。
    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武汉是城市圈的核心,其竞争力在不断提升。据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2014年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中西部城市中排名最前的是武汉,位列第12位,比2013年上升了1位。
    尽管武汉的竞争力在提升,不过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小燕表示,武汉市的行政区域面积和人口总量看似很大,但综合实力并不强,财力较为有限,投资尚显不足,经济不够活跃,作为核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难以发挥。
    武汉城市圈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体结构不合理,首位度(即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通常用来反映该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过高,武汉“一城独大”,圈内的其他城市偏“小”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一般情况下,城市圈周围应该有二、三、四级城市,形成金字塔状的城市体系,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大,二级城市缺乏,中国的城市圈大多有类似的断档问题,使得核心城市极化效应明显,而辐射效应不明显。
    不过,对于“一城独大”的说法,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武汉是华中的武汉,是长江中游的武汉,是中国的武汉,是世界的武汉,《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表明,武汉将是国家的中心城市和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城市。因此武汉“一城独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武汉远远不够大不够强,武汉的区位、条件和优势,以及被赋予的功能,本身就应该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因此长江中游和华中地区的省市,都应该自觉地、率先地、主动地融入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而不是和其争夺中心地位,比较体量大小。

一主两副:城市产业“各美其美”

    城市群发展一直有单核和双核的讨论,中国很多省域发展都是双核,例如广东的广州和深圳,江苏的南京和苏州,浙江的杭州和宁波,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福建的福州和厦门,以及四川的成都和直辖后的重庆,等等。
    而湖北的“一主两副”战略则兼顾了单核和双核的优势。“一主”指的是武汉城市圈,而“两副”指的是宜昌城市群(宜昌、荆州和荆门)以及襄阳城市群(襄阳、十堰和随州)。“一主两副”战略是湖北根据自己的省情,以及发展战略的需要与目标制定的,湖北省社科院中部发展研究所所长阳小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以“一主两副”为龙头的三大城市群支撑全省发展,既有重点,也兼顾全面。
    从三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战略上看,武汉已经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之一,未来可以在全国发挥更为重要的中心作用,宜昌可以进一步发挥“世界水电之都”的优势,成为鄂西南地域中心,襄阳则要建成鄂豫渝陕四省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扛起“中国新车城”的大旗。
    目前,湖北省有12个国家级开发区,而全省的开发区集中了6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工业。为了避免产业恶性同质化竞争,湖北省政府提出了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加强规划引导的方针,重点发展55个产业集群,分布于不同的产业带,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绿色环保产业,实现红线控制,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要将开发区建成市区,阳小华表示,这意味着发展要转向绿色经济,并结合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产城合一。
    不过,现有三大城市群发展仍处于发育阶段,产业布局仍有不少问题。赵小燕表示,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从产业分布看,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职能趋同明显,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制约了城市间的分工和协作。从主导工业部门来看,圈内相当多城市的主导工业部门以冶金、纺织、机械等为主,各城市现有支柱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规划多有雷同,不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
    从产业关联度看,武汉城市圈工业集中度高但缺乏竞争力,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关联度低。赵小燕表示,主导产业表面上是集群,实质上是“归大堆”,内在关联不紧密,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关系不协调,产业产品链条短。汽车、钢铁、石化、光电子等行业有较强的龙头企业,但缺乏成熟的、与之配套的关联行业。由于城市圈产业关联度低,产业梯度布局不合理,武汉市对周边城市的吸引辐射能力不强,缺乏经济扩散的张力。
    如何使全省范围内产业布局更加合理?阳小华表示,可以根据各城市的产业基础、城市功能,以及相关潜力和优势,以市场为基本手段调节,同时政府规划引导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例如武汉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为突破口,尤其在高铁时代,4小时高铁经济圈将北、上、广、深、成、渝等都连接起来,加上长江黄金水道,因此武汉物流的区位优势极为明显。宜昌则可以抓住三峡及其后续工程,特色农产品加工(例如柑橘、烟叶、富硒茶)、造船业、水利水电等,襄阳则是老工业基地,重型汽车相关产业在十堰,可以发展汽车零配件等延伸产业等。
    三大城市圈处在发育过程中,将产业链条向周边延伸,核心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周边城市才能发展起来。肖金成表示,对于核心城市而言,随着城市和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结构要调整升级,可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为随着规模扩大,要素成本在提高,制造业向周边转移,才会使周边城市获得发展机会,例如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会向三级城市转移,因为零部件的要素成本很低,农产品加工业则就近于农业地区,这样农产品从下往上,现代服务业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合理的城市体系。
    其实,产业结构比布局合理重要得多。伍新木指出,只要全要素市场能够自由流动,就会形成合理的布局,政府应该着力引导结构调整与升级,布局是产业集群、产业板块、产业债,让企业自行选择竞争与合作,兼并与重组,自然就会形成合理布局。方法论:财税深改是关键
    拥有500多年历史,自古享有“天下第一街”美誉的武汉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于2011年由市中心的硚口区整体搬迁至汉口北。无独有偶,2014年1月,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孙硕表示,动物园批发市场中的批发业态会转移出北京中心城区。为何相对低端的批发市场,能在城市的核心地段生存这么久,同时效益还不错呢?
    这是因为要素成本并未体现出级差地租。肖金成表示,例如大城市房价很高,因为级差地租提高了,本应该将土地、房地产等成本体现在税收上,但目前一、二、三级城市的税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土地的收益完全给了使用权持有者,并未体现涨价应该部分归公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中心城市土地成本不高,生产要素的总成本也不高,因此低端产业可以在大城市生存得很好。
    肖金成表示,一个大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高端化,周边城市才有机会发展,否则因为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而很难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通病在此,中心城市一市独大,集聚了大量要素,其收益很高,但要素成本并不高,因此周边城市发展不起来。对于税收的改革方式,肖金成表示,以房地产税为例,未来房地产税应该按照房价来纳税,而非根据房屋的建筑面积来纳税,过去注重按照实物纳税而非按照价格纳税,这就使得大家都愿意集中在城市中心,产业方面也是同理。
    除了税收外,财政制度也迫切需要改革。伍新木表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圈逐步实现区域、城乡、基建、产业、市场以及生态保护等六个“一体化”,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趋势,区域发展明显出现了去行政区划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要素的去行政化,全要素市场自由流动决定了六个一体化趋势,因此财政制度也应该适应此趋势。
    财政制度改革重点在哪呢?伍新木表示,重点在于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无关,这样能明显加快去行政区划的趋势,目前可以选择过渡的方式,照顾到利益的相关方。
    建立城市圈利益共享的财政协调机制是全省的战略。赵小燕表示,首先要对纳入城市圈的所有城市的财政政策进行清理,特别是企业的各种扶持政策,净化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环境,防止恶性竞争。积极探索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突破行政壁垒,在城市圈内部加大协调力度,建立统一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统一财政补贴政策和投资引资政策,营造大体接近的税负水平等。
    同时,设立用于城市圈发展的共同基金。赵小燕表示,共同基金可通过发行区域性地方建设债券作为其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还可采取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圈内各城市财政预算安排以及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等多渠道筹集方式。
    建立城市圈财政分配与补偿机制也是当务之急。赵小燕表示,对城市圈内跨市域流动的各种税收,按“属地征收、利益共享”原则,实行税收分成制;进一步调整省、市之间的财税分配比例,改进税收征管办法,稳定各地既得利益。而对城市圈内难以通过税收手段和政策协调的矛盾,应通过财政补偿机制予以协调。建立城市圈利益补偿基金,从地方的财政收入中统一收取一定比例的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地方利益的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0: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zbd000 于 2015-6-10 10:51 编辑

“中三角”:加速编织航空经济网
时间:2015-06-08 08:28:36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汪志 尹乐雯   责任编辑:郑泽川

  □汪志 尹乐雯
  长江中游,三角互联互通,正织起临空经济的大网。
  前不久,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着重强调了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圈”中的三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要建设高效便捷的空运网络。
  按照《规划》,将在空运网络建设和互联方面有一系列动作:强化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昌北机场等干线机场作用,增加国内外运输航线。完善支线机场布局,优化航线网络,加大城市群与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班密度。加快武汉、长沙、南昌等临空经济区建设步伐。
  目前,中三角地区三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都在发展各自的临空经济;同时,在航空经济网络布局方面,这三个城市也都动作频频。
  2300余笼蜜蜂的“春运”
  5月10日,一场历时一个多月的“蜜蜂春运”任务终于完成,共2300余笼来自湖北、湖南的蜜蜂,分批次经武汉天河机场运往哈尔滨、长春。对来自湖北仙桃的蜂农王义兵而言,这是他今年的第一项重要工作。
  2300笼蜜蜂,是王义兵和他的老朋友,来自黑龙江的张世元一起委托南航运输的。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年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找到南航湖北分公司货运部的销售管理人员,联系蜜蜂托运业务。今年的蜜蜂承运工作,从4月5日就已开始。
  黑黑瘦瘦的张世元是个健谈的老头,一口东北口音,大家都叫他老张。他创办了自己的蜂蜜品牌,关于养蜂的科研工作也有模有样,还担任了黑龙江省南北笼蜂研究所的所长。40岁出头的王义兵则显得帅气,现在是仙桃市九头鸟养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从2010年开始通过南航湖北分公司发运蜜蜂,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
  2014年,老张送走蜜蜂700多笼,今年则共要运走1500多笼蜜蜂,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事业起步几年的王义兵今年也发运了700多笼的蜜蜂,他俩的加起来有2300余笼,而每笼里面都有约1.8万只的蜜蜂,这就像一场“蜜蜂的春运”。
  4月湖北的油菜花开,老张带着他的蜜蜂,跟着花期从海南到广州再到湖北,最后到东北。“除了在湖北、湖南采油菜花以外,每个地方不同的花采的蜜也不同”。据老张介绍,自己的一部分蜜蜂是从长沙收购而来的,转运至武汉后再统一打“飞的”运往东北。
  “相比公路运输,飞机运输最大的好处是时间短,蜜蜂存活率近乎100%。”王义兵介绍。今年9月,他还打算带着他养的蜜蜂参加在韩国举行的国际养蜂大会。如果有可能,他还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南航武汉直飞莫斯科的航班,开展国际业务,把湖北的蜜蜂销到国外。
  据了解,打“飞的”的不只是蜜蜂,5月份还有湖北的鱼苗和小龙虾,这些将“飞往”长沙、成都、北京、南宁、昆明等地。
  三地航空枢纽联网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长沙、武汉、南昌3座中部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分别为1802.1万人次、1727.7万人次和725万人次,增幅分别为12.6%、10%和6.3%,其中长沙机场和武汉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位居全国第12、第13。
  航空方面,中部地区武汉与长沙一直在相互追逐竞争。但编织临空经济的互联网,更重要的是协调与合作,增加彼此间更多的联系。
  自去年下半年起,南航湖北分公司逐步推出周边城市始发到武汉,中转武汉出发国际和地区航班的空铁联运产品,并免费赠送往返武汉高铁票,从火车站到机场也有车免费接送。截至目前,该产品已覆盖周边宜昌、恩施、荆州、十堰、襄阳、黄石、咸宁、郑州、南京、合肥、长沙、岳阳、南昌等15座城市,为武汉—旧金山、武汉—莫斯科等武汉出发的国际航线输送了大量客源。
  作为兄弟公司,南航湖南分公司去年也开通了长沙—法兰克福航线。“过去,武汉、荆州、咸宁等地旅客前往法兰克福需经北京、上海中转外航航班。通过协调,湖北分公司也在帮助引导武汉等地旅客通过空铁联运到长沙乘机,实现合作共赢。”南航相关人士介绍。
  据了解,现在,南航湖北分公司开通的国际直航航线已经有9条,通过武汉、长沙枢纽机场中转的航线则更多。东航、国航也都表示,在今后,会在“中三角”开通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线。
  湖北机场集团副总经理朱学庆说,目前武汉天河机场设计容量为每小时起降飞机30架次,目前实际起降量已达到33架次。受制于此,不少航空公司想增开航班却飞不了,“客人来得再多,也没办法”。
  不仅武汉,长沙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局。因此,从前两年开始,两地机场不约而同开工扩建,建设第二跑道。一旦第二跑道建成,机场通航能力翻倍,将吸引大量航班、旅客集聚。据了解,武汉天河机场第二跑道将于今年6月建成,而长沙机场第二跑道将于今年底建成。
  无论谁将成为中部民航客运的老大,武汉、长沙、南昌之于湖北、湖南和江西,都是各地的核心枢纽。《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完善武汉、长沙、南昌等机场的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的地位,建设以枢纽机场为核心,多种交通方式汇集的“零距离换乘”“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长江中游国际航空港。
  齐铺航空经济大网
  在临空经济网络布局方面,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可谓动作频频。
  近年来,武汉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机场国际和地区航线方面,与主要国外城市的交往越来越便利。武汉今年还将开通至名古屋、静冈、悉尼、伦敦等地航线,国际航线将可通达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成为继北上广蓉之后,中国内地第5个直航四大洲的城市。但是,要尽快做大航空的客运量和货运量的规模,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区,打造空港新城,武汉必须自己要有天河机场运营的话语权。
  此外,湖北省正在打造包括武汉市黄陂、东西湖和孝感市在内的汉孝临空经济区。

  湖南省正积极建设支线机场。当地政府认为,发展支线航空是改变欠发达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产业布局的重要策略之一。去年12月23日,衡阳南岳机场正式通航,首期开通两条航线,填补了湖南省中南地区没有民用航线的空白。
  “如果没有衡阳机场,富士康就可能不会入驻衡阳。”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董事长刘志仁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配合湖南省和长沙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将在长沙机场和长沙市区之间打造一个集物流、配载、仓储、会展、旅游、高新技术出口加工等为一体的“临空经济走廊”。
  而在拥有全国领先航空工业的基础上,2014年南昌市航空发展资金总额为5000万元,主要支持加密或优化至北京、上海、广州三大门户机场的航班。
  同年,《南昌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年~2025年)》获批复。据了解,南昌临空经济区有四大战略定位:中部地区重要航空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中游高端产业集聚区和绿色智慧空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和改革创新示范区,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强力引擎。到2025年,临空经济区将实现生产总值1000亿元,集聚100万人,建成国内大型客运航空枢纽和中部国际货运航空枢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空产业体系,临空经济区基本成形。
  此番《规划》获批,为武汉、长沙、南昌这三个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大好机遇。对此,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介绍,2000年中国科学院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第4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时期,将三省的单项优势有机结合成整体优势,使之成为带动中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完全可能的。长江中游地区要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通过分工协作,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秦尊文说,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最大的空间,在于产业互补。长江中游城市群,亦可形成有序竞争,打造各自优势,最终形成强大合力,强势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0: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zbd000 于 2015-6-10 10:55 编辑

湘赣鄂拟联手编制十三五规划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015-06-04 09:44 湖北日报 | 分享  扫描到手机
[摘要]湘赣鄂拟联手编制十三五规划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昨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计划联手湖南、江西共同编制“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中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打造若干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昨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计划联手湖南、江西共同编制“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中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打造若干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省经信委副主任刘进文说,湘赣鄂三省有着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汽车、石化、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在全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三省联手打造装备制造、汽车、冶金、石化、家电、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
“世界级产业集群不可能一蹴而就。”刘进文认为,目前重点围绕汽车、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电子和循环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有望在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汽车等方面率先突破。国家规划已明确,以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襄阳、景德镇等为重点,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依托铜、铝、钨、铅、钽铌、锂等有色金属及稀土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以武汉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促进长沙、南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更多主动作为。刘进文表示,三省将充分鼓励扩大相互投资,合理引导区域竞争,促进企业间跨省域兼并重组,支持江西九江与湖北黄梅小池、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作共建,打造跨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重点推动湖北专用汽车和湖南工程机械的战略合作,推动大冶有色、江西铜业等有色金属企业开展联合协作与技术改造,以增强区域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0 11: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消息不错啊{:5_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9 18:11 , Processed in 0.05406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