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4-18 12: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
并立中心模式,亦有明显弊端。京津冀和厦漳泉即是前车之鉴。此前,北京和天津拟成为功能不同的中心,但正因为彼此都不服气,都是直辖市,京津冀是一个十几年都无法突破的国家战略,直到今年国家终于明确北京为唯一的中心,方才理顺。而厦漳泉亦以厦门与泉州的争雄而难以完成彻底的一体化。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也将遇到同样的挑战。三足难鼎立。鉴于此,应该明确武汉为长江中游城市唯一中心城市的地位。武汉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此前地位被严重低估。
相反,若中心分散,则难以聚焦,难以形成强劲的整体竞争力。在几大经济圈中,长三角最为有序,上海对于长三角诸城市的引领和协调作用无可取代。纵使杭州、宁波、苏州作为经济重镇本身亦举足轻重,但上海仍是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
武汉地处中国天元之位,高铁时代以降,其是中国大陆河运、公路、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交通中心,其人才储备冠绝内地,高校生总数甚至冠绝全球。其经济体量,当下亦远远领先,且仍处于高速发展中。这是长沙和南昌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善用和善待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根基。
而当下,武汉亟需率先建立产业优势。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城市之间,形成产业梯度,产业差异,才能更好实现产业互补。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最大的空间,在于产业互补。
中部三省均处于工业化中期,都需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同类相争,更为残酷激烈。在具体产业方面,湘鄂赣三省均以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要产业,产业相似度超过了90%,尤其在汽车产业领域,更有直接竞争。武汉、长沙未来均计划成为中部车都。武汉的东风、神龙、本田为扛鼎品牌,是中国五大车都之一,而长沙则是北汽福田、广汽、大众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未来亦将晋身中国车都之一,两地汽车产业,均已过千亿。南昌的江铃汽车(42.29, -0.40, -0.94%)产值也逼近千亿。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本身就存在结构松散的弊端。湖南的战略重点,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龙头是长株潭城市圈。目前,长株潭城市圈已经崛起为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圈相抗衡的中部三大城市圈之一,与武汉存在重大竞争。江西的战略重点,是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乃至福建的产业转移,其龙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在部分产业领域,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武汉如何建立向心力?
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破局,在于武汉能否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对于其它中部城市的产业落差,并最后形成产业互补,错位竞争。
武汉为中国传统工业基地,基础雄厚,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强大,工业倍增计划效果超过预期,成为中部的高端制造业中心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武汉的智力资源雄厚,大学生在校生人数全球第一,在高新产业领域可实现更多突破,应成为中国最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城市之一,与北京、深圳比肩。
一旦武汉抢先完成产业升级,则可避免与中部其它城市的同质化竞争,成为中部无可争议的龙头,起到类似上海在长三角、重庆在长江上游的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亦可形成有序竞争,打造各自优势,最终形成强大合力,龙奋中游,强势崛起为中国经济第二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