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28 15: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国后,淮南城市进入快速期,城市人口和面积不断壮大,一座大城在淮河之滨崛起。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
新中国建立以后,淮南煤炭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1952年3月,淮南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座矿井蔡家岗煤矿(谢家集一矿)建成投产,揭开了淮南煤矿建设的序幕。1954年,谢家集二矿、三矿、李郢孜一矿先后破土兴建,分别于1956、1957年投产;1955-1964年,先后又有李郢孜二矿、毕家岗矿、李嘴孜煤矿、孔集矿动工兴建并竣工。云集淮南西部的建井工人,住窝棚、吃咸菜、战酷暑、斗严寒,创造了矿井建设的高速度。至1964年,淮南矿区新增矿井7座,设计能力达到855万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