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1-26 20: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y0410 于 2014-11-26 20:45 编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昨天,我们在节目里揭示了城市管线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虽然它们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但它们对今天的城市生活却有直接影响,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也有严重阻碍,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现在也的确有许多城市,正在想办法、找出路,积极面对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希望能从“根”上,还清历史欠债,留下优质资产。
武汉解放大街一处商业区的人行道,20多米宽的路面上,随眼望去,到处都是不同形状、大小的井盖,行人几乎每走几步就会踩到井盖上面。
打开井盖,只能大概了解井盖下管网的基本功能,但是对它的走向、深浅都无从知晓。那么,地下管网究竟有多复杂?怎样才能清晰地了解地下管网状况呢?2012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颁布《城市管线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把原来各部门的地下管网数据进行汇总,变各自为政为统一管理,同时对全市不明情况的地下管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了测绘。
在二维图上,各单位的管线交织在一起,纷繁复杂,显得毫无头绪。而更为直观的三维图上,绿色是通讯管道,蓝色是给水,深棕色的是排水箱涵,粉色是燃气,等等,各种不同口径、不同功能的管网在不同深度的地下密密麻麻地交织排列、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想象中,地下管网虽然混乱,但也应该横平竖直,但记者看到的却是不规则地拐弯、断头,甚至还有奇怪的转折。几乎所有管线毫无规则地交织在一起,显得混乱不堪。
现在,全国对地下管线进行普查的城市只有200多个,还有很多城市不掌握自己地下空间的情况。绘制详细的二维、三维管网图,是为了亡羊补牢,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老城区,应该摸清家底,而新建城区和道路则应该进行统一规划。在国外的电影里,会看到汽车、摩托车在下水道追逐的场景,这些地下管网名叫共同沟,也就是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共同沟的直径,小的三五米,大的十几米,它把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种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把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供热等各种管线合理分布在共同沟不同的区域内,实行统一管理,不同部门的管线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检测口进入管道内部进行维修和维护。共同沟的建设,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比较发达,很多城市在建设初期就做好了规划和预留。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也开始效仿国外的做法,在新修城区以及道路上建设地下综合管沟,武汉市中央商务区就建设了这样的共同沟。
这条共同沟四壁为混凝土浇筑,内部空间高度是2.5米,宽度2米左右,中间一分为二,避免了供电系统的强电与通讯系统的弱电互相干扰,地面则是给水系统,建成后,至少可以容纳十个部门的管线。
过去,各单位自己施工,只要挖一条很小的沟,把管子埋下去就可以,而共同沟的建设,由于深度、土方量、抗震设计、空间等要求,所以每公里的工程造价很高,甚至远远高于各部门自己施工的造价总和,这还不包括今后的运营维护费。而这巨额的投入,无论对开发商还是各管线部门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所以一些管线单位面对这样的新生事物,态度并不是很积极。
虽然共同沟的投资建设比传统的管线铺设方式造价高出很多,但未来,却避免了由于管线重复建设和反复开挖造成的社会资源巨大浪费,所以是国际上公认的最佳选择。其实共同沟的建设,关键还在于投资管理运行模式。在国外,对于共同沟模式也有一个逐步摸索、认识到成熟的过程。在德国,共同沟的产权属于国有,为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共同沟由多家企业参股共同经营。资金还不够,政府会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并获取收益。在日本,1963年就针对共同沟出台了“关于设置共同沟特别措施法”,此后,政府成立了专门管理共同沟的部门,统一负责共同沟的规划、建设、运营。建设成本也主要由政府承担,管线单位只需要支付自己管线传统的埋设费用以及部分管理维护费。而在我国,由于没有明确法律规定,所以地下管线的规划、投资、产权、建设、运营等,都仍然处于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原始状态。未来,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建立起一套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管理者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
地上和地下的建设,对城市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眼里,林立的高楼、宽敞的街道,看得见、摸得着,能显出政绩;而地下管网建设,看不见、花钱多,投入了也显不出功劳。说白了,是局限眼前还是着眼长远,将直接影响对于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决策和投入。回答这些问题不能等,等得越久就会亏欠越多。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