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BH7NLJ

【全景】北站下雨了,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H7NLJ 于 2013-8-22 23:00 编辑

回复深南向上及阿伯土,看全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按着鼠标移动,可手动控制速度和方向,你动图动,你停图停。一开始的自动旋转是为了让观众了解此图可水平旋转360度或垂直旋转180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2 23: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BH7NLJ


   哈哈,楼主借用你的图玩玩,这样的深圳北够气派吧{:5_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3 08: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3 11: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3 11: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科学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3 18: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4 00: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相可以,但不能用脚架。。。。。。。。。。。。。。{:5_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4 07: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晕了 但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5 2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全景图灰常给力~~
北站保安有点搞笑,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23: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懂啊。。。。。。
彬彬 发表于 2013-8-23 18:56



    标题是时髦语,内容是新鲜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00: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H7NLJ 于 2013-8-27 14:29 编辑

很多朋友都说晕,这不是我的错,是全景惹的祸。
看来有必要解释一下全景的概念:
1,普通照片只是一张平面照片,反映的是场景的一个局部。全景照片却是一张球面照片,反映的是场景的全部;
2,全景照片,宽幅照片,环景照片,普通照片的区别:
全景照片也被称为球面照片,是因为其包含了水平方向有360度视角,一般全景照片垂直方向最少有180度视角,完全的全景照片垂直方向也可包含360度视角,全景照片之所以称全,就是不缺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无死角。
宽幅照片也被称为柱面照片,一般讲超出人类常规视角的就可以算宽幅,极限情况是有水平360度视角,但不包含天与地,这时也被称为环景照片。
普通照片就是我们常规的照片,一般不超出人眼的视角,大约90度为限吧,有时用广角镜头拍摄最大也只会在120度视角以下,但这时已经严重变形了。

根据上面的定义,看全景照片,相当于你在一个球的中心,观察球的表面,你可以随意看到任何一个角度。完全的全景照片,有时也叫720度照片甚至可以把照片倒过来看,天在下,地在上。一般的全景照片,有时也叫540度照片,天在上,地在下,照片不能倒。

普通照片,因为是一个平面,只需要动眼即可,在摄影学上称为主观镜头,意思就是摄影师拍成什么,你只能看到什么。用户不能看到没拍到的地方,哪怕你放大或缩小也只是个局部。普通照片在拍摄时,由摄影师决定某个瞬间,觉得有意思,有味道,有精彩时才举起相机拍摄。

全景照片是一个客观世界的完整反映,在摄影学上称为客观镜头,即用户想看哪里看哪里,甚至你脑后的世界,当然这时你就得运用鼠标或键盘转一转,通过鼠标或键盘来控制观看的方向及速度。看哪个角度完全由用户控制。全景照片在拍摄时摄影师并不知道哪一个局部有什么,只需要完整拍下整个球面,而在观看时才发现有很多精彩之处,特别是亿像素照片更能有所发现。

观看全景照片有二种转动方法,一是点画面中下部的方向图标来控制,二是按着画面来控制(即drag and move),我个人喜欢第二种,之所以保留第一种,是想表明这照片是可以转动的。

拍摄普通照片,常常需要在光圈,景深,速度,ISO,白平衡之间决策,用不同的组合获得不同的效果,拍完后多数人都会看看取景器,不满意就删除再拍。直出较多,最多缩小一下画幅就上传。
拍摄全景照片,各项参数完全是固定的,不需要费心决策,只要保证足够的曝光即可,多数情况不会相差太多,拍摄时不看镜头,只看方位,不看虚化,只定景深。一般情况下不会删除,但会补拍几张,以保证够用,有时废片也可以利用。全景照片需要后期加工(也叫缝合或拼接),把各个局部整合成为一个球面。同一个方位可能会选用不同时间拍的照片来组合,特别是人群多又在移动时,就更需要多拍,多选,否则可能会缺胳膊少腿的。反差较大时,可能会用包围曝光同时获得几套照片备选。

相信大家习惯了之后就不会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7 00: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朋友都说晕,这不是我的错,是全景惹的祸。
看来有必要解释一下全景的概念:
1,普通照片只是一张平面 ...
BH7NLJ 发表于 2013-8-27 00:22



    楼主,师傅做到家。你就再练练手说说怎么拍360度全景的呗,希望字数内容会超过这一段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01: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H7NLJ 于 2013-8-27 01:36 编辑
楼主,师傅做到家。你就再练练手说说怎么拍360度全景的呗,希望字数内容会超过这一段落。
深南向上 发表于 2013-8-27 00:43



    明白了全景的概念,拍摄就简单了。只要把以镜头为中心的球面拍全,缝合后就是一张球面照片。
当然,为了能够达到严丝合缝,所有参与缝合的照片必须有相同的参数,这就好比数学上的合并同类项,只有同类的照片才能缝合。
因此,技术上需要一些保证,曝光参数比较好掌握,完全手动设置即可,但焦距是个大麻烦,每一张照片都要保证有相同的焦距必须还有另一个概念:节点
物理学上,一个透镜都有一个光心。而摄影镜头是由多片透镜组成,说光心不完全,只能引入节点这个概念,你可以理解成镜头的“光心”。
为什么要理解这个概念呢?我们知道,通过光心的光线不会产生折射,同理,通过节点的光线也不会产生折射。而让镜头围绕节点转动,就可以保证每一张照片都有相同的焦距。
节点这个概念就是全景照片的精髓所在。第一行里说的“以镜头为中心”实际上应该理解成以节点为中心。注意这里为什么要说以节点为中心?千万不可以理解成以相机为中心哦!不同的镜头,不同的焦段,节点位置都不相同。切记!

因此,一般情况下云台不可少,云台还得是节点云台,并非普通云台哦;脚架不可少,我特别在意北站保安那句话:不可用脚架。不用脚架我没法拍呀!特殊情况下,也有不用脚架的,但这样要做到完美缝合,必须经验老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3: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太晚,没写完,现在继续:
关于拍摄,不得不引入一个数学概念——有限单元法,学过的朋友极易理解,就是把每一张照片看成一个单元,当这个单元足够小时,可以看成一个平面,无数个单元即无数个平面组合就是一个球面。

以切西瓜为例,一刀可得二个半球、二刀四块、三刀六块......这样下去,我们得到的总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再横着来一刀、二刀、三刀.....球面已经接近平面了。

这时,我们已经可以理解:球面照片是如何产生的了,第一刀二个半球面可以通过鱼眼实现,实际上二刀、三刀的局部球面也可以用鱼眼实现,这也是最接近球面的镜头。但很多人没有鱼眼镜头,单独为了全景买一个又不合算。利用上述球面可用无数个平面组成的原理,我们也可以用平面镜头实现球面全景。

从上面所述,我们也知道,鱼眼镜头可以减少拍摄数量,但因为鱼眼镜头的焦距很短,清晰度不是很高,为了追求高清晰全景,很多人宁可用平面镜头去实现。当然,这样的话,拍摄的数量就要增加,平面越小,数量越多,照片越精细。同时对后期处理设备的要求也越高。就我的电脑而言,内存是32GB,远远超过普通用户的标配4GB,就是服务器也极少有这样大内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4: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讲了原理及拍摄,可是要完成一个全景这才走完第一步,还有第二步,第三步。
我自己定义的这三步就是:拍摄,制作,显示。
第二步
制作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利用软件缝合,不要去想手工操作,10张以内都不可能完成。有了强有力的设备,导入拼合软件,制作就可以自动做下去。当然之前还有很多准备工作,前面讲过,拍摄全景通常不看镜头,凭经验估算着拍摄参数,差不多就行了,但实际上,你估算准确,工作量就会小很多,估算不准,那就得花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在拍摄时,都用RAW格式,就是为了回来可以自由调整,别因为估算时间影响了拍摄时机。有拍摄经验的人会轻松很多。所以,制作实际上是一个对各种软件熟练操作综合过程。只要对电脑不陌生,软件的使用都可以慢慢上手。只要对摄影的概念及术语不陌生,使用软件都会很快上手。如果再懂点E文,那就更方便了,毕竟很多软件是英文的。有些已有汉化,但汉化的用词有时不能让人理解,需要一个习惯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17 10:25 , Processed in 0.05975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