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添朋缘帅】2013 广州欢迎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太古仓码头,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124号,在珠江南河道东岸,北临珠江白鹅潭,南靠鹤洞大桥。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建于1904-1908年间,码头由3座丁字型栈桥式混凝土码头和7幢(8个编号)砖木结构仓库组成。太古仓建成后,由太古洋行代理的黑烟囱轮船公司经营远东、中南亚以及来往于广州至香港、上海、海防(越南)等航线,船只达30艘,其中26艘三千吨左右的货船游轮只在广州太古仓码头靠泊装卸货物。1953年2月24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奉命征用太古仓,太古仓码头收归国有,相继由广州港务局及广州港集团经营管理至今。2005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在保留原有码头区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运营方式,太古仓将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展贸、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广州“城市客厅”。 太古仓码头项目占地71236.1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52500平方米),码头岸线312米,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39599平方米。其中沿江7座英式建筑仓库、保税仓和办公楼先行开发建设,主要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改造;后方复建区域亦已向规划局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主要通过复建的形式进行改造。太古仓的八个仓库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每两座仓库为一组,被承租方定位为四个功能区,分别是国际葡萄酒采购中心(太古仓壹号)、展览展示中心(太古仓展示库)、服装创意设计园(太古仓商务港)和怀旧电影院(太古仓电影库)。目前,八个仓库已完成对外招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广州博物院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时以该楼为院址,今称广州博物馆。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海”。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
越秀山镇海楼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1]海楼”横匾。镇海楼两侧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今日的镇海楼,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红墙绿瓦,雄伟壮观。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山墙厚3.9米,后墙厚3.4米;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第五层面阔为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广场正式命名“花城广场”,位于黄埔大道以南、华夏路以东、冼村路以西、临江大道以北,广场最宽处25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是人民公园面积的8-10倍。周边规划建有39幢建筑,其中,少年宫、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8幢已建成。落成后的花城广场地面建有人造景观湖区,大型喷泉、灯光广场,冷雾降温系统,并种植600多棵大树
。在花城广场的北端,有5个花岛,其中3个为樱花岛,2个为桃花岛,配上柳树,以植物的多种类衬托花城美誉,营造桃红柳绿的意境。将打造成广州面积最大、品种最多、造型最美、花城特色最鲜明的花卉观览场所,做到四季花开、群芳争艳,擦亮花城品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大元帅府总占地面积为8020平方米,由南北两座主体大楼、东、西广场和正门等组成。两座主体大楼为三层券拱的殖民地式建筑。广东省农业机械公司1964年进驻大元帅府旧址后,在保护范围内修建了三幢居民宿舍楼,其中正门处的六层居民宿舍楼,直接骑压了大元帅府的原门楼,但残存的门柱和基石仍清晰可见。西边两幢八层宿舍楼则为大元帅府厨房、卫兵房等所在地。广州市人民政府2001年决定投入1500万搬迁六层居民宿舍楼,并复建大元帅府门楼。
  1983年8月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元帅府旧址主体建筑的已维修复原,原址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已于2001年底对社会开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历史上的荔枝湾涌故道北至洗马涌,和象岗西面的芝兰湖(现广州市流花湖公园)相通,南至黄沙注入珠江,“广四十里,柔五十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荔枝湾的兴起与繁盛: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且开始经营这一名胜。其后经过千百年来人工与天工的巧妙结合,成为广州著名的消夏游乐地。在唐代,那里建有著名的园林名胜“荔园”,南汉时,又建有皇家园林“昌华苑”,每当荔熟之时,皇帝与妃子及臣子在那里赏荔游乐,称“红方宴”。明代这里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清嘉道年间,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宛如人间仙境镶嵌其间,“夏日,泊画船绿荫下,枝叶荫覆,渺不知人间有盫蒸气。”每当“荔枝红熟,绿树丛中,游人乘画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鉴。”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虽然她后来由于人为与自然的种种因素,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荔枝湾在历史的风雨中跋涉了千百年却依然存在,在荔湾湖公园内保留着一段长约400米的故道。两岸古树嵯峨,浓荫掩映,一派岭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风情,弥足珍贵。
  荔枝湾的衰败: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再加上四十年代末期荔枝湾附近成为了广州市近代工业的基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再也难以适应荔枝树的生长。
  荔枝湾的消亡:1958年。建立了荔湾湖公园,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桥,南至多宝桥,但水系的各条支流被填平变成街道;随着周围的工厂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湾水系已经沦为大污水池,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覆盖;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的最后一段水道被覆盖,荔湾涌的名称彻底成为历史。
  新生:1999年,荔湾区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并在2009年正式实施,1992年填埋的最后一段河道重见天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湾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经的荔枝湾涌迎来新生,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星海音乐厅位于广州二沙岛,造型奇特的外观,富于现代感,尤如江边欲飞的一只天鹅,与蓝天碧水浑然一体,形成一道瑰丽的风景线。这座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厅,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 8万平方米,设有1500座位的交响乐演奏大厅、 460座位的室内乐演奏厅,100 座位的视听欣赏室,和4800平方米的音乐文化广场。整体建筑为双曲抛物面钢筋混凝土壳体,室内不吊天花板,做到建筑空间与声学空间融为一体。星海音乐厅总投资达2.5亿元,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功能完备,具有国际水平的音乐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广州市政府大楼前身是陈济棠主政时期的民国市政府合署办公大楼,大楼位于广州市府前路,至今依旧屹立在此。大楼于1929—1930年间公开征得包括香港、上海等地的设计图样10多份,经评委评定以广州著名建筑设计师林克明的设计为优,其后以此实施。原设计总面积38000多平方米,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工程由南生公司承造,1931年7月奠基,1934年10月落成。第二、三期工程因历史条件及资金不足而搁置下来。
大楼坐北向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黄琉璃瓦绿脊,红柱黄墙白花岗石基座,蔚为壮观。竣工部分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前座通阀88米。中楼内分5层,重檐歇山顶,高33.3米。两角楼内分5层,四角重檐攒尖顶。侧翼东西两楼内分5层,重檐棺十字脊顶。余为两坡顶红圆柱明廊,内分4层。首层作基座处理,用花岗岩石砌筑,之上为批荡假石。月台及石阶两侧栏杆望诸头,均刻有云纹,松鹤图案,外观显得色调和谐、古雅。内部装修也极为讲究,柚木门框,窗户配用中国式图案特制钢窗,梁枋及内外斗拱均仿古式彩绘,地面采用朱红色水磨石米批荡,正中央大厅为小方块云石铺地,显得高雅华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从远处望去,它仿佛一艘正待启航的航空母舰;从空中俯瞰,它又变成一朵在蓝天下怒放的巨大木棉花;从近处看去,它又像一只探索世界的眼睛,用广州的市花来做造型,充分展现了地域特色。在西面水体的衬托之下,“科技航母”宛如一艘航船,向前航行,象征着广东科技的发展奋勇向前。主体建筑入口处的“科学之眼”寓意着科学发现的奥秘。整座建筑蕴含科技先锋、乘风破浪、灵动人文和吉祥如意四个寓意,为广州增添了一座最新的标志性建筑。
就是这个木棉花和航空母舰的结合体,广东科学中心总投资为19亿元人民币,全部由政府出资,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的科学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3.75万平方米,成为目前世界上展示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科普教育场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海心沙岛是珠江新城核心区轴线的端点,作为珠江仅有的几个小岛之一,海心沙一直被定位为生态和休闲之岛。另外,海心沙岛也是广州城的一个交点:东西向是珠江这条见证广州两千多年古城风雨的历史轴线,南北向是广州面向未来发展的南北向新城市中轴线。向北延伸,是西塔、省博物馆等广州新标志性建筑、一直向北是2010年亚运会的主会场天河体育中心,犹如一个高脚的奖杯形状。小岛四面环水,没有围墙,此外,海心沙所处的珠江两岸高楼众多,除了一些高级写字楼外,还有不少临江豪宅。 岛上会场容量:30米高的大看台能容纳的观众人数在2.4万人左右,但后期在南北两岸增加看台,三处看台的观众容纳量在3.5万人左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0: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1]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BCD三栋会议展览中心和A、E两栋东方国际会议酒店。会议中心拥有17万多平方米的会议场地,其中包括6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及各类会议厅堂共65个,包括2500座世纪大会堂、250座主席团专用会议厅和中型会议厅,一间1200座岭南会议厅、两间500座国际会议厅、21个地级市命名的中型会议厅及其他中小型会议室,东方宴会厅等。会场内配备同声传译系统、电子表决系统,中央控制系统,会议发言系统和声控系统、会议音视频电子刻录系统等国际先进设施、设备,能够满足不同规模、类型的会议需要。东方国际会议酒店分为南座(A栋)和北座,两座酒店占地14万平方米,拥有1112座客房,配套设施完善,服务项目一应俱全。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B、C、D会议展览中心和A、E两栋配套酒店。包括10万多平方米的会议场地、近1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及1100间客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0: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拢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0: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海珠湖位于广州新中轴线南端,东临新光快速路,西邻广州大道南,北靠新滘南路,南临环城高速路、南洲路,处于5条公路围成的“井”字型中间。
犹如被珠江前后航道这双温柔的双臂环抱的一颗明珠,海珠岛是承载着一段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历史,海珠与水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今天,作为海珠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海珠湖的修建将人们的目光再次引向这座古老的水城。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海珠湖即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第一期湖区建设,石榴岗河等六条河涌将可引海珠湖水进行补水,而广州新中轴线南段上将增添一颗真正的“绿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0: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5:}又让我赶上了直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0: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五仙观位于惠福西路。现寺观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该观属道教寺庙,寺坐向南,门上大匾上有清人书写的“五仙大观”四个大字。五仙观依山而建,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五仙观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新巧。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的脚印凹穴,古人一向认为这是“仙人拇迹”,重点保护下来。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23 03:24 , Processed in 0.05693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