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公共利益导向盘活存量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升级
针对非保护类既有建筑活化利用难的困境,建议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从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业态升级两方面出发,构建既有建筑功能活化的正负面清单。鼓励既有建筑活化转变成公服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文化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设施,以完整社区为目标,补齐街区短板。考虑地块历史文化资源和片区发展定位,引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商业功能,更好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以街区历史保护与传承为底线,对不符合片区发展诉求的功能应列入负面清单。针对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技术标准缺位,修缮利用难的问题,坚持技术创新,破解修缮施工堵点。一方面,对以消防为代表的技术规范不匹配问题,探索开展区域消防研究,以专家论证替代审批。另一方面,持续探索“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文物建筑修缮领域中的应用,以现代科技赋能“蒯祥技艺”,有效提升文物保护修缮水平。
持续推进文旅融合,打造苏式生活首选地
大力发展网红经济,迎合Z世代消费需求和情绪价值,引入各类主题商店,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资源,针对性设置特色标识,形成出片场景、打卡点位,激发街区活力。积极探索后街经济,围绕“一街一特色、一巷一品牌”,积极打造潮牌后街、美食后街、秀场后街,坚持“商圈+景区”互联互通,进一步做好街区城市更新。按照“点、线、圈、面”总体思路,在碑刻之旅、状元之旅等现有精品文旅线路基础上,整合优质资源,提质升级“福气平江”等旅游创新圈。用好以昆曲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展馆资源,重点探索互动方式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沉浸体验、商业特展等业态,适当延长对外开放时间,丰富街区元宇宙场景应用,为领略姑苏之美提供更多“打开方式”,让更多人“因一座馆赴一座城”。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出一批讲述“平江古巷”故事、体现江南文化的“姑苏原创”“姑苏出品”,让一首歌、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加强国际间交流对话、文明互鉴,适时推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外国友人读本”,向全国、向世界讲好精彩的“平江”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