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22 11: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胡同几大趣
趣一:三"山"不显,四"水"不流
望文生义在判断保定胡同中,往往会闹笑话,例如“小梁山胡同”中,一座山都看不见,哪怕是假山;秀水胡同里,紫河套胡同,根本没有水流。
趣二:以形取名
保定城区中,一些胡同的名称来历,根本没有什么深奥的历史根据,而是直接了当根据 胡同的形状取得名称,比如“辘轳把胡同”,因为一条胡同ZY有一段长约5米的转弯处,整条胡同俯瞰酷似过去自汲井用的辘轳把,所以就称之为“辘轳把胡同”。又比如“裤衩街”名字有点俗,可是如果到火车站附近的裤衩街你就会发现,一条不算狭窄的胡同,在向西方向上,斜分出两条分支,“人”字型排列,难道不象裤衩么?
趣三:孪生胡同多
保定老城区的主要干道方向都比较正,加上过去干道少,所以形成了一些南北对称东西呼应的孪生胡同,比如前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和后平嘉胡同;穿行楼南街VS穿行楼北街;省府前街VS市府前街(相隔甚远,但名称对称);白衣庵VS青衣巷(一个东南一个西北,遥相呼应);大金线VS小金线;大钟树VS小钟树。
趣四:谐音误读,将错就错
保定话发音,总有一些音节容易混淆,这一点,在胡同名称上,也有所体现。
现在的新北街,在解放前叫“羊叔胡同”,解放后被称为“杨淑胡同”;原红星路派出所后的“撒珠胡同”,被很多人误读为“沙珠胡同”,同样,“茂跃胡同”,也被多数老保定读为“冒烟胡同”。
趣五:贵气十足
如果在北京生活一阵子,就会发现,北京虽然有名字巨好听的胡同,如“百花深处胡同”,但是很多胡同的名字听着比较苦,如“冰窖胡同”“苦儿井胡同”等,保定名字苦的胡同很少,倒是不少胡同的名字充满了富贵气,如:琅瑚街,相府胡同、国公街、将军庙、金线胡同等。
趣六:丁字口遍布
保定胡同中到处都是丁字路口,至于为什么这样,解释各不相同,一说保定过去城市功能为防御入侵,而丁字路口就是为了方便巷战,二是说丁字路口不会堵车,便于交通。
趣七:植物为名
和北京众多以动物名称命名胡同不同,保定不少胡同的名称都和植物有关,如:枣儿胡同、菊胡同、四棵槐胡同、花椒园胡同、茄子胡同等
在古代由城墙和城门围起来的“城”不断出现的同时,城与乡就逐渐分离。
尽管如此,二者之间却不可能断绝往来。
因为城是都、府、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这里不能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城里人要吃饭穿衣,城外乡村的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自己吃不了要出售,以换回自己所需的城里的商品。
这种城里和乡下人交换的场所就是“市”。
“市”一般设在城的边缘,开始时只是临时的场所。
因为交易不是每天都有,或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届时,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带着要交换的商品赶来,凑集在一起,与城里人进行交换。
这就叫“赶集”,是“市”的最初形式。
以后,交换发展成贸易,次数也增多,于是临时性的“集”就变成了常规性的“市”。
以后人们习惯于把“城”和“市”连在一块,称为“城市”,可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区别,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古以来都把营建城市作为一件大事,其重视的程度,首先表现在“城”与“市”的布局和规划上。
筹措之完善,几乎细到城池的广狭、街道的宽窄、位置、道路的分布等,无不各有法则,处处体现出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