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1-1 09: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运河开通后,东西向的大道与南北向的大河在通州相交,通州成为名符其实四通八达、水陆兼通的要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转通道。“半天下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师者,必萃于此”。
元代郭守敬缩短、调直了大运河的航道,使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运河与通州相伴相成:通州因运河而生长,运河因通州而归宿。大运河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连接了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成为通州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金代,改已由“路县”更名的“潞县”为通州,并沿用至今。从西汉的“路县”到金代的“通州”,路通道达,一脉相承。联通京师的四大桥中,通州独占其二:八里桥(部分今属朝阳区)和马驹桥。明代《通粮厅志》中,点出了“通”之寓意:“以‘通’名郡,取漕运通济之意,故河曰通惠;闸曰通流;桥曰大通、永通。是‘通’虽郡号,实为漕而得名也。”据载,这里明代漕船有11700余只,清初漕船有1万余只,还有大量的商船、客船和官船,端的是“万舟骈集”。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将原来朝阳门至通州的土道铺成石道,即所谓的京通间四十里石道,沿途广栽植被,乾隆有“白云红树通州道”之赞。从南方乘船而来的官员、学者、商贾等在通州弃舟上岸,换车马前往京城;取道水路南下的人,从京城到通州换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所以《御制通州石道碑》一文称“方其盛时,由通州西门至京师朝阳门一带石路昼夜行人不绝”,并将通州之要、道途之难、修路之需、石道之工、始竣之时、费用之巨一一交代,高度评价了通州对北京交通的重要作用。
近现代以来,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的通行,通州的交通网络完善便捷,与周邻地区结合成一个整体,主街道新华大街就是长安街的东延长线。“通”之为名,当之无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