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9-29 09: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德寺 (武汉汉口古德寺) 编辑
古德寺位于武汉市汉口黄浦路。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 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可见希腊神庙的风韵,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 其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德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为汉传佛教唯一、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确实,站在地面上,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塔顶,只能看到七座,有两座总是看不到的。 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文革”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2012年,古德寺被列入武汉市江岸十大景观,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禅宗建筑。2013年,古德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古德寺 地理位置 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 气候类型 亚热带气候 占地面积 3600平方米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价格 进门需要交香火钱,有三种:8、15、38元 著名景点 圆通宝殿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武汉市 建议游玩时长 2-5小时
目录
1 历史沿革
▪ 近代历史
2 交通信息
3 主要景点
▪ 圆通宝殿
4 建筑风格
历史沿革编辑
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
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文革”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1] 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2] 2012年,古德寺被列入武汉市江岸十大景观,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禅宗建筑,有“汉传佛寺第一奇观”的美誉。[2] 2013年,古德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德寺始建于1877年,最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建筑风格。通俗地说,它和我们通常见到的传统寺庙黄瓦红柱、飞檐翘角的大殿迥然不同。
这是一座异域风情浓郁的寺庙,核心建筑是仿照缅甸阿难陀寺而建的圆通宝殿。殿顶的九座佛塔,暗含了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尝试一下,站在地面任何角度,最多只能看到七座。其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逐级向上,具有古罗马建筑风格。[3]
它的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可见希腊神庙的风韵,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
古德寺
古德寺
式。专家评价说,古德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堪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第一奇观”,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在江岸这片高楼崛起的现代城区,总有几处奇异的塔尖,隐现在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之间,给这片城区增添了别样的空灵与悠远,也增添了几分异域的神秘。更让人诧异的是,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潮内陆城区,还保存着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还有古德寺这般风光独具的佛地,更能显示出这片城区开放与包容的博大情怀。
近代历史
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今汉口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还是一片坡地。隆常法师到这里,建了一座小小的寺院,名“古德茅蓬”。[4]
1905年,古德茅蓬进行了第一次扩建。
九座佛塔
九座佛塔
1911年,昌央法师主持扩建,定名古德禅寺。
1911年10月,古德寺僧众自发救护武昌起义的起义军,掩埋革命烈士,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嘉奖。
1912年4月13日,国父孙中山专程来古德寺为其历史意义而凭吊。
1914年,国民政府副总统黎元洪亲自为其改名为“古德寺”并竖题寺名。
1921年秋,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作,重修了大雄宝殿及其他殿宇,塑造了各殿内供奉的大小佛像多尊。
1931年汉口大水时被淹没,水退后又继续修复,前后历时13年乃告竣工。
1954年10月19日,周恩来总理曾陪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女儿英迪拉·甘地参观该寺庙,他对武汉拥有一座印度帕那瓦风格的群塔寺庙感到惊异。
1956年时拥有1.7万余平方米。[5]
1967年-1977年之间,古德寺遭到破坏,许多建筑被损毁、占用。1974年,武汉照相机厂进驻寺庙建厂,其占地达22.9亩。[5]
1986年,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作出了武汉照相机厂将原属古德寺的6470平方米用地及全部建筑归还古德寺的决定,但因该厂无处搬迁而未能落实。[5]
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
1996年,演顺法师率领尼众弟子进住古德寺。古德寺重新对外开放,但许多建筑仍然没有修复。
1996年,市政府又划定腾退古德寺的土地总面积为5122.03平方米。[5]
1997年,香港张紫珊女士出巨资,由泰国将这尊四面佛请到古德寺。四面佛是小乘佛教供奉的诸佛之一,亦称四面神,神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爱、博爱和公正。[7]
2001年,市宗教局和佛协组织了古德寺内的几位法师和专家一同前往缅甸的阿难陀寺进行了参访。目的是参考缅甸阿难陀寺的建筑风格,为以后保护和开发古德寺作参考。[8]
2009年,古德寺首先对靠近军管区的北侧进行修复。
2010年,不久前,冰岛驻中国大使贡纳尔松、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费勇、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加利萨雷斯等相继来此参观时,均称该寺建筑样式“在中国绝无仅有”,认为这座寺庙的精美造型是武汉百年前即向世界开放的有力证据。他们不约而同地建议,古德寺应当成为向世界展示武汉最有说服力的宗教文化品牌之一。[5]
2013年,古德寺名列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交通信息编辑
乘车30、电3路,电2路,到工农兵路国宾酒店站下,往前步行可以看到育才高中,走过育才高中可以看到一个岔路口,从左边路口往里走50m左右就到古德寺了。
乘坐轻轨一号线,在“头道街”站下。下了天桥到路北,往西进入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新建街,北走至上滑坡。沿上滑坡走到工农兵路东转,可以见到古德寺的正门。
主要景点编辑
圆通宝殿
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此殿仿照缅甸阿难陀寺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浓郁异域建筑风格的、装饰精美华丽而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寺庙.
古德寺圆通宝殿顶上雕塑
古德寺圆通宝殿顶上雕塑
圆通宝殿为单层正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其宏大宽绰也是其他汉传佛教的大雄宝殿所鲜见的。
它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腊神庙的风韵。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确实,站在地面上,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塔顶,只能看到七座,有两座总是看不到的。
建筑风格编辑
古德寺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其艺术风格在我国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
回形步廊和方柱
回形步廊和方柱
“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划给武汉照相机厂使用。80年代以来,市佛协就多次呼吁要求照相机厂退出古德寺。经市政府协调决定,市照相机厂将原古德寺5000余平米面积归还给市佛协。
在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中,古德寺的历史比其他三寺都要短。1877年(清光绪三年)由一位法号叫隆常的禅师在汉口今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的坡地建起,而后因香火一天天旺盛,于1921年秋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前后历时13年至1934年才告竣工。
古德寺坐东朝西,占地规模最大时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寺内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佛教文物和宗教设施全部被毁。古德寺作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恢复其古朴庄严的原貌。
宝顶
宝顶
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为汉传佛教唯一、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建筑和文化历史价值。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其宏大宽绰也是其他汉传佛教的大雄宝殿所鲜见的圆通宝殿为单层正。
圆通宝殿的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朝后递收向上,烘托着顶部中心高耸的山花,具有古罗马建筑的表现手法,这种处理,强化了宗教的神秘感。
圆通宝殿正门
圆通宝殿正门
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
细看九座塔的流线型塔身,以及内外墙面装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细部,又充分再现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帕那瓦建筑风格。
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
上面的96个莲花方墩,寓“国之四维,天圆地方”。这种融汇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并具有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建筑,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位于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的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
像风向标一样的塔刹
像风向标一样的塔刹
古德寺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其艺术风格在中国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划给武汉照相机厂使用。80年代以来,市佛协就多次呼吁要求照相机厂退出古德寺。经市政府协调决定,市照相机厂将原古德寺5000余平米面积归还给市佛协。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9)
古德寺旅游风景相册
古德寺旅游风景相册(5)
古德寺景点图片
古德寺景点图片(4)
热门图片
热门图片(33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