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12 22: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共艺术品
“海岸节拍”为设计主题
根据青岛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我市完成了《青岛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设计全网实施系统规划研究报告》,提出了“兼齐鲁文脉,融欧亚风情,开青岛通途,创海洋名城”的概念设计主题。以“传承青岛城市文脉,发扬青岛城市精神,地上地下映射互动”作为青岛地铁公共艺术创作主旨,以“海岸节拍”作为3号线公共艺术品设计主题,用兼容并蓄的东方文化和欢畅旖旎的海洋文化将各站点进行文化归类,提出了3号线艺术品创作设计意向,作品均出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吴学锋表示,地铁艺术品设计,不仅仅具有装饰的作用,还传承了一个城市的创新精神、绽放城市的表情、影响市民的审美情绪,提升整个地铁空间的文化品位。
空载试运行分四个阶段
据悉,自9月1日开始,青岛地铁3号线南段进行为期3个月的空载试运行,预计年底实现全线贯通载客试运营。本次南段试运行区域为清江路站至青岛站共12座车站,宁夏路开闭所1座,线路长度为12公里。
南段试运行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空载试运行人机磨合阶段,检查车辆、信号、通信、供电、机电等设备设施运转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查漏补缺;第二阶段为空载试运行设备提升阶段,继续增加上线列车数量,开始进行动车的设备故障、事故灾害类演练;第三阶段为空载试运行全线贯通阶段,验证信号设备功能、锻炼人员操作技能、提升行车质量、提升人员操作技能;第四阶段为模拟试运营阶段,采用试运营期间时刻表组织行车,验证时刻表执行情况,确保各项行车相关指标达到试运营评审要求。
目前,运营人员已全部到位,并已进驻到各站,完成南段正线轨行区调度指挥权、车站属地管理权和行车相关设备使用权的移交。此外,通过空载试运行,可及时对供电、信号、通信、机电、车辆等各类设备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试运行期间列车安全、稳定运行。
8个重点车站的公共艺术品
3号线尺寸最大的艺术品,高4.5米,长36米,出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郗教授之手。作品使用抽象的绘画语言,表现了海洋的动感和韵律,海底的风情。画面色彩清丽舒缓、优雅明快,抒情而壮美,壁画作品注重乘客在工业感的车站中视觉感官和情绪的变化。作品采用陶瓷上釉工艺,超大尺寸瓷板使得画面平整接缝少,德国数字喷釉技术,色彩稳定还原度高,保证艺术效果。
●李村站 《青岛记忆1980》
浮雕作品,以青岛1980年前后几十年内,青岛地区产品为元素组成海鱼的形象,勾勒出岛城人们的生活记忆、风物人情,特殊的地域文化。鱼的造型和工业的产品形态也警醒人与海洋、自然的和谐关系。
●五四广场站 浮雕作品
作品利用该车站圆形立柱较多的特点展开艺术创作,以五四时期的青岛场景、人物、建筑等图像浮雕化处理再现了历史情景,艺术语言沉稳而低调,表达对五四爱国精神的赞扬和纪念。
●太平角公园站 《海洋乐园》
陶瓷壁画高2.55米,长22.05米,8座采光天井悬挂8组雕塑,共同组成了《海洋乐园》的主题。作品表现了青岛海底世界,作品造型灵感来自青岛海域水生物并附带部分文字说明,体现了艺术品的科普教育功能,画面色调明快清丽,色面和形态微妙变化给乘客轻松舒适的感受,8个海洋生物雕塑利用了天井自然光制造了海底世界的错觉。
●汇泉广场站 《山水同城》
陶瓷壁画高2.7米,长21米,作者采用抽象的绘画语言,点、线、色面的移动变化,抽象了青岛的山、海、地上地下,诗意地表现了在岛城旅行中的情感,画面绮丽多彩,浪漫抒情。
●中山公园站《青岛,行迹与发现》
运用影像多媒体与传统浮雕的作品,窗帘式地展开,多媒体影像呈现出青岛百年历史轨迹、文化风物。利用多媒体及新影像技术,呈现出多观看视角、时间推移、空间的变化,展示多维的青岛,作品注重公众与作品的互动和参与。
●人民会堂站 《八大关》
陶瓷壁画作品和装饰装修融为一体,较好地利用了车站天地墙的空间,是一次车站艺术语言的突破。画面色调明快清丽,造型简洁准确,青岛建筑、沙滩、海湾、绿树等元素展现八大关自然人文风貌、彰显青岛百年历史文化、海滨风情。
●青岛站 《纹脉》
本站有中央美术学院四幅铜镶嵌作品,作品创造性地使用了指纹印记的造型元素,将青岛方言文字化呈现,并组合成青岛老建筑、船等剪影式造型。体现了青岛独特的地缘性及历史融合性,沉稳而有底蕴。巧用石材铜镶嵌工艺将青岛百年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