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9 00: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推进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国际合作
优化对外投资战略布局。引导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具备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及拉美等地区的有序转移。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合作和资产重组,推动铁路、电力、通讯、工程机械等装备走向世界。鼓励和支持企业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加工生产基地。提高对外承包工程水平,优化对外工程承包项目结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外工程承包EPC业务,积极推动采取“捆绑”的方式承揽工程项目,带动技术和服务出口。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多元化国际经营。推进多边、区域和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加强与重点投资目的国或地区建立制度性或非制度性的工作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产重组和国际化经营,探索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二、提高外资利用效益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放宽外资准入,着力引进高质量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力争年均增长16%。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武汉化工区、武汉新港等重点功能区为依托,以武汉未来科技城、“6+3”新型工业化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一批外资密集区。鼓励和支持以投资、承包或租赁、技术入股等形式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着力吸引国际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武汉。到2020年,在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外直接融资,争取并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
三、推动外贸优化升级
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科技兴贸、船舶出口等重大外贸出口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出口基地。强化出口主体培育,推进外贸骨干企业龙头工程、成长企业壮大工程和开口企业实绩工程,建立梯次出口企业培育体系。完善出口市场结构,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开拓东盟、非洲、拉美、中东、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探索利用电子商务推进国际贸易。改善和扩大进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支持重要工业原材料、能源等战略性资源进口。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加强研发服务、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到2020年,进出口总额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第四十一章 展现城市国际化新魅力
优化开放环境,加快完善对接国际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生活环境的国际品质,塑造城市国际化新形象,建设中部国际化服务中心。
一、实施口岸功能提升工程
积极争取设立内陆(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进在东湖高新区全面开展自贸区先行先试工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申报建设。争取获批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实现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出口加工区整体联动。推动口岸升级,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扩大口岸开放范围,加快特殊商品进境指定口岸申报建设,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探索多式联运一次申报,共同推进区域通关及检验检疫一体化,构建大通关综合服务体系。
二、实施国际环境优化工程
推行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标识,重点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行政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完善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快探索,逐步实现管理法制化、服务规范化、环境国际化。城市各项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调控机制、运行方式等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兼容和对接,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营商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国际化,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打造一流的国际化生活环境。
三、增强国际交往能力
加快外国领事馆区建设,引进外国领事机构及国际性组织,并争取外国政府在汉设立贸易代表处、代办处和签证处,争取更多国际商会、协会和国际经贸促进机构落户武汉。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往,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参与国际双边多边交往,广泛开展民间对外交往,形成全方位对外交往网络。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的交流合作。提升“双谷”、“双城”合作水平。加快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打造国际合作典范。积极策划引进、承担国际性政商、文化、学术等重大活动,精心培育并办好具有武汉特色的国际性展会、国际性节会、国际性会议和国际性体育赛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