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义阳府邸

[经济商业] 【转帖】今天就来说说我们大淮南帝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侍也没理老头,打马狂奔就回了王宫,气喘吁吁地把那猪食盆递给王妃:报告,黄豆来了.王妃看看一楞:这什么玩意?内侍说:黄豆啊.王妃拈起一根菜:我怎么看这跟腌的雪里红一样啊?内侍说:没办法,我是连盆一起抱来的.王妃问:这什么盆啊?那内侍想想没敢说.王妃说:那就快给大王喂啊!内侍说:王妃,喂不了,您看大王都没知觉了,怎么嚼黄豆啊?王妃说:那怎么办啊?还是李尚有办法:我说要不咱们把黄豆研碎了,拿水一冲给大王灌下去,兴许能行.王妃也没主意了,就说:李先生说了,那就快着点吧!大家一窝蜂地赶紧把猪食盆搬到厨房,也来不及把黄豆从菜啊,麸子里拣出来了,就一起倒到磨盘的眼里,推起磨就跑,没多会就磨了一大盆带着泡的浆水,端回到床边,撬开刘安的嘴就向里灌,一口气灌了半盆,王妃也轻车熟路了,把袖子一挽,又跳上床,给刘安揉开肚子了.没多一会,刘安就把眼睁开了:快,快拿马桶,本大王要蹲个马步!!!!有上次的教训,没等王妃说"回避"呢,大家全跑出去了,隔着窗户就听到一串石头和马桶相撞击的声音,没多大工夫,刘安提着裤子出来了,一脸的舒坦:好,好啊,本大王这回连多年没好的 胆结石和肾结石都拉出来了,恩,舒服!!等刘安缓过来,就把李尚叫来了:我说你个老不死的炼的什么药啊?你是打算吃死我啊?李尚也是一脸的郁闷:大王,我都是按书上写的配的方子啊.刘安问:你都用什么药了?李尚说:有水银,雄黄,雌黄,石膏什么的.刘安一听也对,书上是这样写的啊,也没什么话好说,就又问:那王妃给我灌的是什么啊?李尚说:就是黄豆水.刘安一瞪眼:你说什么?黄豆水?大王能喝水吗?那得叫浆,这是规矩你知不知道啊?老百姓才叫喝水,大王喝的叫浆!以后就叫"豆浆"吧.李尚答应一声:是.刘安又说:我看,以后咱们这丹房得经常预备豆浆,万一哪天再出事,好有个应急的.从那以后,豆浆就在王宫预备上了,谁也不知道要准备多少,反正既然能解毒,没事大家就舀上一碗当水喝,有时还兑点糖什么的,味道更好,厨房每天都熬上几缸,敞开了供应.这天厨子正把豆浆望缸里倒,不留神把盐卤罐子碰到缸里了,他也没在意,转身就出去忙别的事情了.刘安正好打算到厨房盛一碗豆浆喝,一进门就看到那缸了,不由得一楞:恩?怎么豆浆上面漂着几块白色的东东?话说刘安迈进厨房,本来想舀一瓢豆浆喝,但是看到缸上漂浮着一些白花花的东西,不由得一愣:这是什么东西啊?正在端详,李尚也进来了,刘安问:李先生,你看这是什么啊?李尚看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正好厨子进来了,刘安一把就把厨子给揪住了:你小子怎么整的?怎么把好好一缸豆浆给整成这样了?厨子也挺纳闷:对啊,我刚出去的时候不还是好好的吗?想了一想,这厨子就说:大王,我明白了,原来吧,它叫黄豆水,您不是给它提拔了吗,改叫豆浆了,这身份就不一样了,就跟那人一样,从最低层一下变成官了,就容易腐败,我看啊,这豆浆是腐败了.刘安一听这话,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你小子还真能扯淡啊,这是一回事吗?李尚倒没言语,拿起一根长杆子,在缸里搅了搅,就觉得缸底有个东西,捞出来一看,是个盐卤罐子,不由得脱口而出:妙啊,妙啊!!刘安忙问:妙什么啊?李尚说:大王,你看出来没有?这东西暗合着天机啊.您瞧,黄豆是黄色的,这东西是白色的,储藏豆浆的缸是黑色的,烧锅的火是红色的,那盐卤是青色的,黑白红黄青,这里头可合着五行呢.还有,道书上说过,炼丹要"黄根产白芽",这是炼丹有小成的现象,现在黄豆产出这白色的东西,又岂不知是天地间另一丹药乎?李尚这一"乎",把个刘安也忽悠晕了,想想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觉得就听进去了。李尚继续说:大王,这豆浆所化之物,一定就是豆浆的精华所在,您看,它外型类方,正是地方之形;磨盘为圆,取天圆之义,天圆地方,就是万物之本,豆为黄,是黄土之象,浆为白,是寒水之征,土和水按五行来说都是生发之本,看来这东西是为了让大王有成仙的预兆才出现的 啊!!一番话说的刘安挺高兴,就说:那依照李先生的意思,这东西就是丹药了吗?李尚说:那倒不是.刘安一听就泄气了:不是你说那么热闹干吗?李尚说:大王,你还记得上次你吃丹药的事情吗?刘安说:那怎么不记得?不就是你个老小子陷害本大王的吗?老实交代,你是不是刘彻(汉武帝)的人啊?李尚说:大王,你也太小看我了吧,我们淮南人是最讲义气的,才不会干那事呢.我是说,大王你上次吃丹药,不是不舒服吗?这炼丹本来就是夺天地之造化,难免有鬼神之忌妒,所以炼丹难成,现在有了这个东西,相信就可以避鬼神之嫉了,不如我们拿一些去验证一番,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安知道一点炼丹的方法,说白了也就是二把刀的本事,对于药理就更是不知道了,李尚既然说了,他也就答应了,李尚就拿瓢舀了两块,带到丹房里去了.到了丹房,李尚就奔药柜去了,从柜子里拿了一个小瓶子出来,刘安一看那瓶子,差点没坐地上.原来那瓶子里装的是信石.什么叫信石?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砒霜,这可是要命的东西啊,以后的武大郎,拿破仑,还有莫扎特都是死在这上头.那砒霜为什么又叫信石呢?就是说这东西不管你是煎是煮是烤是晒,那毒性就是去不了,从不失信,所以就叫\"信石\",实在是居家旅行,行刺暗杀之必备良药.刘安忙问:李先生,你拿这毒药是干什么啊?李尚说:大王,要是这东西是宝贝,那它就一定能化解信石的毒性,因为按书上说,丹药能化去人体的浊骨,可让人白日飞升,那区区毒药就更不在话下了李尚拿出了信石,刘安吓了一跳,就见李尚把那豆浆所凝结的东西取了一块,然后在上面掏了个小洞,在洞里倒了一点信石的粉末,对刘安说:大王,这些信石够不够毒死一个人的?刘安说:我也不知道,要不你把它吃了试试?李尚说:拉倒吧,我没这爱好.就把它给放到锅里煮起来了,一边煮一边还念念有词.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李尚把那白花花的东西捞出来,再把信石倒出来,领着刘安出了丹房,叫内侍:去,牵一条狗来.内侍就到外面去带了一条狗,李尚对内侍说:你把这信石给狗灌下去.内侍接过信石,心里说这可是十月底了,敢情李先生是要冬令进补吃狗肉啊!也没敢多说,就把信石给狗灌下去了.按这信石的分量,一般来说这条狗咂咂嘴,蹬蹬腿就没气了,可是这狗就是晃了一会,好象一点反应也没有.李尚哈哈大笑:大王,你看,它真的可以解毒啊!原来这就是丹液之精华啊!刘安看了也高兴:好啊,没想到无意之中我还有这好运气啊,赶紧着,你们多弄点啊,本大王就拿它当饭了.厨子答应一声,就问:大王,这东西咱得给它起个名啊,您看叫它什么呢?刘安想了想说:你小子刚才不是说是豆浆腐败了吗?看在你误打误撞地把这东西做出来了,就按你的说法,叫豆腐吧!.李尚说:大王,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叫这么个名字啊?刘安说:要说你就是不懂,你要是叫它豆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是小皇帝刘彻知道了,管咱们要,然后他拿去炼丹配药,他长生不老了,我怎么办?所以咱们就得给它起个贱名,贱名好养活不是?李尚恍然大悟:不愧是大王啊,连个名字都起得有深度,有广度,我对您的景仰犹如滔滔泥石流滚滚而下,一发不可收拾......刘安对李尚脑袋就是一巴掌:你不知道这话被盗版很多次了啊?快,叫厨房预备,今天本大王就吃豆腐了!厨房立刻就全部动员起来了,烧火的烧火,挑水的挑水,推磨盘的推磨盘,大家就忙起来了,那大厨在一边倒发起愣来了,怎么回事?他没做过豆腐啊,想了半天,估计这豆腐看上去白嫩嫩的,应该可以煮汤,就赶紧拿了俩鸡蛋,先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到锅里煮一下,然后把水滗掉,改用鸡汤,然后再把豆腐放进去,开了以后把鸡蛋打进去,撒点盐,放点葱花,就给刘安端上去了.刘安一看豆腐上来了,赶紧就拿勺子舀了一点,放嘴里一尝:敢情这东西是美味啊,又滑又软,还有点清香,真是好东西!就对王妃说:老婆,你尝一口,好吃!王妃就也吃了一口:恩,好,好,比那大鱼大肉吃得舒服.刘安就得意起来了:那是,本大王就是有福气,看来长生有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豆腐的起源其实就是这样简单,但是它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却起到很深远的影响.当时黄豆的作用不大,但是自从刘安研究出豆腐以后,黄豆的用途一下子扩大起来,豆腐及其衍生产品甚至有些时候还成为统治者向偏远地区灌输汉族文化的载体.三国时期,诸葛亮征服孟获所在的缅甸地区,就带去了黄豆种子,并教会了当地人做豆腐.诸葛亮用黄豆向当地人交换药材,食品,然后利用豆腐传播汉族的文化和教育.在豆腐的饮食上,人们也研究出了很多菜肴,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中国的各个菜系都有豆腐菜肴的烹饪方法,粗略统计大约就有1000多种.豆腐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补充一点,在找豆腐的资料时,发现关于刘安制造豆腐的资料实在是很少,直到唐代才有一点有关的记载.贴中说的豆腐可以解毒是有根据的,在各种中药书籍中都有豆腐和毒药同煮能去毒性的记录,在2000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医研究所就使用经过豆腐处理的砒霜用来治疗白血病,而且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国外(尤其是德国)的科学家对处理后的砒霜的分子极性,旋光性等做了分析,发现毫无变化,而砒霜的毒性却的确降低.关于这一点,至今没有能够合理的解释,还是一个不解的谜团.另外,鸡汤豆腐是我在目前能找到的菜谱中能找到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宋朝的笔记之中.至于刘安所吃的豆腐是什么样的,无史料可查,只好演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安研制出了豆腐,很快全王宫的人就都知道了:这大王就是大王,好福气啊,中毒了能救过来不说,还研究出了这么好的一个宝贝,不服不行啊.刘安当然也高兴啊,没事就和手下的宾客一起喝着小酒,吃着豆腐,今儿凉拌,明儿炒着吃,挺乐和.要说刘安这个人别的特点没有,就是一条:豪爽,他从小就在淮南长大,淮南人的脾气性格自幼就熏陶出来了,再说,他是淮南王,本来就有钱,学的又是道家的理论,讲究的是"无为而治",凡事要的就是恬淡自如,所以对豆腐的秘密也没怎么保护.很快淮南附近的人就都知道了:咱们大王会做豆腐.刘安知道了也不生气,没事的时候就到民间去,还帮大家做豆腐.刘安这样做,其实也不是完全的"爱民如子",他心里有数,刚当上皇帝的刘彻一心想把各个藩王的势力消除掉,他爹景帝就玩过这一手,找了个晁错要搞掉各个王,结果弄了个"七王之乱",景帝没法子,让晁错当了替罪羊.现在这小皇帝又想来这招,不提防点能行吗?这淮南军向来就是能打仗的军队,楚汉相争那会儿,淮南军在颍川把项羽的士兵杀得横尸遍野,尸体把河水都堵住了,那可是没多少年的事情.要是万一小皇帝动起手来,这淮南的老百姓立刻就能给大王我出力,不对他们好点能行吗?这会儿,<<淮南子>>的修订稿也完成了,以前刘安就编过<<淮南子>>,还送给当时的皇帝景帝一套,现在编的比那时更齐全了,他就下令,找了几个人,带着书和豆腐给朝廷上贡去了.当时朝廷里当家的是窦太后,刘彻那就是一个摆设,所有的决议都得窦太后审批才能发下去,所以窦太后实际上就是幕后的皇帝,刘安上贡其实说白了也就是给窦太后送东西.窦太后和刘安的感情挺好,一个是叔嫂关系,另外刘安和窦太后爱好差不多,都喜欢看道家的书,都喜欢炼丹,治理国家也都讲究用道家的一套方法.所以窦太后一听说刘安给她送东西,就很高兴,急忙让人传见.东西送到,窦太后一看:啊,刘安挺能耐啊,把<<淮南子>>给编好了,我得好好看看.又听说刘安还派了俩厨子过来,专门伺候着给太后做豆腐吃,心里那个高兴啊:还是我们家刘安好,有口好吃的还没忘记我这老嫂子.再一看刘安的信,就更感动了,刘安在信里说了,老嫂当母,我这小叔子在淮南有什么做不到的地方,您这当嫂子的该说就说,该骂就骂,千万别因为叔嫂的感情坏了朝廷的大事.刘安说这话什么意思啊?其实就是来探口风的,想看看窦太后是不是也同意撤藩.窦太后心里也明白,就对来人说:你回去告诉刘安,让他没事好好看书,好好治理他那个淮南,我也许哪天就到淮南看看,他要是没治理好,我可饶不了他.这话其实也就是说:你刘安放心,有我在,没那么容易就撤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安接到回信,心里就一块石头落地了.可是那小皇帝刘彻就不放心了,他也知道刘安的意图,也知道淮南军的实力,万一打起来,那可没什么胜算.上次"七王之乱",淮南王没掺和,要是他们也加入变个"八王",那就热闹了,所以对淮南国得采用点手段才行.刘彻使的是怀柔手段,他一方面派了不少的人到淮南去学习,对刘安说:我派人到你那里去学习治理经验,以后好为朝廷出力.一方面又借口匈奴老是骚扰边境,要各个国援助一部分军队.但是刘彻的高明之处就在,他派的官员没两年就调回去了,按刘安的看法,那些官员根本培养不起来自己的势力,而调动的军队呢,虽然是一些老弱之兵,到时候也就按期派回来了,所以当时刘安和其他的各个国的诸侯王都没想多什么.慢慢的,刘彻就用这方法把淮南和其他各个地方的民情军情都给掌握了.等到了刘彻把各国的实力全了解了,他就开始逐步地安插他所信任的官员到各国去,也不象以前那样频繁的调动了,军队里的中下级军官也都慢慢换上了他的人,刘安和其他的国王还都蒙在鼓里呢,满心以为小皇帝是怕了他们,心想反正还有窦太后在后面撑腰,没什么好怕的.可不知道刘彻一心想要收拾他们呢.
窦太后毕竟年纪大了,得了病没多久就薨了,刘安他们这些个国王这才吓了一跳.刘彻这时也掌握了大权,那说出话来就不一样了,他就要求撤藩.刘安也倒霉,去给窦太后办完丧事就被刘彻给扣了,虽然后来给放回淮南,但是他手下的官员啊,军事主官啊什么的全被刘彻给换了.刘彻也挺狠,就说刘安要造反,找了一堆证据出来.刘安那个悔啊,早知道我还不如早反了呢,现在到好,要兵没兵,要官没官.到这个时候,就看出淮南人的义气来了,刘安手下不是有三千多宾客吗?大部分是淮南一带的学者文人,也有一部分是附近地方的,他们就说了:大王,您放心,要是死我们也死一块儿.刘安那个感动啊,人到这时候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是真把自己当朋友看了,淮南附近的一帮老百姓也说:平时大王对我们不错,我们不能忘恩负义,现在大王落难了,我们得帮忙,你皇帝不是要抓他吗?我们就先看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呼啦啦就有不少人投军来了.小皇帝刘彻听到消息,心说幸亏我下手早啊,不然淮南还真是不好对付啊.他就下令,让淮南国里所有他控制的官员一起下乡,不管用什么方法就是不能乱起来,同时又让军队去戒严,然后才派大军去打淮南.刘安当时也想打来着,无奈其他的国家也被刘彻用各种方法弄的焦头烂额,没法帮忙,好多淮南国的军队由于没有上级的命令也不敢随便调动,这就没法打仗了,刘彻的部队很快就打到寿春了.刘安手下的三千多宾客那真是不含糊啊,到这会了还没背叛刘安,淮南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也是摆好了架势,就等着和刘彻的部队死磕了.双方一打起来,汉军就觉得着骨头不好啃,那淮南的军队就是不要命啊,成队的望上冲啊,打了两仗,汉军被打得直犯怵,没办法就赶紧向皇帝求援.刘彻急忙又派了大军前来帮忙,他知道,要是淮南这锅饭做夹生了,其他的国家一旦缓过手来,立刻就能是个天下大乱的局面,所以下了死命令.好狗架不住狼多,十几万军队一起对寿春进攻,换谁也没办法,刘安就自杀了,他的王妃,太子全被废了,三千宾客尽数被杀,淮南国从此被废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史料上有“刘喜在刘安之前为淮南王”这个说法,也就是“刘喜为第二任老刘家的淮南王”,而非“刘安为第二任老刘家的淮南王”。(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安死后 ,淮南国就算是废了,淮南就划到九江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彻有他的打算,淮南这地方民风强悍,不好管理,而且容易受人蛊惑,别人对他们一好,就很容易为他卖命,如果还继续让淮南自成一家,或是为郡,或是为县,都容易产生地方势力,这可是有英布和刘安两个前例在那儿放着的。所以刘彻就裁了淮南国,甚至连郡的地位也不给淮南的原因。淮南的老百姓到没那么多想法,是国是郡还是别的什么和咱们也没什么关系,反正一样得种地挖煤磨豆腐,好好生活就是了,可是偏偏你不找事情,事情还就找到你头上了。当时已经是汉成帝的时候了,这时的汉室就不象前一段时间的武帝那会了,那时闹起来的都是老刘家的人,现在改了,闹事的全是皇帝老婆她们家的人了,汉元帝的老婆王皇后家有个厉害的角色,大将军王凤,在历史上就没看到他打过什么仗,估计是靠了裙带关系上来的,你别看他打仗不咋地,欺负起人来那是一套一套的,王凤一面在军队里培养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朝廷上抢班夺权,对汉元帝呢,王凤就摆出了舅舅的身份,当时王凤是什么官呢?叫“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说白了,朝廷就是他们家的了,举个例子,河平四年(前25),使人诬告丞相王商,成帝随即下诏收商丞相印绶。就是说,随便把丞相一告,皇帝就得听,你看这王凤有多厉害。到了第二年,偏偏出了个日食,那时的人对天体运行不了解,以为出日食就是触犯了天神,搞不好是要天下大乱的,所以朝廷上下就赶紧检讨:是不是我们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对,让天神他老人家生气了啊?您说大臣们能说是皇帝做错了吗?纷纷就在同僚身上找毛病,有的说是张三做事情不对,有的说是李四不尊敬皇上,反正得给这日食找个理由。当时王凤就站出来说了:你们都说得不对,这日食啊,是天神生皇帝的气了,生的是什么气呢?皇帝不让定陶的共王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就让天神不乐意了,只要天神一高兴,就不会降下大祸。您说,这日食和这有什么关系?其实就是王凤想拉拢培植自己的力量。汉元帝那是满心地不痛快,可是还不敢说什么,不然他妈就得和他吵架,他老婆也要和他 翻脸,为什么?因为他皇帝的老婆也姓王。老婆老娘都是他们王家的人,这皇帝有个什么想法,王家还有不知道的吗?答应吧,将来搞不好就是又是诸藩割据的局面,不答应,回家后连顿安生饭都吃不好。想一想没办法,还是先顾眼前吧,就勉强答应下来了。王凤对共王是不是去封地其实没什么大兴趣,不过是多了一个效忠的臣子而已,不过皇帝答应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说,自己在皇帝心里是很有分量的,起码皇帝不敢拿自己怎么的。所以王凤就更加地骄傲了。您别说,任何时候都有那不怵硬茬的主儿,京兆尹王章就上了一本告王凤,还推选冯野王替代王凤,那王凤立码就炸了:好你个王章啊,敢告我的状,我不就是贪了点权力,受了一点贿赂吗?你居然要找人代替我,你小子是不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啊?他马上上殿找皇上:您不是接到王章弹劾我的本章了吗?好吧,您把我撤了吧,让那什么冯野王来吧!我也不用您撤,我自己把我撤了,这老刘家的官,你舅舅我还不愿意当了呢!您说这汉元帝也就够窝囊的,一听王凤这话差点没哭喽:舅啊,你可不能走啊,您一走我可什么办法也没有了啊!那王章的话我可是一句也没听啊!这边哭完,那边元帝就向王凤表忠心了,他赶紧就把尚书给叫来了:你听着,王章告我舅舅了,你马上把王章给我抓起来。尚书很为难:皇上,抓人容易,可是得要有个罪名啊。皇帝说:那我不管,反正你得想办法,不能让我舅舅生气。尚书就说:要不咱们告王章大逆吧?这样就能让大司马大将军消气。皇帝说:你看着办,反正你要是不把这事情办好,我家里不安生,我也让你家里不安生。倒霉的王章就这样被下了监狱,没多久就死了。从那以后,王凤的气焰您就是用脚后跟也能想得出来,那真是“相当得嚣张”。按史书上的说法,那是:“公卿为之侧目”,都不敢正眼看王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也有人对王凤不服气,那就是一个淮南人,他叫梅福,字九真,当时是南昌尉,他就看不服王凤:你不就是一个外戚吗?有什么本事?不就是仗着你妹妹是皇帝的妈吗?我就弹你了,怎么着吧?他就屡次上书,左一道奏章右一道奏章,给皇帝写折子。到底是文化人,有水平,他不说是弹劾王凤,就说是除去奸邪,改革政事。皇帝和王凤能看不出来吗?可是也拿他没办法,人家没指名道姓说你王凤是奸邪啊。皇帝就来个不理不睬,我干着你,让你梅福的奏章没回音。梅福也不是傻蛋,一看我这奏章怎么没回音?恩,明白了,皇帝那是不愿意理我,得,我也不伺候了。梅福辞官不干了,回老家当农民了。到了后来汉平帝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年的时候,王凤的侄子王莽独揽大权的时候,梅福看到生灵涂炭,一伤心连妻儿也不要了,跑到会稽,就老死在那里了。那王凤一看现在没人敢和我挺腰子说话了,就更加地肆无忌惮了,河平二年,王凤诸弟谭、商、立、根、逢同日封侯,世称五侯。王凤从弟王音为御史大夫,列於三公。王氏子弟也被任为卿大夫、侍中、诸曹,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王氏诸侯争为奢侈,後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王氏“群弟世权,更持国柄”。您说,这算不算厉害?就差那玉玺是在皇帝手里了。王凤有个侄子叫王莽,他对王凤那是很孝顺的,王凤很喜欢他,就让他当了新都侯,阳朔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年,王凤就不行了,得了重病,王莽天天在他身边伺候,那真是衣不解带啊,王凤那个感动啊,到了八月,王凤病死,死之前就对妹妹王政君(也就是皇帝的妈)说了:王莽这孩子很好,您多提拔。这一说,就说出事情来了。 王莽,字巨君,生于公元前45年,即汉元帝初元四年,死于公元23年,即王莽称帝时的地皇四年。王莽的显赫和他的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王莽的祖先原来是被秦国所灭的齐国王氏子弟,到了汉武帝时,家族中有个叫王贺的进宫做了绣衣御史,这本是一个小官吏,但这使王氏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王贺的儿子是王禁,王禁的妻妾共给他生了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的女儿王政君就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和王皇后有关的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当时,为了避讳他父亲王禁的名字,将“禁中”改称为“省中”(都是指皇宫内的禁地)。古代的避讳很多,如“春秋”改为“阳秋”就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简文帝的母亲小名叫“阿春”。 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死,儿子刘骜(音熬)即位,这就是汉成帝。汉成帝尊生母王皇后为皇太后。此后,王氏家族开始显赫朝野:国舅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当朝第一权臣,他的其他兄弟,也就是王莽的伯伯叔叔都封了侯,但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早亡,没能封侯,这使王莽和其他堂兄弟相比寒酸了许多。 但这并没有使王莽灰心丧气,说起来成大事的人就是有心计,这倒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欲望。他从小就谦逊有礼,而且节俭勤奋,拜名士为师,虚心学习,苦读经书。回到家里,也是很恭敬地孝顺母亲和寡居的嫂子,负责教育已亡兄长的孩子。他还广交朋友,对待掌握朝政大权的叔叔伯伯们,他更是恭敬有加。 在公元前22年,即汉成帝阳朔三年,王莽的伯父、独掌朝政的王凤生病休养在家,王莽侍奉左右,基本上没有离开,还自己亲口尝药,以免烫着伯父,前后几个月没有解开衣带好好休息,其孝道超过了伯父的儿子们,这使王凤极其感动,王莽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王凤的临死时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太后和成帝都答应了。不久,王莽就做上了黄门郎,虽然官品很低,但这是皇帝身边的官职,升迁的机会很多也很快。果然,没多少时间成帝便升王莽做了射声校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地方的郡守,官职已经很高了。这时的王莽仅仅24岁,可谓前途无量。 这之前的王莽,我们还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坏人,奸臣,因为他小时候对母亲的孝顺不可能是虚情假意的,小时的家境苦难使他对母亲加倍关照,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因为以后人做的坏事就将原来的事一概否定。实际上,人的欲望是一步步膨胀起来的,一点点变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的名士也联名上书,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汉成帝便顺水推舟,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1500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其中的骑都尉表示武官,而加上光禄大夫便可以参与朝政大事了,至于侍中更加重了他的权势,因为侍中可以侍奉皇帝身边。 三十来岁的王莽已是掌握大权的重臣了,但王莽并没有显露出一点骄横之气,相反,他更加谦恭了。不仅广交名士,和众大臣友好往来,还经常将家财分发救济贫寒的宾客。这时的王莽确实有些做事给别人看的意味了。 王莽当时之所以不敢太放肆,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淳于长。这也是王氏的外戚之一,并且其官位和声势在王莽之上。当初,为了能日后高升,他极力说服了太后,将成帝宠爱的妃子赵飞燕立为皇后,这使汉称帝对淳于长感激不尽。很快便封他做了关内侯,然后又封定陵侯。 这个淳于长虽然有计谋,但没有长久的大谋略,在得志之后便忘乎所以,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王莽正在盯着找他的短处。大权在握的淳于长骄横过度,还和被废的许皇后的寡居姐姐许嬷私通,后来又纳为妾。淳于长为了讨被废许后的欢心,向成帝说情,使成帝又将许后升为婕妤,但淳于长胆大包天,对许后也敢调戏。这事被王莽举报,使淳于长丧失了所有的要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最后,成帝将他定为大逆之罪(这是封建社会“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淳于长死于狱中。 不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叔叔王根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摄政。在公元前8年,成帝升王莽为大司马。这时的王莽不足四十岁。 高升后的王莽依然是那么谦逊有礼,他找来贤德的人做官,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钱都拿来分给大家,而他自己却极其节俭。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大臣们纷纷让自己的夫人来府上探视,王莽的夫人也到门外迎接,但众夫人却将她当作王府家的仆人了,因为王夫人的穿着太普通太节俭了。 王莽和后来的袁世凯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罢职回乡。王莽也是这样,在公元前7年,成帝死去,但成帝没有儿子,结果,元帝的孙子刘欣即位,就是汉哀帝,这样就使其母亲傅姓一系亲属成了外戚,与王氏势力发生了权利之争。王太后为了稳定朝政,让王莽辞去官职。王莽在京城闲住两年后,被汉哀帝赶回了南阳自己的封地。不过,太皇太后的存在给王莽的复职提供了条件。 回乡后的王莽没有消沉,他对名士更加礼遇。儿子杀死了一个奴隶,这在当时本来不是大事,因为法律有规定,主人对奴隶有生杀之权,即使是冤杀,受点处罚便可以了事,但王莽借题发挥,他让儿子自杀偿命。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不惜拿儿子性命为赌注,王莽确实残忍了一些。 王莽的行为起了作用,众多大臣纷纷为他求情,要求恢复他的官职。恰好这年又发生了日食,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惩罚的征兆,说明皇帝政事有错误的地方。这又成了为王莽说情的大臣们借题发挥的好借口。汉哀帝只好下诏将王莽召回京城。 王莽回京一年之后,汉哀帝死去,他也没有儿子,结果王莽在姑姑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做了新帝汉平帝的辅政大臣。接着,王莽将傅姓外戚赶出了京城,而他自己却当上了“安汉公”。 王莽又命手下人上书太皇太后,表面说她应该保重贵体,不该太劳累,不必亲自处理小事。实际上是为了给王莽专权争取机会。太皇太后果然答应了,将大权基本上给了王莽这个侄子。 王莽执政后,一方面排斥异己,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些笼络人心的措施:如封汉宗室和功臣的后裔,对于退休的高级官员,终身食原俸的三分之一,扩充太学,增加博士和太学生名额等等。从而取得了一部分贵族、官僚及封建知识分子的拥护。 与此同时,王莽也采取了一些社会措施。如公元2年(元始二年),郡国发生灾害时,他献田三十顷、钱百万,以分配给贫民。王莽又在长安城中建住宅二百区,让贫民居住。这些措施得到了好评。如因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7000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断向王莽献祥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的王莽开始显露他残暴的一面了。他的长子王宇看不惯父亲的跋扈专权,便密谋劝谏。王莽得知后把王宇投入监狱,王宇最后服毒自尽。但王莽并没有就此罢休,他通过制裁王宇的妻弟吕宽,将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及其亲属牵连处死的达几万人之多。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王莽又设法让女儿做了平帝的皇后。然后,王莽得到了“宰衡”的称号,位居上公。平帝逐渐对王莽不满,但未等平帝采取措施,便被王莽毒死了。王莽又将刚两岁的刘婴扶上帝位,儿子则当起了 “摄皇帝”。这时的王莽已经有了篡位之心。 在公元8年,王莽终于宣布取代汉,改国号为“新”。 王莽首先改革了官制,将传说的上古官制拿来和汉朝官制结合,就成了新朝的官制。中央设置了四辅、四将、三公、九卿和六监。地方上则将全国分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州设州牧,郡的长官按照爵位的不同分为卒正、连率和大尹。县则设县宰。 关于土地改革,王莽参照了夏商周的井田制,颁布“王田令”,即将天下土地改称为“王田”,同时禁止土地的买卖。如果一家人中男丁不满8人,但土地超过了900亩,就要将多余的土地交给国家,再分给本族人耕种。以前没有土地的家庭则依照一夫一妻一百亩的标准分配。违背法令的人将被流放。流放在封建社会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流放后还要服劳役,以后也不准再返回家乡。 王莽为了防止奴婢的增多,影响国家劳动力的减少,还颁布了“私属令”,将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违令者也是流放。 王莽此后还颁布了“五均”、“赊贷”以及“六管”。所谓的“五均”,就是由国家来管理工商业和物价。而“赊贷”就是由官府在百姓遇到诸如丧事、祭祀和经营工商业无钱时,向百姓发放贷款,但利息相对要少一些,工商贷款利息每年百分之十,而丧葬和祭祀贷款则不收利息。但是,祭祀要在十天内还清,丧葬归还期限则是三个月。另外,国家还将盐、铁、酒收回专卖,国家垄断铸钱,国家管理山林水泽,并收山泽税。这一共是五项,加上国家负责的“五均”、“赊贷”,就称为“六管”。 经济方面还有币制改革,而且有四次之多,王莽时期的钱币现在已经成了收藏的珍品。 王莽的新政并没有使他的政权稳固,他篡权有术,但守权时却束手无策。首先,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北方匈奴的不满,致使边陲重起战祸。他做了皇帝后,觉得少数民族的首领也称王,是不符合大一统的传统的,于是,他派人出使匈奴,收回汉朝原来给的印玺,换给新朝的印章,匈奴的单于也知道“玺”是皇帝专用物,而“章”则是臣子用的。于是,单于想要回印玺,但被使者弄碎,单于盛怒之下发兵南下。王莽也四处征兵应敌,结果匆忙中召集的各地士兵毫无战斗力,打仗不行,骚扰百姓却很在行。北面没有安定,内部就开始混乱起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次是内部,而且是王莽的手下重臣,其中,甄丰虽然受王莽器重,但心里不满他取代汉朝,这也是封建社会忠君思想在起作用,觉得以后会给家族招来灭顶之灾。所以,甄丰内心惶恐。王莽觉察出来后,便降了他的职位,这又使甄丰父子更加恼怒。甄丰的儿子甄寻便伪造了符命,说新朝应当将陕地分成两部分,让甄丰和太傅平晏分别治理。王莽很生气,但还是依照符命做了。但甄丰的儿子甄寻又伪造了一个符命,说王莽女儿、即已故汉平帝皇后要做他的妻子。这使王莽再也无法忍受了,下令抓捕甄丰父子,结果甄丰自杀,甄寻逃跑一年后也在华山被捕,甄寻手上刺着“天子”二字,王莽让人将他这个胳膊断下送给他查验,王莽说不是“天子”,而是“一六子”或者“一大子”,六就是戮,即杀死,最后王莽将甄寻也杀了。 王莽因为这次事件的刺激,对很多的亲信也不再相信了。每当外出的时候,他都要事先派兵在京城搜查,还取名叫做“横搜”。有一次外出,王莽惶恐得竟命令在京师搜查了五天之久。为了防范其他的人谋反,王莽对大臣入宫的随从人数做了限制,这又导致了新的矛盾。太傅平晏有一次进宫时带的随从超过了规定的人数,结果被把守宫门的仆射拦住,双方发生了纠纷,平晏的随从盛怒之下将仆射捆了起来。王莽听说后,气得七窍生烟,马上命人围攻太傅府,把闹事的卫士处死,这才算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莽不仅和大臣矛盾激化,自己的儿孙们也和他不和。他的孙子王宗想取代他,于是让人画了自己穿着皇帝衣服的像,还刻了准备做皇帝用的印章。最后,事情被王莽得知,孙子自杀。有了这件事,王莽对子孙们也不信任了。后来,王莽借口大风将殿堂吹坏,将太子王临废黜,赶出京城到外地做王。王莽原来和妻子的侍女原碧私通,王临侍奉母亲时也和原碧私通,后来王临给母亲写信,说自己不知道命丧何处,表示了对父亲的不满。信被王莽看到,王莽暂时没有采取行动。在妻子病死埋葬后,王莽便将原碧抓起来拷打讯问,原碧经不住拷打,将和王临私通的事都招认了,王莽为了遮家丑,残忍地将所有参与拷讯原碧的官员都暗地处死,将尸首埋在监狱中。然后,王莽派人给儿子王临送去了毒药,命他服毒自尽。王临不愿意喝毒药,最后引剑自杀。 王莽虽然将内部的祸患消除了,但外面的威胁即起义军却无法消灭。当时全汉朝的人都很受王莽新政的苦,江淮地区尤其厉害,王莽压榨得百姓无法生活,大家一想,干脆就起来造反吧,淮南和其他地方的人就起来拉杆子了,当时在凤台就有十万之众,和政府军打仗.乱世之中,王莽不知道该如何挽救自己的命运。最后,他的所谓救亡措施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笑柄。 有人见他很害怕,便对他说,远古的黄帝曾经建了一个华盖,后来黄帝就成了仙。王莽听了,赶忙命人建了一个九重的华盖,高达八丈一尺,将这当成了成仙的车。每次外出,都要在前边拉着。还让几个人在车上击鼓,同时,拉车的三百名勇士边拉边喊:“登仙!登仙!” 还有人献计说,按照古时礼制,国家有大难时,就以哭来向上天求救。于是,王莽就率领大臣们到了郊外,王莽抬头喊道:“苍天!你已将天命授于我,但为什么不替我消灭反贼!如果是我有大错,就请用雷电击死我吧!”然后,王莽就痛哭不止,也许是王莽真的着急了,结果哭得昏了过去。为了向上天表示自己的真心,王莽还命令太学生和百姓们每天都到郊外去哭,早晚各哭一次。他为了让大家尽心地替他哭,还下令说,哭得悲痛的就给郎官做。重赏之下必有“哭夫”,结果短短几天工夫,就有五千人得到了郎官的职位。 在公元23年,即地皇四年,绿林起义军拥立刘玄称帝,年号定为“更始”,刘玄就是更始帝。这使王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冲走这个不好消息带来的晦气,王莽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老,他还特意将自己的胡子染成了黑色。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王莽的败亡命运。 公元23年的六月,王莽派出的军队和起义军在昆阳交战,结果王莽军几乎全军覆没。起义军乘胜直捣长安。十月一日,义军攻进了长安的宣平门,进入城内。最后,王莽被起来响应义军的一名商人杜吴杀死。 各位老大在前面说小弟扯了半天的王莽的淡,和淮南没什么关系,其实那是大大的有关系,当时江淮地区是肥得流油的地方,比现在的江南和沿海地带还要发达,所以王莽就把当时他推行的新政首先就用到淮南地区了,这下淮南的老百姓就遭老鼻子罪了,别的不说,就说那通货膨胀吧,您也知道,那时大家用的都是铁钱,一般不太容易成为通货膨胀的载体,可王莽就有办法让一个钱变成两个钱.大家都见过以前的铜钱或是铁钱,那都是外圆内方,里面的方孔并不是很大,但是王莽把里面的方孔给作到了最大化,就是一圈薄铁而已,那钱的成本自然就相当得低廉了.这钱能薄到什么程度呢?您拿一杯水倒满了,再把那钱放到水上面,那钱楞就是不沉!也就是说,您要是正在数钱,您可千万别打喷嚏,不然一个喷嚏出来,就能有好几十钱飞出去,您那晚饭就不能吃包子了,就凑合喝点棒子面粥吧.所以这钱就叫"榆荚钱".您说,原来一个钱能买俩窝头的,现在只能买半拉了,这不就要了人命了吗?这还是好的,在中国的钱币史上,几乎所有的铜钱铁钱都讲究一个"外圆内方"说是合着天地之象,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钱从范子里被铸造出来的时候,那边缘都是很粗糙的,得要打磨一下没有毛刺了才能拿到市面上流通,要是那钱的孔是圆的,把它串在圆铁棍上面用矬子那么一锉,钱还不直打转啊?要是那孔是方的呢,钱串在方型的铁条上面,就不会打转了.历史上用过圆孔钱的一个是楚国刚开始铸造钱的时候,再一个就是王莽的新朝了.那王莽为什么要把钱的孔又改回去呢?这就看出王莽的聪明了,他知道圆孔比方孔能省铁.您瞧,就连这点子铁他都算计,能不很快就从老百姓手里捞到钱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快活了,老百姓可就受不了了,要说这人啊,长时间不活动,那脾气就容易消退,这淮南人从汉朝建立后就没什么仗打,保刘安那会也就是小规模活动,没到全民皆兵的份上,淮南人就忍着.再说,汉朝有个缺德的措施,就是盐铁专卖,盐你国家卖那没什么说的,可铁国家一专卖,那老百姓打个锄头啊菜刀啊就费劲了,这也是刘邦跟秦始皇学的,秦始皇不是曾收天下的兵器做了十二个铜人吗?老刘家也照搬原样,您要买菜刀,得先打个报告审批,交到保长那里,保长再交里长,里长同意了,再交到盐铁专卖局,专卖局领导核实了您买菜刀是为了杀鸡不是为了谋反,然后才能交给县长,等县长看好了,批准了,您就可以到菜刀专卖店去挑家伙了.一般来说,到这个时候,您要吃的那鸡基本上也就颐养天年到寿终正寝了.所以那时汉朝的人用菜刀都是把合扇板门刀生生给用到成了飞刀.所以淮南人想造反都没趁手的家伙,没多久就有人打起驿站的主意来了.那时的驿站除了接待官员,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充当武器库房的作用,万一来了一票匪徒,大家拿着擀面杖吹火筒怎么和人家玩命?那时就有那里长什么的拿起锅当当当敲起来,全里的百姓就赶紧到驿站开仓库拿家伙.估计您也看出来了,按这个路数走程序,等大家摆好阵势要开练的时候,人家强盗大爷早把粮仓啊银行啊什么的全抢光了还能叼着旱烟袋写下"强盗到此一游",然后在村民的欢呼声中拍屁股走人了.所以那时有兵器的就是两个地方有,一个是军队,一个就是驿站. 当时有个庐江的渔民叫王州公,他专业是渔民,业余也做点子板刀面的生意,所以<<后汉书>>管他叫"江贼".说起来他还是史书里记载的第一个江湖人物,所以应当是阮小二他们这些人的师祖.他让王莽的政策给弄得没了活路,就开始造反了,他这一带头,大家呼拉拉全起来了,首先就是砸驿站,抢家伙,当时汉朝的兵器工业还是很发达的,不光是继承了秦朝那套标准化兵器生产模式,而且由于在铸造铁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武器是相当的精良,有戈啊,矛啊,最厉害的是环首大刀,那家伙就和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一个造型,不过就是小了一点而已.那要是对脑袋一刀剁下来,矛杆子根本就挡不住.所以有句话叫"新兵怕开大炮,老兵怕刀出鞘".刀在汉朝登上兵器舞台,立刻就被称做"兵中之虎".王州公带着人抢完兵器库,然后就砸县衙,拉杆子,周边地区的老百姓跟着就起哄架秧子,大家也去砸县衙啊抢粮仓啊,先是大吃一顿,然后就和王莽手下的兵死掐,当时王莽手下的精锐全调到边境线和匈奴火拼去了,留在家的都是二流部队,有不少还是老头小孩,加上王莽有个政策,就是一家造反,全里都受牵连,那要是太平年景还好点,现在大家都没饭吃,那有一个闹事的,一个里的人就也跟着起来了,王莽驻扎在这一带的兵就有点抗不住的意思了.抗不住就要请求支援,王莽也直犯嘀咕:我到哪去找援兵给你们啊.翻开地图一看,就看到庐江属令李宪了,赶紧派人告诉李宪,你快去帮忙,我加封你当偏将军,你去给我打.这边王莽的命令还没到呢,那边王州公的人马可就到了淮南这一带了,眼看着这要是过了淮水,那就是向河南挺进的局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宪也就急了,赶紧打听:这王州公现在人马有多少了啊?要是就一两千那倒是好打.探马回报:启禀偏将军,我查清楚了,人家有十万人了.李宪差点没出溜到地上:你呀呀个呸的,老子是庐江的官,能不知道庐江有多少人造反啊?有个几千人就不错了,再说他们和其他的部队又不是没打仗,还能不死人?怎么会有十万人啊?你小子是不是没去啊?那探马挺委屈:将军,您是庐江的官又不是淮南的官,您知道淮南那里有多少人啊?现在他们正琢磨怎么和寿春的军队死掐呢,您得快点,不然寿春也没了.李宪说:那没事,寿春城墙厚,那帮土老冒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探马说:将军您是不知道啊,寿春人有一半是淮南迁过去的,随便一个淮南挖煤的拉三扯五也能和寿春城最大的老板拉个家常什么的,城里的人估计正合计是开南门还是北门放人家进去喝六县的瓜片呢.李宪那脑袋一下就晕了:他是文化人,读过书,知道淮南人是打老了仗的,前几年没反是因为手里没家伙,现在王州公把兵器都送到人家手里了,那这锅菜就熟大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文化人,脑袋就是不一样,他马上下令:快把仓库里的钱啊,帛啊什么的赶紧给我调出来.就有人问:将军,您不是吓糊涂了吧,就算他王州公和淮南的人联上手,咱们也不能连个照面都不打就撒丫子吧?李宪对那人脸就是一口唾沫:你个笨蛋,你知道什么,本将军刚受朝廷的封赏,岂是那贪生怕死之人?你不知道和人打仗得要钱啊?本将军是要招兵买马!!不管什么时候,老百姓都觉得政府军是个正统,起义军就是再能打也就是土匪.所以李宪一下令组建军队,好多没饭吃的就投到李宪的部队里了.李宪有了人马,首先就是带队到合肥和六县一带,把王州公的后路给断了,那年老天也帮忙,淮水特别大,王州公过不去淮水,就回头和李宪玩命.李宪一看王州公过来了,掉头就望回跑,要不怎么说没文化就是不行呢,王州公就不管有没有埋伏,紧着在后面追,追着追着,人家李宪没了.要是有点军事修养的,立刻就要找个地方休整然后派侦察部队到处看看人家是不是下了什么套,或者赶紧回寿春,可是王州公没有,就在原地转开圈子了.大家一起找找看.李宪早从边上绕回来了,划了个大弧线跑到淮南,先是一通安民告示,说了:只要大家不去打仗,今年的粮食是大家自己吃,不用交了,而且以后还是按景帝那时的规矩,三十收一.淮南的老百姓实在啊,一看到来了个知道疼人的官,就没心思和王州公混了,毕竟那刀砍身上会疼啊.再说,王州公来淮南,什么话不说就要打仗,抢来的东西先自己挑,也不弄个打土豪分田地什么的,这人首先就没什么可交的.李宪一看淮南人的心思有点活动,立码派人到各个里,专挑那些豪强和有钱有地的,拉到集市上拿刀砍得是血水横流,人头都挂到旗杆上,对淮南人说:这些都是平时为富不仁的东西,今天我把他们宰了,给淮南的百姓出出气,以后你们要是委屈了,就来找我李宪,我李宪就是讲个义气,够个朋友!说到这里,有懂行的老大可能就看出来了,李宪这一手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避免淮南人和王州公合在一起起兵,另外还有点子拉拢淮南人的意思,毕竟庐江属令和淮南郡王那不是一个级别的,要是把王州公给灭了,他李宪就是大功了,怎么也能在淮南混个大官当当,要是没灭掉,还能在淮南招一批兵,那就是自己翻本的本钱啊.您是明白了,可那时的淮南人不明白啊,心里就觉得这李宪是个好人,人家是好人了,咱们就不能做对不起人家的事情,就有人把武器要送到李宪的军营去.李宪又说:不用送,你们留着,万一你们发现我李宪说话不算,随时都可以起来反我,不过你们要是愿意交,我就按价钱买!您瞧,这李宪算是把淮南人的心思给猜透了.淮南人里头原来打算跟王州公的,现在也没那想法了.把淮南人给摆平了,李宪回头就对付王州公.这时候了王州公还在合肥一带傻乎乎地找李宪呢,李宪现在手里有人了,有他在庐江招的兵,有从他老家颖川一带找的同事.还有一帮子打仗不要命的淮南人,那底气就不一样了,连着和王州公打了几场,把个王州公打得溃不成军.没多久,王州公就被李宪杀了.正当李宪继续和王州公的余部死掐呢,突然就有人来报:将军,不好了,出大事了!! 话说李宪正打算把王州公的余部给尽数剿灭了呢,就有人来报告:将军,不好了,皇上崩了.李宪吓一跳:谁?谁崩了?那人就说:是大新朝的皇上啊,王莽,他崩了.在古代,什么人死了,那说法也不一样,皇帝死了,那叫崩,皇后啊太后啊和王公级别的叫薨.所以到后来有人说:你个叛徒,老子崩了你.那其实就是抬举人了.李宪一听王莽死了,半天没言语,然后就是哈哈大笑啊: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旁边人就是一楞:将军,您怎么了?李宪说:王莽一死,天下必然就是大乱的局面,本将军就要在其中混水摸鱼趁火打劫见色起意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好好捞上一票啦!李宪这话一点没错,当时在江湖上有字号的不少呢,正牌子有皇室宗亲刘玄,刘秀,杂牌子有王匡,还有好多的野鸡部队,李宪实际上只能算个二流角色.李宪就在那儿合计:你说我是到哪儿混好呢?我老家是颖川的,要不就回家看看?可是现在那里赤眉军闹得正欢,搞不好就被人家包了饺子.要是继续在庐江,一个是这地方打了好几年的仗了,兵源就是一个问题,还有,我把王州公他们家连亲戚带邻居还有老乡宰了不少,恐怕没什么人服我,搞不好再来个半夜捅刀子的,那就亏大了.想来想去,就想到淮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宪马上就下令:全军起拔,咱们到淮南去!就有人问:将军,到淮南干什么啊?李宪说:这你就不懂了吧,淮南本身就是老刘家经营了几十上百年的地方,那里粮食要比其他地方还容易调集,又有坚固的城墙,淮南人对本将军印象也好.再说,淮南就挨着淮水,过淮水就能威胁到河南,江苏一带,是打仗的必争之地,那是天然的好地方啊,本将军不去才傻冒呢!李宪就带兵到了淮南了,然后就立山头拉旗号,自称是"淮南王".要说李宪是没见过世面,你也想着怎么发展啊,他当了王,看到手下有个几万人马,就不怎么看得起别人了,对淮南的老百姓也就摆起大爷的谱来了,今天征税,明天交粮,后天还要下面的人去抢几个娘娘.淮南人就恨上李宪了.恨李宪的可不是就淮南人,还有一个人也是恨得牙痒,这位可不是一般的主儿,而是正经八百的刘邦后裔.谁呀?刘秀!要说刘秀那是不简单,把他祖宗刘邦和吕后的全挂子本事全学到了,什么忍辱负重,什么借刀杀人,什么心机计谋全掌握了,就连自己兄弟死在面前也能不动声色.没几年,天下就是他的了.到了天下大定,没什么反叛的时候,刘秀就惦记上李宪了.有句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是一点不假,李宪就觉得刘秀在琢磨他,可是怎么琢磨的呢?说打,没看刘秀有动静;说和,刘秀也不搭理他.当时刘秀当了皇帝的时候,李宪还派人去送过东西,可是怎么这刘秀当皇帝三年了,好象就把他李宪给忘记了一样!刘秀压根就没忘记李宪,他在等.等什么呢?等他派的人去分化,既分化李宪手下的人,也分化李宪和淮南人的关系.刘秀原来在赤眉军混过,赤眉军有一票人就在现在的安徽淮北一带活动,也曾经从淮南拉走一些人,以前打仗讲究一个地方的兵都分在一起,所以有个说法叫"上阵父子兵",淮南人组建的那支小部队刚好就在刘秀手下,刘秀带三千人和王莽死掐的时候,那四百多淮南人就是他的左翼,结果那四百淮南人死了二百多,倒杀了人家有快两千,吓得刘秀身后的刘玄半夜从床上坐起来喊:"别杀了别杀了,留点活口积点阴德啊!"你说,刘秀能不知道那几十万淮南人要是都投了李宪的军队,会是什么后果吗?所以他就派了好多人到淮南.刘秀惦记上李宪以后,就打算要收拾李宪了,他派的人不断向刘秀报告:皇上,今儿我给李宪栽了什么赃;皇上,我明儿打算怎么害李宪.刘秀接到报告,心里那个开心啊:好,你瞧,我派的人多能来事,只要我把淮南的老百姓给拉拢过来,还不把你李宪给打得桃花朵朵开啊?等到刘秀把李宪的实力,部署,粮食,等等都摸清楚了,刘秀一声令下:本皇上要御驾亲征李宪!!这可是开了眼了,以前除了秦始皇,刘邦以外,就没见过皇帝亲自出马打架的,皇帝上去动手,那就意味着,只能赢不能输啊,要是赢了,那就是皇威,要是输了,那可就要命了,搞不好就是个遗臭万年,您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吧?连皇帝都被人抓去了.所以刘秀亲自出马对付李宪,要按封建那话来说,李宪死了都是荣耀啊,多大的面子啊.可要是失败了,那面子就沉到底了.刘秀还没出发呢,李宪就知道了,人家李宪也不是笨蛋,你刘秀知道在李宪身边安探子,他李宪就不知道在刘秀朝廷里放几个卧底啊?李宪赶紧就找人商量:你说刘秀来了我该怎么办啊?是打啊还是投降啊?就有那聪明人说了:大王,我们有寿阳坚固的城防,有十几万军队,有淮南的天然地形,有淮南老百姓的拥护,您怕什么?搞的好的话您就到长安去坐天下了!您说这话多聪明,反正打仗的是你李宪,你赢了,我就是个大功臣,您要是失败了,嘿嘿,坐小船俺就从淮水溜了.也有那笨蛋说:大王,我们不能打,人家刘秀是老刘家的嫡派,您当淮南王是自己封的,不是朝廷经过ISO9000认证的,真打起来,我们没把握.李宪一听就不乐意了,俩眼珠一瞪:你胡说,我当庐江令的时候,他刘秀还是小孩子,我打王州公的时候,他刘秀还是个小头目,不就是靠祖宗才当上皇帝的啊?论打仗,我还真不怵他!你说这李宪也够猛的,当时就下令把淮南的百姓给迁到寿阳城里去.您要问了,寿阳不是原来的寿春吗?怎么改名了?那是为了避讳,避谁的呢?您向前看看王莽那段,就知道了,所以小弟写王莽那样仔细不是没原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8 19:28 , Processed in 0.04545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