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8 22: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工人们正在铺设专用道路,平移这座三层小楼的专用车辆明天就能到徐州,如果进展顺利天气也合适的话,预计13日就能开始平移。”昨天下午,承接“同和裕银号”平移工程的上海天演建筑物位移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余天杨介绍说。
80多年老建筑向西北平移240米
余经理说的三层小楼,指的就是位于大马路中段路北侧的“同和裕银号”旧址建筑。据介绍,这座建筑建成于1932年,距今已经80多年历史,是我市公布的第五批文保单位。整座建筑为西式三层楼房,总建筑面积284.4平方米,全部用石材修建,虽然已经使用80多年,但内部木质扶手、楼梯都保存完整。由于建筑位置处于我市正在修建的地铁1号线火车站站施工范围内,将被整体平移搬迁保护。
在平移施工前,这座三层小楼曾被租用成为一家宾馆,楼上楼下都被改造成宾馆房间。按照计划,“同和裕银号”旧址建筑平移后的地点位于现地点的西北方向240米处,现在正门向南,移到新地点后正门向北。平移之后,徐州“同和裕银号”楼将不再用于商业,将整体保护起来,供市民、游客参观。
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赵玉会表示,“同和裕银号”旧址是我市仅存不多的、兼有西式建筑特色的民国建筑,见证了徐州金融机构发展历史,见证了徐州市经济发展历史过程。对于不可动文物的保护措施通常有两种,一是拆除,结果会造成文物保护单位彻底消失;另一种是对保护单位测绘后,异地复建,那样做文物本体存在,但历史风貌消失。所以,我市文物部门没有盲目采取以上两种方法,而是通过调研论证,借鉴外地经验,实施平移保护方法,这是唯一的最佳选择。这样做既能够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又能使迁移的工程量小、时间周期短。“同和裕银号”旧址实施平移保护是我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法上首次创新。
22座千斤顶撑起1300吨三层楼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平移施工现场。整座楼外围被钢管脚手架牢牢包围固定,建筑底部是新浇筑的混凝土框架,类似一个大托盘。混凝土托盘底下,再用四排“铁柱”支撑起来,离开地面很高,工人正在楼底下用沙袋、石子等铺平地面。“现在的顶升距离是1.55米,就是把建筑整体向上升高1.55米,3月5日刚刚顶升到位,这是平移建筑最重要的步骤之一。目前工人们正在铺路,为托运车做准备。”余经理表示,他们平移过很多大型建筑物,包括像“同和裕银号”这样有近百年头的文保单位。他们最常用的做法是铺设轨道来平移建筑物,但受到“同和裕银号”施工现场空间的限制,最终采用顶升后再用车托运平移的方案。
余经理介绍说,去年11月10日正式开工以来,他们先把外围的后期建筑清理掉,对建筑主体用脚手架进行加固稳定。然后在建筑内从地面向下挖约2米深,先浇筑顶升基础梁,把千斤顶安装在上面。再从室内底部浇筑托盘梁,把老建筑从地基上切断,和托盘梁连接在一起,随后用千斤顶慢慢地升起整座建筑。现场看到建筑底部支撑的那些铁柱子,就是22座支撑缸筒千斤顶和一些临时支撑,每座千斤顶都可以撑起200吨重量。这些千斤顶由一台电脑操作的4台泵站来控制,可以让建筑物在向上升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经过计算,整座楼的重量在1100吨左右,加上浇筑托盘梁大约200吨,22座千斤顶很轻松就可以撑起这1300吨。顶升过程比较缓慢,平均每天升高30到40厘米,并且始终自动保持水平。”
3台专业平板车3天走完240米位移
三层小楼这个庞然大物怎么移动到“新家”去呢?现场围观市民和记者一样好奇。余经理表示,他们公司的三台SPMT组装式自动平板车已在来徐路上,预计8日下午就可以到徐州,组装好后就可以把整座楼拖走。
记者在计划放置建筑的新地点看到,新地基已经浇筑好,从地基轮廓上看,和楼房底部的托盘梁是一样的,地基旁边还堆放着一些写有编号的条石块。余经理介绍说,这些石块是老建筑升起后,从原有地基上拆下来的,在安置老建筑之前,这些老条石会按照原有的位置修建到新地基上,保持原来的建筑外观。
“工人们在升起后的楼底下正在做的,就是用沙袋、石子和多层土工布铺平道路,保障专业平板车能进到楼底下,再把整座建筑缓缓落在平板车上。”余经理介绍说,平移这座三层小楼时,三辆专业平板车同时使用,平板车有100多个车轮,可以稳稳当当地把楼房拖走。由于新址位于现地点西北方向240米左右,施工现场空间也受限制,所以平板车要拖动整座建筑先向北几十米,再向西近200米,整个过程经过两次90度转弯。
“专业平板车托着老建筑开的很慢,240米的距离,大约用3天时间走完。而且这些车辆很有意思,即便路面是斜坡,也能使得车上的建筑始终自动保持水平。”余经理表示,如果车辆组装顺利,天气也合适的话,预计13日就可以开始给老建筑“挪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