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qhyqhy

[江城资讯] 2016年1月20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0 0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今年投入900亿元建四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建成“两中心两枢纽一基地”

    本报讯(记者陈永权 通讯员高斌)昨天,省交通厅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上透露,今年将投入900亿元,建设四大工程。
    据介绍,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380亿元,普通公路380亿元,内河航运50亿元,运输与物流站场90亿元。
    这些资金主要投入四大工程。首先,续建武汉城市圈环线孝感南段、武汉四环线南段、沌口、石首长江大桥等16个项目。
    其次,完成一级公路400公里、二级公路1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0公里,确保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综合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再次,建成公路客货运枢纽(站场)项目18个。第四,新增船舶运力20万载重吨,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0万标箱。
    省交通厅表示,“十三五”期间,湖北交通将达到中部领先、全国先进水平,建成“两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路网枢纽、全国航空门户枢纽、全国重要物流基地。
    省交通厅透露,“十三五”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50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6万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00公里、全省港口通过能力达到4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500万标箱。实现县县通高速,建制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普通国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7%,100%行政村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09: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驻汉总领馆新馆开馆
    楚天金报讯 19日,经过近一年筹备的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举行新馆开馆仪式。2014年初,中英两国政府批准设立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2015年3月,该馆开工建设。英国成为继法国、美国、韩国之后,第四个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的国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09: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立交匝道披绿衣
    楚天金报讯 金报讯(记者彭岚 通讯员赵旋、饶慧玲)记者18日从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获悉,立交匝道绿化工程已陆续展开,最早亮相的或是披上绿装的沙湖立交桥,到时候行经此处的司机们将明显感受到与灰白钢筋水泥墙截然不同的行车风景。
    根据计划,今年立交匝道绿化改建提升共计44处,包括红庙立交、琴台立交、航空路立交等,绿化提升面积约279万平方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五”武汉交通亮点再发现 新城区着眼民生出行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过去五年,是武汉交通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武汉市重要组成部分,新城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步入“黄金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交委积极争取各区委区政府支持,统筹推进各区交通发展,新城区投资规模之大突破了历史最高峰,惠及城区居民人数之多也前所未有。
    对外,着力构建铁水公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建设全面提速,各级公路通达里程大幅增长,市民驾车进出城,选择更多,道路更加畅通;港口建设快速发展,阳逻港集装箱一、二期建成投入营运,年吞吐能力达140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成为中国内河第一港;中欧班列(武汉)时下常态化运行,武咸等城际铁路的开通也将新城区与中心城区、邻近地市联系的更加紧密。
    对内,各新城区着眼民生出行。公交加速推进新城区二级化交通网络升级,越来越多的公交车线路开进了新城区,受益居民近百万人;新城区的轨道交通也正在紧张建设中,江夏线、新洲线等线路开通后,居民前往中心城区更加便捷;农村路网逐步完善,全市189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客车”……
    东西湖区︓每年办成一件交通﹃大事﹄
    “十二五”以来,东西湖区交通运输局努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大局,力争每年至少办成一件大事,全力推进交通运输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公路方面,以5条高速公路(绕城、京珠、武荆、机场高速、三环线)为主骨架,以“一横一纵”(107国道、临空港大道)为主轴,以省、市在区重点工程(硚孝高速、四环线)为对外辐射主通道,20多条区级干线加快升级支路网,290多条农村公路加快畅通微循环。截至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1420公里,公路网密度284.16公里/百平方公里。
    铁路方面,沪汉蓉高速铁路、汉丹铁路贯穿东西湖区。凭借各类口岸建设大通关,中欧班列(武汉)开通,成为继国际航空、江海直达航线之后开辟的一条武汉直达欧洲的陆上货运大通道。
    水运方面,依托长江经济带和汉江支流快速发展,东西湖舵落口、青峰两大港区正在加速对接武汉新港。
    临空方面,随着机场二通道的全线通车,跨府河大桥的加快建设,进一步拉近了东西湖与空港之间距离。
    物流方面,5年总收入231.4亿元,实现年均递增16%。随着DHL、美国安博、天地华宇、嘉里大通等国际物流企业,顺丰速递、德邦、盛辉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东西湖,东西湖区已形成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物流金融、物流地产、快递物流、国际货代、电子商务等各种物流业态的企业聚集地。
    “民生交通”方面,东西湖在新城区率先引入轨道交通,率先开通惠民公交,率先完成公交一体化改造,率先在汉江武汉段开通首条水上旅游航线。目前全区规划建设9条轨道交通线路,其中1、2号线运营多年,3号线刚刚通车试运营,6号线将于年底建成通车。全区行政街道、办事处公交通达率100%,实现“村村通公交”。
    “平安交通”秩序井然,春运及大型节假日的客运、货运平稳有序。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是东西湖交通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部门将以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建设为核心,以构建武汉市西北通道为重点,加强对外交通通道建设,完善区域路网布局,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对外,打通外部连接通道。加强与武汉市中心城区、其他相邻行政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河机场的对外快速通道建设,基本形成东西湖区中心至中心城区20分钟、至外环线远城区60分钟交通圈。
    对内,优化路网结构、畅通道路衔接、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完善区内经济干线等主干线网,推进其尽快成网,增大路网密度;全力疏通交通瓶颈路段,打通断头路;兼顾农村公路建设及桥梁管理,在湾湾通的农村路网基础上,加强田间通的路网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学布局公共交通线路,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线网覆盖率,加强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规划新增一条快速公交或有轨电车线路,规划52条干线、4条支线、4条微循环线,10条特色旅游专线;配套建设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和停保场。
    搭建枢纽平台,助力道路运输。新建国家一级客运公路枢纽吴家山客运站,在利用现有吴家山区域货运场站的基础上,整合金银潭、金银湖、径河、新沟区域等货运站场,促进道路货运与工业园区集约化。
    整合既有岸线资源,进一步改造升级舵落口港区和青峰港区。规划舵落口港区新建4个码头、青锋港区新建3个码头,石榴红村新建1个旅游专用码头;对汉江航道及府河航道改造升级,使汉江航道达到2级标准,府河航道达到4级标准;建成水运综合服务中心趸船专用码头,完成4条疏港公路建设。
    超前规划网络化物流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形成兼顾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运输体系,推动东西湖成为武汉市南部乃至华中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地。

    汉南区︓居民﹃公交出行梦﹄变现实
    “十二五”时期,汉南区交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重大进展,全区交通事业迈上新台阶。五年来,交通运输局机关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且没有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完成重大交通建设项目20多项,投资6.7亿元,比“十一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规模增长40%。全区货运量累计完成267万吨,货运周转量累计完成20万吨/公里;客运量累计完成15.6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累计完成173.4万人/公里,在“十一五”基础上大幅度增长。
    首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方面取得突破。汉南公路建设实现“十二五”期末全区通车里程达717公里,实现了公路等级和公路建设里程双提升的历史性突破。全区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2.5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6.5公里,等级公路建设位居全市平均水平前列。其中高速公路31.2公里,省干道45.4公里,县道43公里,乡道67公里,村道530.33公里。全区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2.5公里。全区等级公路691.28公里,包括高速公路31.2公里,一级公路16.5公里,二级公路60.27公里,三级公路21.69公里,四级公路561.62公里。以高速公路、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线,以纱帽城区为中心,出口畅通、辐射城乡、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长期制约汉南发展的交通“瓶颈”状况有效缓解。
    行业管理工作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公路水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指标大幅度增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承担了大比例的新增客运量和货运量,公路客运量和周转量,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4项主要指标均占前列。公路水路交通的基础性地位更加巩固,保障了全区经济快速稳步向前发展。
    公共交通服务民生工作取得突破。交通部门紧紧围绕“关注民生、服务民生”这条主线,方便群众出行。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城市公交一体化改造,先后开通城市公交271路、272路、273路,汉南百姓多年的“公交梦”变为现实。
    客运出租车前期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多元化出行需求,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升城市形象,开通区域出租车势在必行。目前正在修改完善相关方案报告,开展出租车前期立项审批。
    实现村村通客车。维修全区16条道路全长43公里,兴建候车站点64个,开通农村客运线路9条,实现农村客运线路全覆盖。
   
    “十三五”将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南区进入深度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的关键时期,在提升道路等级,完善网络结构,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强化港区建设,振兴交通经济,为民办交通上谋篇布局。
    汉南“十三五”共规划一级公路12项,总投资59亿元。其中省道6项,园区道路、对外通道、经济干线共6项。
    省道改造项目包括S103汉沙线邓南至水洪口改建工程、S103省道水洪口至新沟汽渡、S106康湾至邓西村四级公路升级改造、S321汉仙线改建工程(纱帽至东荆段)进行升级改造、S321汉仙线改建工程(湘口至仙桃段)改造、S102高店林至汉南农场路段改造。
    经济干线方面,江大公路现为三级公路,拟改造为一级公路。纱帽大道待建项目,纱帽大道全长7.76公里,拟建道路按一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
    同时,新建沿江公路全长44公里,起于纱帽街,止于邓南新沟,线路沿长江展开,其中“十三五”拟完成14.5公里,“十四五”期拟完成29.5公里。
    新建沿河公路,全长32公里,沿通顺河而建,起于纱帽街,止于湘口街,其中“十三五”期拟完成18.4公里,完成投资64400亿元,“十四五”期拟完成13.6公里。
    此外,加强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及公路养护,使人民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强化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监管,提高公交行业服务质量,公共交通运输事业更加贴近百姓便捷出行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蔡甸区︓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十二五”是蔡甸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全区交通建设投资完成33.68亿元,是“十一五”期的两倍。完成客运量406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5418亿人公里,货运量7679万吨,货运周转量22.8714亿吨公里,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交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中法友谊大桥是蔡甸史上最大交通工程,总投资8.47亿元,历时42个月建成通车。同时,投资建设五贤路、九康大道、通城大道、星光大道等12条一级公路85.6公里;建设14条二级公路94.7公里。公路密度达200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十一五”1.7倍,公路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农村路网逐步完善。新建农村公路599公里,超额完成任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965公里。建设农村公路桥梁60座。全区288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客车”。投资300万元更新改造17艘乡镇渡船,全区所有乡镇渡口达标,村民出行难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开通了城市公交,目前城市公交线路达到13条,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关公交线路达到7条1450座,方便市民短途出行。建成蔡甸公交停保场,建成公交站(棚)221个,在全区客运车辆配置垃圾容器260个,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迅猛,倾力打造朱家湾物流中心,目前一期建设2000亩“三通一平”已初具雏形,路网建设稳步推进,8个物流项目已入园建设。
    安全生产与应急体系全面完善。道路运输、建设施工等领域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全区运输船舶“四项指数”均较“十一五”期下降,实现零死亡,安全生产态势持续平稳。
   
    “十三五”期,蔡甸区将重点打通“知音环线”,建成“十纵十横”的路网格局,预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管理、物流、运输市场培育重点发展目标。
    公路建设:建设一级公路6条,建设里程89.83公里;建设二级公路4条,建设里程79公里;建设二、三级及以下公路219.6公里。
    水运建设:对区内汉江39.6公里航道实施三期整治,由现二级航道升级为一级;完成通顺河黄陵至黄陵闸航道整治,由原7级升级为6级;淘汰小型水运企业,扶持龙头水运企业,新增运力3万吨;对后官湖、索子长河风景旅游区的游览船舶实施更新改造和购买;建成汉江航道39.6公里监控平台;新建三官和龙家台汉江作业区2000吨级码头4座,泊位13个。
    物流建设:完成朱家湾物流园后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常福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常福北区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
    站场及公共交通建设:新建奓山、新农、大集、蔡城公交四个公交停保场;全面实现“村村通公交”,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增100辆出租车,保蔡甸群众出行;对城关公交50辆更新为节能环保车;更新新建公交候车亭400座;新建蔡甸综合交通枢纽。
    航空产业园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主要建设六大版块,即机场区、培训区、研发制造区、配套产业区、航空文化旅游区和产业发展预留区。
    有轨电车建设:新建有轨电车T1线,该线路设有两处起点,一个起于蔡甸绿化广场,与地铁蔡甸线蔡甸广场站、凤凰山站实现换乘。另一个起于中法生态示范城知音大道与琴台大道交汇处,再向南沿知音大道至硃山湖大道走行,终点位于常福大道和星光大道交汇,全长30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以打通断头路、连通路、扶贫路形成村村连网成片为重点,适度提高现有道路等级。
    公路养护:将对龚侏公路(龚家渡至索河段)长6.4公里、柏刘公路(水泥厂至汉江堤段)长4.3公里、百曲公路(消泗政府至曲口段)长14.5公里等25.2公里列养公路进行大中修,彻底消除公路病害。
    危桥改造:目前全区共有公路桥梁104座,将对60年代修建的20座危桥拆除重建,投入资金2000万元。

    江夏区︓公路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3倍
    “十二五”是江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期,该区着眼民生出行,在大力建设民生交通项目同时,交通运输平稳运行,交通建设未发生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道路运输事故率均在省控线以内,水路运输已保持连续18年零事故的好成绩。
    交通投资再创新高,累计完成建设投资44亿元,较“十一五”增长82.6%,交通路网更加完善。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701公里,其中高速116公里,一级公路163公里,二级公路304公里,三级公路112公里,通村公路3006公里,公路密度达1.84公里/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新开农村客运线路29条,全面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基本实现了市区联运、城乡一体、村村通达的交通路网格局。
    交通运力不断优化。累计更新新能源公交车335台,更新二级网络客运车辆321台;新增通村客车28台;2012年武咸城际铁路开通运营;2015年开通纸坊城区客运出租车获批,预计今年开通运营,初步形成了“公交、客运、铁路、水运”四位一体的交通运力结构。
    交通服务功能提升。新建改建公交站亭333处、招呼点311个;新建青龙山等两处公交停车场共计1.1万平;累计投资800余万元维修改造客运、公交站场1.5万余平;优化改造纸坊中心城区主干道中途站候车亭92座,交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交通环境全面改观。修订完善交通行政法规27项,新制定出租客运法规13项,交通法规不断健全;在对全区3006公里农村公路进行摸排的基础上,对全区破损农村公路进行全面养护,路况整体提升;新建交通执法站点2个,添置执法车6台,组建168人联合治超专班,常年不间断上路执法。
    交通形象整体提升。先后荣获省交通质监先进单位、省交通战备建设先进单位,市“五一劳动奖状”、市文明单位、市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先进单位等称号。

    “十三五”是江夏交通运输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继续发挥交通的先导作用,加快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建设。
    首先,加快交通枢纽节点建设。
    加快铁路交通发展,充分利用江夏京广铁路、武咸城铁等铁路资源优势,加快货运铁路建设;做好地方疏港铁路支线的规划建设工作,并沿绕城高速预留远景铁路线,力求在2020年之前建成金桥铁路专用线并投入使用。
    调整金口港口布局,建设新港区;建设上海通用汽车配套码头工程、金口物流园区码头工程;整治梁子湖航道,建设梁子湖客运码头。
    积极配合做好江南第二机场选址及筹建准备工作,将其打造为区域性航空货运枢纽。优化确定客货运枢纽布局,力争至2020年在纸坊街客运站基础上改扩建一个大型的综合客运服务中心,在郑店街新建一个一级客运站、一个一级货运站,在山坡街新建一个二级客运站。做好轨道交通27号线建设协调配合工作,力争早日建成通车。
    其次,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步伐。重点推动天子山大桥,配合江南机场与郑店物流园建设、山坡机场专用公路及湖山线,新建省道范堪线、天子山大道南段和省道法童线S214,并对107国道江夏段、省道S101南环线、省道铁贺线S314和省道武赤线S102进行改扩建。形成“七纵”(武赤线、武嘉高速、京珠高速、G107国道、武贺线、天子山大道、梁子湖大道)、“九横”(四环线、凤杨线、外环线、南环线、范堪线、金法线、法青线、山舒线、铁贺线)干线骨架路网。同时,完成对村道扩增、农村危桥改造任务,提升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度。
    还要以江南第二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一港”(江南机场国际物流港)、“一园”(郑店综合物流园)、“一中心”(金口物流中心)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空间格局。促进“铁、水、公、空”多种物流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实行多方式联运和一体化发展,形成高效率、网络化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黄陂区︓物流园区牵手国内电商巨头
    “十二五”以来,黄陂交通建设项目里程达754.47公里,其中已建成306.82公里,完成投资31.90亿元;在建项目388.713公里,总投资65.60亿元,完成投资22.9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4.88亿元。
    新十公路,黄武公路,川龙大道整治,临空产业示范园主干道,新港铁路立交以及十素、梳研公路、环湖西路等北部旅游环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通车;刘店立交岱黄高架建成通车;泵站河西路、轻轨停保场南路等工程确保了轨道交通1号线按期开通。同时,机场第二通道、青山长江大桥、汉孝大道、四环线等一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协调均全面完成。
    治超工作成效明显。分管领导多次召开全区治超工作推进会,24小时无缝值守形成常态,将凌晨1点至4点作为重点巡查时间,有效打击外地载重车辆超限超载的违法行为。
    以服务物流园区为前提,加快全区物流业发展步伐。全区现已入驻各类规模以上(300万元)物流企业26家,项目总投资372亿元,投资总额在50亿元以上有4家,10亿元以上有6家,5亿元以上有14家。全区从事物流企业近27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汉口北物流信息港成功牵手阿里巴巴打造武汉产业带,天河空港海航蓝海建成8.7万方现代仓库,京东、顶通分别入驻。

    “十三五”时期,黄陂将全面提升国省干线综合服务水平,包括升级改造、路面改造、应急抢险及公路管理设施建设等;加快新城区与中心城区重要交通节点建设;加快临空临港、前川新城、生态农业、北部旅游等经济板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五纵八横五射三环”公路主骨架网络;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大中修养护工程、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建设;完善旅游景区、乡村休闲游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物流园区、客货运站场、公共交通网络化、绿色环保公交建设。
    今年,将积极完成刘店立交岱黄高架通车后的建设工作、临空产业园二期道路收尾、汉口北大道刷黑主体工程、新港铁路下穿通道(除台创园外)、三里工业园主干道、黄土公路前川至长岭段路面改造等一批项目;及时启动新十公路新河特大桥、滨湖路延长线、前川新城主干道、石蔡公路、红岗山至夏家寺旅游公路、前川中环线新十公路至黄土公路段、岱黄公路程家墩互通、横天公路改建工程、汤云海路延长线、汉口北核心区主干路网、三环线南湖互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启动前川至天河机场快速通道、孝天线天河至祁家湾、横王公路、刘大公路与新黄武公路连接线、祁泡线土庙段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
    5年内,黄陂交通部门还将新建、改造13个国省干线项目;建设汉口北大道西延长线、岱家山桥连接线、岱黄高速陈家墩互通改造等重要交通节点项目;危桥改造,项目库危桥改造全部完成;大中修及安保设施配套:不少于1000公里;示范乡镇或示范村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不少于2个);实现公交全覆盖项目;完成滠水河航道整治(陈门潭至江咀)。
    同时,狠抓交通行业管理。以客货运输为重点,积极调整运输结构,依法治理交通市场,加强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运输服务保障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洲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新洲交通着力构建铁水公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运输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发展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十二五”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长江主航道、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汉外环高速等为主骨架,以 G106、G318、S109、S111和 S112 为主要干线,配套铁路、航空的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全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75亿元,比“十一五”增长了25%。建成了一批公路、桥梁、港口、码头等重点交通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公路建设全面提速,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 3212.6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87.3公里,一级公路 90.3 公里,二级公路 255.3 公里,三级公路 165.9 公里,四级公路 2601.3 公里,等外公路 12.5 公里。
    阳逻港集装箱一、二期建成投入营运,年吞吐能力达140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成为中国内河第一港;目前,阳逻港三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吞吐能力144万标箱。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枢纽港的作用凸显。同时,阳逻港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成功获批煤碳、粮食、肉类、水果进口口岸。江北铁路开工建设,也实现了阳逻港区与中欧班列的有效对接。
    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整合客运公交班线,实现农村客运村村通。站场建设也取得不小进展,邾城客运站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目前已形成 1个二级站、2 个客运站、6 个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初步建成以邾城、阳逻为中心,辐射其他乡镇街道的客运站场体系。同时,引入省客、市公交集团参与新洲公交运营,在邾城、阳逻实现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 。

    “十三五”时期,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洲综合交通提档升级,最终形成”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服务长江经济带、融入国际运输大通道“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
    港口方面,全区将建成三大港区,阳逻港区、林四房港区和武湖港区;航道方面,依托长江Ⅰ级航道为主航道,整治举水河航道为Ⅳ级航道,建设倒水河为Ⅴ级航道,航道总里程达到132.5km;码头方面,加快阳逻集装箱三期后续工程、南顺、汇通、武钢、长江航道应急抢险打捞基地码头等码头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改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万TEU。 预计公路总里程达到4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87.3公里,实现邾城60分钟可达圈覆盖武汉市中心城区,120分钟可达圈覆盖武汉城市圈其他市县(区);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里程比重超9成,全面消除普通国省道断头路和无铺装路面;邾城街、阳逻街和中心镇的经济干线、重要城镇过境与出口路段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中心村与一般村的重要连接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实现村级及以上农村公路危险路段安保设施100%覆盖。
    高速公路实现监测全覆盖,国省道大型以上桥梁、中型以上隧道、收费及治超站点监测覆盖率达到60%;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一般灾害救援到达时间小于30分钟,应急抢通时间小于24小时;阳逻港区、林四房港区和武湖港区等重点港口的中心港区水上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于30分钟,长江航段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于40分钟,一般通航水域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于60分钟。
    客运站场,实现100%的街镇有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促进客运、货运、邮政和物流配送点的一体化发展。
    物流设施,形成“一带两核三园”的物流体系布局,加强铁路、公路与货运枢纽站场的配套建设,建成高效便捷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获得有效破解。
    旅客运输服务,道路干线运输的舒适化、便捷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在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通达深度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十镇、百村”公交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轮地铁建设构想:一环三快线加密中心城区地铁网
     昨日,晨报开辟“地铁记者跑两会”专栏后,“地铁族读者”来电,很多人关心在新一轮的轨道交通规划中,地铁会不会开到自己家门口。昨日,记者将这一问题带上了市政协提案咨询会,并从市发改委了解到第四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初步构想,该规划编制重点放在中心城区,12号线环线,7号线北段,10号、11号线中段,14号线有望纳入其中。
     在采访中,市发改委副主任金永红、市发改委城建处处长洪文胜告诉记者,武汉地铁远景规划1045公里,第一轮至第三轮规划已完成400公里,第四轮规划初步考虑建设里程200公里。目前正进行前期研究工作,年底可望形成技术方案。
     第三轮规划建设时间为2015年至2021年,它重在建设由主城区向新城拓展的地铁线路。第四轮规划的重点则是回归中心城区,其规划有环、快、密特点。
环:12号线是闭合性的地铁环线,它起止于汉口火车站,经过武昌火车站,两度过长江,长度55~60公里左右。
     快:地铁线网远景规划中设计有三条快线——7号线(前川、机场-纸坊)、10号线(常福-阳逻)、11号线(蔡甸-葛店),形成米字形交叉,为穿城快线。这三条线的六端分别到武汉的六个新城。其中7号线,一期于2017年建成,向南段前年开工,四轮规划考虑向北延伸;纳入第四轮规划的10号线从新洲阳逻过长江到武汉站,再过长江到汉口站,然后过汉江到达沌口;11号线从蔡甸到新汉阳站,经过国博,过长江到武昌站,再到光谷左岭,第三轮规划中已经开建东、西两段,中段建设将纳入四轮规划。快线的特点是“大站快车”,站间距约1.5~2公里,全部使用A型车,预留8节编组。
     密:加密中心城区地铁网。1号线目前与2号线、3号线换乘,已感客流压力,今明两年还将和6、7、8号线换乘。第四轮规划将提出建设一条复线——14号线,分担1号线的客流压力。
交通
30条新增公交专用道
春节后启用
     昨日政协提案咨询活动现场,市公安交管局政委彭磊介绍,我市新增的30条公交专用道,将于春节后正式投入使用,并对占道车辆进行摄像处罚。
     上月,市有关方面通报,到2015年底,我市完成新建30条、里程12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记者在长江二桥等处看到,新建的这批公交专用道,均装有2厘米多高的分道器,早、晚高峰,一些车辆经过这些路段时避开了公交专用道。
    彭磊介绍,这些新修建的装有分道器的公交专用道,目前尚未投入使用,早晚高峰车辆占道不会被抓拍。正式投入使用后,电子眼抓拍系统将同步启用。
    有读者反映,公交专用道有提示牌显示早高峰上午7点至9点,晚高峰下午4点至晚上7点不得占用,那周六、周日早晚高峰也不能占道?对此,彭磊回复,不占用公交专用道,均指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周末可以走。
     彭磊表示,未来新增的公交专用道投入后,如果出现闲置情况,有关方面会作出相关调整,比如允许其他一些特定车辆工作日早、晚高峰通行公交专用道。
今年新建
两条有轨电车
      昨天,市交委副主任夏焕生介绍,武汉正在规划建设有轨电车线路,分别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其中武汉开发区有轨电车东起沌阳大道郭徐岭广场与3号线地铁对接,西至军山官莲湖东侧,全长近16.8公里,共设站23座,为武汉首条有轨电车线,两地区有轨电车均计划今年内建成通车。
   另外,今年,我市还将建成武孝城际铁路,天河机场三期,机场交通中心,西四环等工程。开通雄楚大道BRT快速公交线路,同时在地铁沿线站台附近建成停车泊位1000个,满足市民停车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09: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干特干的一年,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谋划4500亿项目 “环大学经济圈”5年将现雏形


    昨日,洪山区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未来5年,在洪山“大学之城”拥有建设项目190多个,用地面积超过2.6万亩,投资总额近4500亿元。“大学之城”正步下蓝图,进入快速建设期。
    据介绍,“环大学经济圈”为洪山区“大学之城”的建设载体,5年后,它将显出雏形,建成三大片区:
    沿珞瑜路大学之城核心区,建设理工智谷、武大珞珈创意产业园二期、华师文化街、722所科技创业孵化器、烽火创新谷,与华科大合作打造全国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继续建设地大中国宝谷。
    泛南湖大学之城示范区,建设融合智谷互联网产业园、推进武汉创意天地二期、提升南湖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环华农大省现代农业科技博览产业园、启动环民大、纺大民族文化和国际时尚创意产业园区
    环黄家湖大学城拓展区,打造中国创谷,设置投资门槛高标准建设青菱生态科技园、规划建设湖北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园
    2016年,洪山大学之城将重点推进四大创新生态谷建设,包括武汉创意天地、融科智谷、武汉邮科院武汉航空仪表厂创新生态谷、卓刀泉创新生态谷,投资总额达350亿元。
    为此,洪山区与高校进行产业、人才、文化、环境对接,开展五区联动:大学校区、公共社区、创业专区、创新园区、特色街区,并实施大学、企业、人才、政府等四大创新行动。
    同时,洪山区制定系列保障机制:定期走访机制,区委、区政府领导每年带队走访高校人才;交流机制,高校每年选派干部到区内挂职;工作互动机制,主动联系、服务高校。
    预计到2020年,洪山“大学之城”将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学之城,国内知名的创新之城,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知名的大学之城,国内一流的创新之城,到2049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之城,世界知名的创新之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携手20多所高校 产学研深度协作 洪山“大学之城”建设 开启双创新引擎

    新年伊始,洪山区做出第一个大动作: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环理工大创新经济圈战略合作协议》,揭开区校全面战略合作的序幕。
    这是一个区校合作的新范本: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到高校周边环境的规划建设,实现深度合作。
    此前,洪山区已与10多所高校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多所高校合作的新战略协议正在起草中,由此,洪山“大学之城”开启了双创新引擎。
    它既是“双创”新引擎:激发辖区高校50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的热情,又是“双”创新引擎:同时引动高校与企业创新能量,挖掘高校创新潜力。
    双重引擎驱动下,“十三五”期间,洪山将建设成为以大学为核心,以城市为依托,以产业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大学之城”。同时,以“大学之城”建设推进产学研融合,构建创新产业体系,以“大学之城”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昨日,洪山区主要领导表示,洪山愿为武汉市“大学之城”建设先行先试,借助区校的进一步融合,扛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旗,参与全国竞争。
    “双创”新引擎:创业特区面积全省第一
    “85后”佘福元是武汉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瞄准武汉闲置的毛坯房,打造成适合居住的“青年公寓”,仅用3年时间,就做成了武汉最大的“二房东”。其间,他只用了10多分钟,便得到雷军的千万元风险投资。
    如今,武汉科技大学拥有大学生创业团队数十家,参与创业学生数百人。学校每年投入60万专项经费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了200多项学生研究项目。
    上月底,“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基地”启动,成为洪山区与高校协作下的又一创业特区,获得洪山区专项扶持。
    截至目前,全区21所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专区,面积突破4万平方米,武汉理工大创业园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
    为此,洪山区制定了大学生创业特区建设支助、大学生创业房租减免、大学生创业先锋评选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帮扶等6大机制。
    同时,洪山区还建成“嗅钛工坊”、“星创客”等不同类型、全开放、全免费众创空间8个,其中,获省级认定5个,位居除东湖开发区之外全省第一。
    不久前,全市评选100名大学生创业先锋,洪山区占24席,城区排名第一。
    今年,洪山区将完善提升已建大学生创业基地,新建10个大学生创业专区。同时,结合“三旧”改造,进一步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开展创客周、创客马拉松、青年创客营等活动,打造创新乐园、创业家园。
    “双创”新引擎:区校合作迎来新一春
    1月8日,洪山区人民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正式签订协议,共同打造环理工大创新经济圈。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高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洪山区大学生就业市场,设立企业种子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出台扶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师生每年在洪山区注册10个左右科技企业。每年,区校还将重点扶持3个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高科技企业。
    另外,洪山区还将武汉理工大学周边纳入全区旧城改造范围,共同规划学校周边道路与环境,合作打造一系列科技、交通、信息、创意、文体、国际交流、综合服务特色基地。
    多年来,洪山区与武汉理工大学互动频繁,在人才培养、创业孵化、文体设施共建等方面开展多样合作,收获颇丰。
    此前,洪山区曾与多所高校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协作领域多半集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文体场馆、城市绿化等。本次区校战略协议签署后,洪山“大学之城”的区校合作走向更多面、立体、深入,重点转向产学研一体化。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洪山区将通过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和机制化运作区校合作项目:加强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平台建设,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挥优势,扩展文化创新传承平台;推动中外合作大学建设;区校合作推进大学之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深度合作,互利共赢。
    借此,继创新企业后,高校将成为洪山区创新驱动的又一新引擎。
    洪山倾力打造“大学之城”核心区
    2012年,武汉将“大学之城”纳入“文化五城”的建设,今天,是否需要更进一步,将“大学之城”提升为全市核心战略?昨日,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认为,有这个必要。
    资料显示,武汉拥有各类高校89所,在校大学生位居全球之首,各类实验室、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中心452个。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30万,多年来保持全国第一。
    如今,武汉“大学之城”建设正站在新的机遇点上: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武汉全面推进创新改革。
    全面建设“大学之城”,可成为武汉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切入点,辐射效应巨大。同时,以大学之城建设为载体,构筑创新产业体系,有利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促进民生事业优质发展。
    昨日,洪山区负责人表示,武汉建设“大学之城”,洪山可先行,成为大学之城建设的核心区、示范区。
    武汉高校集中江南地区,尤其在洪山、武昌、江夏等城区。其中,洪山拥有37所高等院校,35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机构,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48名,占全市院士的82%;在校大学生、研究生60多万人,占全市的50%,与北京海淀区齐名的全国两大科教智力密集区。
    如今,洪山区“大学之城”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动,初现成效,科技一条街、地大宝谷、体院奥林匹克一条街、武大珞珈创意体验产业园已然生机勃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运营、服务、旅游、飞机研制、教育、文化为一体 通用航空园加快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发展

    为把通航产业打造成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蔡甸区正抢抓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战略新机遇,加大对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和培育力度。
    昨日,蔡甸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蔡甸的通用航空产业总目标就是以飞行培训为切入点,逐步形成集通用航空运营、通用航空服务、航空旅游、通用飞机研制、航空教育、通用航空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化,由此形成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到“十三五”末,把蔡甸通用航空园打造成全国最具竞争力及世界知名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湖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园区,并使通用航空产业成为蔡甸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产业发达、支撑有力”的通用航空发展体系,并带动全区现代服务业及电子、机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2025 年相关产值300 亿人民币
    按“三步走”的谋划,蔡甸通用航空园发展过程为产业起步期、产业发展期与产业成熟期三阶段。到2017年,完成通用航空产业的规划和基础建设,具有比较完善的通用航空运营保障体系,在通用航空运营、服务、教育培训与制造业务领域均有标志性的项目落地。
    到2020年,成为全国重要的通用航空培训基地之一及华中地区重要的通用航空制造基地。通用航空产业逐渐成为蔡甸区支柱产业之一,并在武汉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开始体现重要的角色作用。
    到2025年,蔡甸通用航空产业步入成熟期,产业链构成完善,成为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培训基地,全区通用航空产业直接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的年产值达到300亿人民币。
    空间布局 “一园、多点、一总部”
    蔡甸通用航空产业的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国家宏观政策、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态势、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布局与规划;以通用航空园的建设为发展重点,形成通用航空产业的聚集效应;在布局过程中注重环保因素,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打造绿色园区、绿色机场,实现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进步的和谐统一。
    蔡甸区通用航空产业的空间布局,总体概括为“一园、多点、一总部。
    一园:拟选址蔡甸区318国道与百曲线交会处西南地块建设南屏通用机场,并围绕机场规划9.7平方公里的蔡甸通用航空园,作为通用航空运营基地及通用航空产业的主要聚集地
    多点:除建设南屏通用航空机场外,在全区范围内再规划布局沉湖、姚家山、九真山、后官湖四个起降点和在西湖规划一个水上起降场,形成以南屏通用机场为主运营基地,加5个功能性起降点/水上起降场的全区通用航空网络布局,以满足蔡甸发展建设的需要。五个起降点/水上起降场的功能分别是:沉湖、九真山、西湖起降点/水上起降场主要用于发展蔡甸旅游业,姚家山起降点是为其发展通用航空总部经济提供行政公务飞行基础设施保障,后官湖起降点主要为经济开发区提供商务公务飞行服务。
    一总部:在姚家山建立通用航空总部大楼,供通用航空企业总部入驻,发展通用航空总部经济。
    六大板块“一条龙”服务
    按照规划,蔡甸通用航空产业园共分为机场区、培训区、研发制造区、配套产业区、航空文化旅游区和产业发展预留区等六大板块。机场区规划占地面积3046亩,主要有飞行区、运营服务区、服务保障区三部分组成,其中飞行区主要包括跑道、停机坪、机库、塔台等。培训区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主要从事通用航空商照、私照及机务维修等培训业务。研发制造区规划面积3745亩,主要发展航空电子系统制造、整机制造/组装、飞行训练器、航模制造及其他相关制造业等。飞机展销、会展区占地面积475亩,主要开展通用飞机、通用航空器材的展示销售及会展业务。配套产业区占地面积3400亩,主要包括商务配套区、通航小镇、通用航空园生活区等。航空文化旅游区占地面积1800亩,主要用于建设航空主题公园、航空博物馆、科技馆、航空体验中心、航空俱乐部基地等。在机场跑道的右侧预留2534亩,以满足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需要。
    蔡甸南屏通用航空机场,定位为基地型机场,以满足航校飞行训练、通用飞机整机制造试飞、公务与私人飞行、航空旅游与体验、航空应急救援以及开展传统工农林渔通用航空作业飞行活动之需,兼顾通用飞机展销、维护、改装和托管等业务对机场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与16家机构签署协议 基础建设投资总额 近千亿元人民币

    昨日,记者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委会获悉,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已与武汉地铁集团、中冶集团、中国建设银行等16家单位签署协议,涉及地铁线路、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近千亿元人民币。
    此前,法国电力集团、德高传媒、凯奥雷斯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欧洲华人华侨企业总部等机构业已签约准备入驻。
    据悉,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将是具有国际知名度和高度吸引力的大武汉增长极,是与周边区域差异互补的可持续示范,是承载高附加值和知识经济的中法科技,也是展示中法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时还是一座中法合作之城、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和环保低碳示范之城,规划总人口约19万人。
    按照签署的协议,目前轨道交通蔡甸线已开建,生态示范城内的什湖治理、地下管廊建设和相关道路建设即将启动。此外,中法还将在能源、水管理、垃圾管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交通、物流及文化休闲设施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努力打造中法国际合作创新区、全国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湖北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实现“一城”绿色崛起。
    2014年3月26日,中法签署《关于在武汉建设中法武汉示范生态城的意向书》。中法双方都认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在增进中法双边关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2月,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战略委员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第四次会议。会议确定,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由中法专家共同编制,并于2016年3月上报中国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会议还拟定,中法将在蔡甸区共建一所城市可持续发展学院,开展人员培训。会上,法国库贴集团等6家法企签约入驻生态示范城。
    2015年11月,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举行,中法双方专家团队首次向外界展示了生态城总体规划研究成果。
    蔡甸区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介绍,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在中法两国政府高层的关注和推动下,两国政府部门和专家团队多次对接,按照国际视野、百年经典、非冲击建设、零污染排放、原生态风貌、后现代文明的要求,将在4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一座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新城,将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本月初,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方协调组获国务院批复成立,生态示范城建设将跨入“高位推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法生态示范城 省级经济开发区 通用航空产业园 蔡甸三大功能板块撬动千亿产值


    “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十三五’末,全区常住人口接近1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
    蔡甸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十三五”期间,蔡甸将建设成为中法国际合作创新区、全国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湖北对外开放新高地。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千亿级经济规模,成为武汉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现一城绿色崛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蔡甸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环境立区、项目兴区、人才强区、旅游文化活区的区策,始终保持“追”“转”“超”竞进作为的精神状态,重点突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蔡甸经济开发区、南屏垸通用航空产业园三大功能板块,实施三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三足鼎立”之势,形成蔡甸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一是以中法生态示范城为平台,加强中法战略合作,产城融合,以产兴城,把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打造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和我市经济转型的窗口,以中法科技谷为依托,建成与光谷遥相呼应的江北生态科技新城;二是与武汉开发区无缝对接、全面融合,按国家级开发区标准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通过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行动,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引进、培育、壮大,挺起蔡甸工业的脊梁;三是以南屏垸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发展通航产业和通航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快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的生成培育和集聚发展。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为中法两国政府合作项目,是将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运用于示范城建设。生态示范城将贯彻低碳生态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将该项目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范。
    由中法专家组创新编制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研究成果显示,到2020年,中法生态示范城将成为武汉西部的智慧创意产业中心,与东部的中国光谷交相辉映。生态示范城40平方公里集中建设区内,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健康医疗、节能环保、信息电商、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产业。
    蔡甸经济开发区的常福工业示范园,与沌口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国第三大汽车产业基地)连成一片,是省级开发区,也是蔡甸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常福工业示范园距离东风集团总部、东风有限责任公司总部、神龙公司、东风本田及东风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分别为2公里至10公里。距武汉市市中心仅20公里,处在中国两大公路交通主干线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与318国道交汇处。
    常福工业示范园是我市已启动建设的368平方公里武汉新区的联动发展区域,以优越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为基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将常福新城建设成为以汽车配套、机电产业为主导,集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加工贸易为一体的武汉市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与物流中心;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条件优越的,具有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管理手段及现代发展模式的新城区。
    蔡甸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蔡甸将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常福的经济开发区北区打造成智能制造产业园,推动常福南区汽车及零配件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互联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为载体,助推武汉瑞明、亿和数码模、易瓦特无人机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打造武汉市高端智能产业园。围绕江淮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吸引配套企业落户。启动建设高屏垸通用航空机场,促进通航产业发展。支持冠捷科技、恒发科技等传统显示器及电视机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25亿。
    目前,常福工业示范园已形成产业、商业行政、居住三大功能区域,200多个工业项目已落户园区,正在成为一座具有中等城市水平的“生态型卫星新城”。
    蔡甸区于2012年11月编制了《武汉蔡甸通用航空园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目前,通航产业园定址于侏儒山街的南屏垸。
    通用航空作为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商机很大,蔡甸区先后与众多通航企业接触洽谈,寻求与通航企业间的投资、融资、产业转移及技术合作等。现众邦蔚蓝集团已落户蔡甸,易瓦特公司已在蔡甸选址建设,中航工业集团有意向投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国立交桥,湖北怎么建?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湖北要建成“祖国立交桥”。从“建设”到“建成”,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工作意义、任务却截然不同。
    省交通厅厅长尤习贵表示,“十三五”是我省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机遇期,是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转型期,是提升服务品质的成长期,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期。

  总目标
    两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重要航空门户枢纽、全国重要物流基地。


  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解读: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建设武汉至深圳高速嘉鱼北段、呼和浩特至北海高速五峰(渔洋关)至湘鄂界段等项目,加快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等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建设保康至神农架、宜昌至来凤、武汉至大悟、武汉至阳新、鹤峰至来凤、枣阳至潜江等项目。重点推进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建设,加快沌口、嘉鱼、石首等一批长江大桥项目的建设。

    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6万公里,国省道网与主要港口、重要站场、高速公路出口、以公路为主通道的4A及以上景区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达。
    解读:继续发展农村客运,扩大覆盖范围,完善长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进程。大力推广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制定和完善国省干线预防性养护相关制度措施,加强小修保养及管养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探索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模式。

    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00公里、全省港口通过能力达到4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500万标箱。
    解读: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点打造航运交易中心、综合保税中心、多式联运中心、中部地区邮轮中心,初步形成高度聚集的核心功能区和航运服务聚集区。加快建设“一主三江一网四支”长江中游高等级航道网,积极推进“645工程”,加快完善三峡翻坝运输体系,畅通汉江、江汉运河、清江航运,建成雅口枢纽,畅通襄阳至丹江口1000吨级航道。

  规模以上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新建安置点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车保通率100%。
    解读:重点打造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网,以路带业规模化连片开发新机制,全面建成秦巴山生态环库路、武陵山清江画廊路、幕阜山特色香泉路,继续推进大别山红色旅游路建设,推进撤并村畅通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向规模以上自然村延伸。继续发展农村客运,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进程。

  客运枢纽和物流园区(中心)覆盖所有市州。
  解读: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物流基地,积极引导货运装备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城乡物流发展,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推进城乡物流发展,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09: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900亿!“十三五”交通强力开局


    ●全省高速公路网中的长江大桥将全面开工
    ●续建武汉城市圈环线577公里
    ●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0公里

    “2016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380亿元,普通公路380亿元,内河航运50亿元,运输与物流场站90亿元……”昨日,2016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省交通厅厅长尤习贵立下“军令状”,确保“十三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十二五”期间,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一举创造了“六个翻番”、实现了“六项进位”、塑造了“六大品牌”,使我省交通发展阶段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跃升,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保障。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全省交通系统抢抓开局,向着900亿元的年度目标前行。尤习表透露,2016年,全省高速公路网中的长江大桥将全面开工,续建武汉城市圈环线孝感南段、武汉四环线南段、保神高速等16个项目577公里,开建枣潜高速荆门北段等项目;完成一级公路400公里、二级公路1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0公里;建成公路客货运枢纽(站场)项目18个;新增船舶运力20万载重吨,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0万标箱;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达到180亿元,ETC车道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主线站达到100%全覆盖)。
    他表示,2016年是我省率先在中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战略支点,湖北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要将交通优势最终转变为经济优势,任重道远。“当好发展先行官、建成祖国立交桥”,是湖北交通人的“十三五交通梦”。

    “十二五”湖北交通亮点回眸

    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翻番,由1877亿元增长到4279亿元。内河航运投资规模翻番,由106亿元增长到342亿元。
    综合运输枢纽及交通物流工程建设投资规模翻番,由22亿元增长到182亿元。一级公路里程翻番,由2210公里增长到5248公里。
    新增高等级航道里程翻番,由新增60公里再增614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翻番,由150万标箱增长到433万标箱。
    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4297亿元,全国第四。全省公路总里程25.3万公里,全国第三。
    高速公路6204公里,全国第四。
    内河千吨级及以上航道1738公里,长江沿线第一。
    汉新欧班列2015年增幅超过500%,全国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 19:40 , Processed in 0.04940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