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9 21:0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资源保护 1、水资源。全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多为重碳酸钙型,局部重碳酸镁钙钠型,矿化度为0.5g/L,宜用性广泛。水资源包括天然降水、河流入境水和地下水三部分。年径流量为1.44亿立方米,河、湖、沟塘总蓄水量为0.287亿立方米,全区地表水量1.7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4.86亿立方米。地下水量2.1亿立方米,不重复计算,全区水资源总量8.31亿立方米。 “十三五”期间, 根据“全面规划、兴利除害、开源节流、综合治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优先确保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做好水源保护工程,加大地表水源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退耕还林、搬迁污染企业、降低农药化肥污染等工作,解决煤炭开采带来的防洪安全和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完成自来水厂扩建和供水管网新建改造工程,提高供水保障率。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全面建成集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水环境管理网络。 2、土地资源。全区土地总面积为59008.10公顷,其中耕地35090.97公顷,园地1205.02公顷,林地1501.27公顷,牧草地12.93公顷,其他农用地7103.7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418.40公顷,交通用地764.80公顷,水利用地1174.40公顷,未利用地3723.54公顷。耕地中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31474.00公顷,保护率为89.69%。 “十三五”期间,要严格贯彻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加强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调控。严格土地资源管理,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不受侵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盘活存量土地,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力度,通过对土地的内涵挖潜和外延扩张,积极增加后备耕地资源的规模,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加大对中低产田的土地改造,使耕地利用模式从粗放低效转向集约高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土地永续利用。 3、煤炭资源。潘集区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37亿吨,且煤质优良,发热量25958.2-28470.2J/Kg,是著名的环保煤,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库,同时潘集区也是华东地区的电力发展基地,总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 注重煤炭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不仅是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今后煤炭产需矛盾的根本出路,而且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对煤炭资源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促进煤炭资源的规范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在增产满足需求的同时,更要在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上努力。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采用先进开采技术和装备,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大对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的回收、处理和利用,构筑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煤化工等新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废弃矿区的植被恢复以及因煤炭开采带来的水污染、地质破坏的治理力度,实现矿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四节 生态经济 “十三五”期间,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客观需要,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统一原则,理清生态经济发展思路,把生态优势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推进我区绿色健康发展。 1、发展生态型种植业。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促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有机肥等技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方式,重点推进秸秆过腹还田、腐熟还田和机械化粉碎还田,鼓励利用富含营养成分的花生、豆类等秸秆加工制作饲料,推广应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发展新型秸秆代木、功能型秸秆木塑复合型材,推广秸秆制沼集中供气、固化成型燃料等。力争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发展生态型林业。积极推进林业建设步伐,扩大林木覆盖面积,继续抓好“创森”和森林增长工程,保质保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以“创森”和森林增长工程为抓手,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继续采取土地流转的方法推进森林长廊建设,创建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20个。加强沿泥河、淮河及茨淮新河等河流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因地制宜加强采煤沉陷区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建网率达85%以上。重点抓好淮潘路、潘姬路等主干道沿线的苗木花卉种植。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和优质速生丰产林,大力支持林副产品加工、野生动物驯养及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3、发展生态型畜牧业。积极推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养殖与种植相结合,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支持深加工集成养殖模式,发展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畜禽产品加工及深加工一体化养殖业。发展畜禽圈舍、沼气池、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型畜牧业。构建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畜禽粪便—沼气—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肥料、农药—农林作物,畜禽加工—副产物—生化制品等产业链。通过种植业、养殖业之间物质及能量转化关系,实现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最大程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4、发展生态型渔业。为了进一步保护我区生态环境,充分的利用我区水域资源状况及大面积采煤沉陷区水面,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加快生态型渔业产业带建设,努力创立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品牌,积极构建我区渔业新布局。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承包、开发采煤沉陷区水面,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水面发展养殖业,同时积极推动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通过推广养殖新技术、选择优良水产良种等措施,提高池塘养殖单产,调动农民投入水产养殖的积极性,促进水产养殖业迅速健康发展。 第五节 生态文明 “十三五”时期,我区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的高度,广泛宣传循环、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等专项活动,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把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和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建立起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监测、监察、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加大环境保护现代化装备的投入,搞好监测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着力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加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教育与培训,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每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及环保专职人员。 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到2020年,实现全区省级生态乡镇创成率不低于70%,市级生态乡镇创成率不低于90%;省级生态村创成率不低于35%,市级生态村创成率不低于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60%;采煤沉陷区治理率不低于85%;建成省市级绿色学校20所,省市级绿色社区20个。 第九章 推进依法治区,促进社会和谐 充分发挥法治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的轨道。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努力形成共同推进法治潘集建设的良好氛围,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第一节 提高法制意识 全面组织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法律权威,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法律六进”示范点创建活动,深入推动“法治潘集”建设向全区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延伸。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全社会理性合法逐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社区自治功能,促进群众在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及时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侨务和宗教政策。 第三节 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规章严格实施。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公开化和民主化,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施政能力,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必经程序。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便民高效、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尊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中起到“关键少数”的作用。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健全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推进办事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探索建立行政服务效能综合评价考核机制。 第四节 创新社会治安体系 坚持法治惠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不断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等基础性设施建设。注重社会各群体的法律保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扎实推进公正司法,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积极推行“阳光执法”,倡导理性、文明、平和执法。 第五节 加强安全生产和防护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和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力度。继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督管理,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争取2020年比2015年事故总量下降2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4以内。 第六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筑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切实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文明素质,努力营造知荣辱、识廉耻、明伦理、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 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的轨道。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努力形成共同推进法治潘集建设的良好氛围,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