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9 16: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漕河生态长廊建设提上日程
大保定市民未来游玩添新去处
污染、缺水严重、生态遭破坏等现状或将改善
两大规划设计各有千秋,生态发展成最突出主题
新建5公里引水工程,大水系年供水6000万立方米
随着撤县并区大保定雄起,在京津保生态协同率先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今位列市区的一大河流——漕河,随着市政府治理的加速,重新开始成为关注焦点。未来的漕河景观带如何定位,如何解决缺水难题,带着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走访有关部门,为您展示未来的漕河景观画卷。
□首席记者 邸志永
漕河现状 污染、缺水、生态遭破坏,
两侧已围挡建设进行中
在乐凯北大街漕河大桥西侧几百米的河道里,一度被驴友和摄影爱好者称为“野鸭湿地”。只因到了夏天,这里或大或小的水洼中,总有成群的野鸭栖息。前些年,这里一度是摄影爱好者的集聚地,更因为水坑内的污水,这里一度也被摄影爱好者放弃。
12月8日,在乐凯北大街漕河大桥附近,记者看到漕河两岸已经被围了起来。岸边的围挡上,“保定市漕河景观廊道治理工程”“打造碧水蓝天”等标语非常醒目。走进工地现场,记者看到两侧河坡及岸边道路已经整饬得非常平坦,但河道内坑坑洼洼。现场的安保人员称,这一段属于满城区,因为处于施工阶段,谢绝外来人员入内。
在我市有关部门,记者见到了两大设计公司关于漕河景观带所做的初步规划方案。在这两份方案中,关于漕河现状的描述颇为相似:缺水、断流、污染、地下水下降、生物多样性匮乏等词多次出现。
对于涉及市区的58公里漕河,未来给市民呈现一个怎样的去处,尤为关键。
未来规划 两大方案各有亮点,
生态发展主题最为突出
目前,针对漕河景观带规划,有两家公司有了阶段性规划成果。
■漕河湿地生态城概念规划
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漕河湿地生态城概念规划》,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旅游发展、新城镇化、交通疏导、绿色能源等全方面塑造漕河新形象,规划了“一轴三区”的空间结构。
上游段“龙门楹绿”:结合优秀的山水绿色资源,打造以自然涵养、郊游休闲为主的四季山水园、森林疗养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市民公园、观光农业等。
中游段“新城美卷”:围绕现代保定宜居中心,打造集湿地休闲、生态科普、青少年户外集训、舌尖美食、亲子乐园、休闲配套等为核心的智慧服务中心。
下游段“凤栖漕河”:努力开创保定市全新国际化旅游度假目的地,打造温泉疗养、候鸟式养老、运动嘉年华、民俗小镇、艺术家村落等高附加值的养生度假产业。
面对漕河的生态环境问题,该规划通过汇水区分析及雨洪流量预测,确定海绵城市和人工湿地建设方式;通过敏感缓冲区及太阳辐射度分析,打造稳定的动植物生态群落;运用最先进的工程截污技术、生物操控技术、复合湿地技术、高效复合物微生物技术等生态治理规划,打造漕河智慧环保平台。
■未来绿洲——保定市沿漕河地区生态发展战略
中林东珠(北京)景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未来绿洲-保定市沿漕河地区生态发展战略》,认为漕河不仅应满足基本的生态屏障作用,还要承担撤县并区后大保定格局中重要的城中河道开放空间,以及重要绿色通风廊道的功能。
该战略以大生态为引导,融合大产业思路,以大空间为支撑。同时,引入当地人文,突出漕河自身的文化性,使之成为有本地特征的代表性河道。
保定撤县并区后,漕河已由保障性河道转变成为中心性河道,由此规划了发散型的“一廊多带”绿地系统格局,强调了漕河在未来作为绿色源头的作用。“一廊多带”借助铁路、公路、城市干道、南水北调干渠等重要设施的防护绿地搭建整体绿地系统骨架,并设置各小型绿色通廊,连接城市绿地、林地的绿色板块,最终形成具有实施性的大型绿地系统格局。
规划中设置的重点项目,坚持了以大生态为引导,以旅游、游憩等方式作为突破口,将以往单调的农林业态整体包装,纳入到大生态游憩的规划之中,与旅游业相互渗透、粘结,实现了传统业态的升级,更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多样性的经营方式。
缺水难题 新建5公里引水工程,
大水系年供6000万立方米清水
两大阶段性设计方案如何,政府目前还在考量,未来是否有其他变化尚未可知。但漕河治理工程将坚持以公益事业为主,产业经营为辅。如果一切顺利,预计在明年春天开工。然而,如何解决漕河水污染和缺水的现状,大水系或提供助力。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为了有效解决漕河缺水现状,将建一条长约5公里的生态引水管线,将大水系两库连通的清水,通过大水系北线工程,经生态引水管线引入漕河。为了保障水质,有关部门还将设立橡胶坝,建设清水拦蓄工程和7公里多的污泥清理工程,从而让这一段河道长期绿水常驻。
按照相关规划,在生态引水、清水拦蓄、污泥清理等工程结束后,每年可从大水系引水6000万立方米,满足生态用水需求。
在不远的未来,漕河景观带或将成为继植物园、生态园之后,我市又一备受市民喜爱的休闲玩乐场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