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10-22 17: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州文人的花卉情缘
据常州古代方志记载,春秋后期季札封于延陵时,城南茶山阜周围就是树木葱蔚;南朝齐代,“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修炼的茅山地区也是林木繁茂。常州种植花木可谓历史悠久。清代洪亮吉登城东太平寺塔(今文笔塔前身)赋诗《廿七日上城东浮屠远望》,有“因登七层塔,看得一城花”句,常州城内百花盛开;据清康熙年间进士杨兆鲁的《近园记》载,近园(也称静园)种植的花卉就多达数十种;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到宋咸淳年间常州地区就种植有牡丹、梅花、桃花、海棠和月季等奇花异卉49种,品种达80个。古代安定时期常州城乡可以说是花木繁茂,郁郁葱葱。
古代常州文人雅士对奇花异卉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不仅懂花、爱花、养花,而且护花、咏花、画花;或在署衙、宅院,或在后苑、湖畔,乃至荒郊山野,构筑草堂、山庄等,其中遍植花木,时常雅集,莳花植木,品茗畅谈,吟诗作赋,抚琴挥毫,留下了许多千古流芳的情缘雅事。常州的奇花异木与文人及诗词、书法、绘画和造园等艺术紧紧相联,源远流长,常州因此成为一座与花木结缘的历史文化古城。
“唐荷花,恽牡丹”
常州文人与牡丹、荷花有着很深的渊源。常州古代的牡丹以太平寺、近园最为著名。江南湖泊中赏荷最壮观的是15000公顷的芙蓉湖,满湖都是莲藕荷菱;古兰陵河畔亦塘荡密布,盛产莲藕菱角。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被誉为“天下第一文人”的苏东坡与龙城结下了不解之缘,11次到常州并终老于此。他曾多次游览常州太平寺林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太平寺牡丹》,描写了太平寺牡丹的绰约风姿:“武林千叶照观空,别后湖山几信风。自笑眼花红绿眩,还将白首看鞓红。”
清初,名重江南画坛的“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唐于光与常熟的著名画家王翚等因绘制牡丹、荷花和山水画结缘,在青果巷半园孕育、开创了“常州画派”。于光擅写荷花、南田擅绘牡丹,时人誉称“唐荷花,恽牡丹”。半园素以情重,最初由唐荆川的祖父唐贵所建,后来荆川的玄孙唐宇昭回购进行改建,园中种了半池荷花。唐宇昭和他的儿子唐于光与恽南田、王翚因为都喜欢绘画,擅画荷花、牡丹,艺术趣味相投,经常切磋画艺,缔结了深厚的艺术情谊,创造了清代绘画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艺术佳话。恽南田名格、正叔,字寿平,号南田,别号有白云外史等,是常州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艺术大师。他出生于风雨飘摇的明末毗陵世家,曾祖恽光世乃是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参议。南田先生14岁时随父恽日初到浙江天台山隐居,清军进攻浙江、福建时,随父兄在福建建宁参加抗清斗争。1648年(顺治五年),城破后他与二哥恽桓在战斗中失散,被清军捕获。又因清廷福建总督陈锦之妻喜爱他的风神秀朗,性极聪慧,在杭州收他为义子。其父恽日初削发为僧后改名明昙,后来与灵隐寺住持谛晖和尚设计,诱使陈锦妻让南田皈依佛法,留于灵隐寺中,后随父归家。通过父亲和伯父恽本初十余年的谆谆教诲与其自身刻苦钻研,南田学问、诗词和画艺精进,揣摩、深究没骨画法,从此终身不仕,以鬻画为生。遂成没骨花卉画“常州画派”一代宗师,而且被誉为“诗书画三绝”。
南田先生在所绘《花卉册》上自题说,我主要师法由张僧繇传创的没骨山水、到北宋徐崇嗣以没骨写生为主的没骨画法,经常面壁思索,从此仰慕、钻研前代画坛巨匠,覃思十年,基本掌握了没骨画法。这段自题简要概括了他创立没骨花卉画法的过程,并赋诗咏牡丹:“剪剪东风已送寒,红云空向画图看。早知富贵花中有,争觅闲田种牡丹。”
唐匹士(1626-1690)名苏、于光,字子晋,号匹士,长南田7岁。清初,其父唐宇昭与宇量、宇全兄弟三人先后匿于县学街学官和唐家湾宅后的地窖,被清兵发现后,官府抄没了青果巷的贞和堂、八桂堂等堂宅,唐宇昭从此隐逸于乡野间。宇昭、于光父子与王翚、恽南田都有密切往来,经常在一起切磋画艺,始终忠于明朝,不参加清王朝的科考,不食清禄,而且在艺术追求上与恽氏父子也是志同道合。
现存记载南田最早用没骨法画《牡丹图》扇的时间是1657年(顺治十四年),其时唐匹士的没骨画法已趋成熟,独步海内。恽南田高度评价匹士所画的没骨荷花,他说,唐匹士与我都钻研山水写生,而匹士更得画荷花、游鱼萍影的神趣。他绘成这幅画后,叫我来欣赏,我借来挂在榻上就仿佛置身于西湖香雾中、在冰壶中濯洗灵魂一般,忘记了炎夏的暑热灼体。这幅画经营花叶、布置根茎简直就是以自然为师,不是当时庸碌无为、抹绿涂红的画匠所能达到的境界。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他们这对艺术挚友的深情,也对没骨花卉画法作了精辟的艺术总结。
桃花源里传佳话
桃花被誉为“本是瑶池天上种”。常州历史上曾有止园、城东植桃胜地,青山庄小桃园等桃园,最著名的要数清初常州东城墙边的桃园,被邑人称为“桃花源里”。这里谱写了一曲明末兵部左侍郎李长祥领兵抗清、跌宕起伏的英雄壮歌,还留下了一段他与金陵才女姚淑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千古爱情佳话。
常州的桃园是李长祥、姚淑隐居时所构建,园周长达数里,园内遍植桃树,春天桃花烂漫,彩蝶纷飞。李长祥,字研斋、子发,自号石井道人,1609年出生于四川夔州府达州的一个官绅家庭,少年时神采英毅,喜欢谈兵论战,曾经组织同乡青年训练为乡勇,帮助当地守城。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李长祥中进士后入朝为官。当时,李自成的义军日渐逼近北京,他向崇祯皇帝提出急令大臣辅佐太子镇守天津、调遣军队勤王的建议,未被采纳;而守卫京城的明朝军队却溃散了,他被捕后乘起义军守备不严,逃到南方。明朝灭亡后,李长祥与郑成功、张煌言顽强地坚持抗清斗争。福王在南京称帝后,封他为监察御史。鲁王在浙江监国后,又加封他为右佥都御史。他督促部队西行,到江上明军溃散了,鲁王乘船转移到海岛,长祥组织剩余部队在上虞的东山安营扎寨。当时浙江营寨林立,到处都有军队向百姓募饷,百姓苦不堪言。唯独长祥与张煌言、王翊所率三部坚持屯耕,从不扰民。长祥部的监军华夏是鄞县人,帮助他联络布置,请求借舟山的军队,并联合大兰的各个营寨,安定了鄞县、慈溪等五县,攻下姚江后在余姚曹娥会师,各部推举李长祥为盟主。快到约定会师时,被当地投降清军的乡绅谢三宾告发,引着清军来进攻。
这时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前军将领张有功被捕后被清军杀害,中军将领和百夫长等12人约定第二天抓住长祥献给清军。那12个人早晨起床后忽然为长祥的事迹感动,幡然醒悟说,怎么能杀忠臣呢?他们于是共同发誓“不杀忠臣”,逃掉了。长祥躲过一劫后,藏在乞丐船上躲进绍兴城住了几天。后来情况愈益危急,他再次逃到奉化,依靠四川人平西伯朝先,得到朝先的帮助,在夏盖山集拢残部。
1649年,李长祥被鲁王擢升为兵部左侍郎,后来转移到舟山。他请求联合朝先的部队,联络沿海抗清武装保卫舟山。却又遭到张名振的嫉恨,张名振袭击杀害了朝先,长祥仅以身免。1651年(顺治八年)福建总督陈锦和金砺、刘之源、田雄等率清军进攻舟山群岛。这个陈锦就是收养南田先生为养子的陈锦。鲁王命令张煌言率部留守舟山,自己逃到福建投奔了郑成功。这年八月,陈锦趁雾攻陷螺头门(蛟门)后,长祥逃亡到江淮间,还是被陈锦部下搜捕到,被关押至江宁。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祖望的《鲒埼亭文集外编》中有一篇《前侍郎达州李公研斋行状》,用大量详实生动的笔墨描述了抗清志士李长祥的事迹。
李长祥关押在江宁时留下了一段千古风流佳话。当时金陵才女姚淑仰慕李长祥,偷偷跑到关押他的地方,与他谈诗问艺,两人虽然年龄相差甚远,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从此形影不离。姚淑,字仲淑,别号钟山秀才,《行状》形容她“容色绝世”,还是一位擅长画兰花、竹子的绝代佳人,她的画具有宋代名画的意韵。他们于是结为伉俪。
看守者觉得李长祥有了眷恋对象,因此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监视。康熙元年(1662年)李姚两人逃离南京,从此踏上夜行昼伏、风餐露宿的逃亡之路。先秘密地由苏州一带渡过长江到高邮,在友人的帮助下风尘仆仆地逃到河北,或隐居或游历,经常更换居所,躲避清廷的追捕,走遍了宣化、大同等地。几年后,又南下到广东,与著名抗清领袖、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学者、诗人屈大均相处了很长时间。李姚夫妻与屈大均等抗清义士、诗人经常聚会,寄情于山水之间,吟诗作画,互诉家国情仇,谋划反清复明之计。
李姚伉俪渐趋年老之时,辗转来到毗陵,在东门构筑了桃园隐居,总算有了定居之所。他们增建了桃园草堂,筑成读易堂、海棠居以养老,终日赋诗,吟啸其间,著有《天问阁文集》传世。当时,恽日初(逊庵)、恽寿平(南田)父子等志向经历相似、矢志不仕的反清志士仁人,和清初常州通判谢良琦等文人雅士经常秘至桃园探望他们,于园内雅集,观赏桃花,吟诗作赋,以抒情志,足显高风劲节。李长祥写下了《与恽逊庵论格物书》,他在《桃园草堂记》中说:“予居东门外之桃园,园背城而僻,多桃树,毗陵之人,春日以看花饮酒者也。”这也是常州文化史上有名的文人雅集。
桃园内海棠居是姚淑的读书作画场所。姚淑天性明慧,每当提笔作画,有婢女在旁边捧墨,其画用墨浓淡恰到好处。李长祥曾有诗称赞她:“别有香在口,莫谓胭脂墨。数笔成娇姿,艳丽不可得。”她曾经为松江董潢母夫人画一粉筵,烟墨离离,深秀不可言,称得上是女画家作品中的逸品。因曾在常州桃园内海棠居隐居,故姚淑留存有诗画集《钟山秀才海棠居集》,她的代表诗作为《过洞庭湖》:“一入洞庭湖,飘飘身似无。山高何处见,风定亦如呼。天地忽然在,圣贤自不孤。古来道理大,知者在吾儒。”
1673年(康熙十二年),李长祥结束了他文武双全、壮怀激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终年65岁。此后,姚淑晚境甚为凄凉。李姚伉俪终老后桃园也就渐趋荒芜了。李姚二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与美人的爱情故事、在常州与桃花为伴的经历和命途多舛的人生都让人扼腕长叹。
百花烂漫传情韵
常州文人还喜爱梅花的高洁、兰花的幽雅和菊花的傲霜,而梅花、菊花与常州文人结缘尤深。现在城内还有国家重点公园红梅公园和红梅路,常州历史上有名的梅村、梅林、梅园、梅阁,有明代常州人吴兖在白荡湖畔兴建的蒹葭庄(茶山草堂)、常州北城墙外吴奕(吴襄、吴兖之弟)所建的罗园和清代陈国柱、陈旭、陈明善祖孙三代修葺而成的亦园等10余处。蒹葭庄内有梅数十株都移自阳羡山中。清庄令舆(1662年-1740年)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府城杨柳巷小校场宅邸兴建寿南堂,所种花木以兰花最多,自谓兰圃。清代庄绪祖有咏兰诗:“气味清芬品格幽,静中相对足淹留。殷勤纫得灵均佩,待我秋风赋远游。”写出了兰花清雅高贵的品格。
此外,常州还有“锦城秋色映清波”的芙蓉、“紫薇常放半年花”的紫薇、“谁把长藤挂紫霄”的紫藤、“几曾一识春风面”的海棠、“香轻粉澹怨残春”的芍药。南宋著名诗人、常州知府杨万里就有咏紫薇诗:“如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红无百日,紫薇常放半年花。”
还有“此花遂为隐者独”的菊花。唐代常州第一个状元萧颖士曾赋《菊荣一篇五章》,首章四句为:“采采者菊,芬其荣斯。紫英黄萼,照灼丹墀。”爱菊之情溢于言表。上店、马杭地区因为恽南田一生种菊、育菊、爱菊、画菊,因此至今保留着几乎家家户户种菊的传统,成为全国著名的菊花种植基地,曾承办全国菊花展,屡获大奖,并且举办了多届马杭、湖塘菊花节。
常州种植培育花卉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种植和规模化繁育花卉的地区之一。由马杭的菊花与夏溪、嘉泽和金坛尧塘等地零星的花木种植而发展起来的常州花木业,到今天已经蔚为大观,成为常州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常州因此申办成功全国第八届花卉博览会。今年金秋时节,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常州武进举办,把常州千百年来优秀的花木传统发扬光大,把常州花木产业、花木文化推向了兴旺繁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