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rui

如通苏湖城际苏州北-苏州东段环评报批前公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immer89 发表于 2025-9-10 12:53
苏州2035规划征集阶段,有代表建议在中心城区增建快速路以及放宽快速路限速,苏州市府以书面形式进行了 ...

才看到这条,这种“专家们”又是异想天开的
苏州又不是东京这种前汽车时代定型的,以轨道交通为发展导向的城市
或者说国内没有哪个城市是以轨交为城市交通导向发展的城市。2000年城市化大爆发的时候,别说现在的二线(新一线)城市,哪怕是上海也就3条地铁。二线城市的轨交成网基本上是2020+以后的事情了,想以轨交为导向首先要有轨交
国内21世纪的城市化发展是伴随着公交车到私家车普及的,这样的城市必然是以车导向发展的
而苏州又是车导向城市里规划发展的比较好的,体现在(和同级别城市)较高的私家车保有量,较好的拥堵情况和较低的轨交情况
结果现在说要放弃车导向转型轨交导向,这完全是异想天开。以车导向为设计的城市框架已经定型了,主动城市化都结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xu331675323 发表于 2025-9-16 16:31
苏州的交通怎么了。没有一个称心的。虽然主要是是吃了地位低的亏。但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到底有没有用心 ...

泥塑一把手就是一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mmer89 于 2025-9-17 13:21 编辑
wangyinsheng 发表于 2025-9-16 21:49
才看到这条,这种“专家们”又是异想天开的
苏州又不是东京这种前汽车时代定型的,以轨道交通为发展导向 ...


你讲的有一部分是事实:

1.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在21世纪的狂飙突进中,确实是以“车本位”为导向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历史事实。
2. 除少数一线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确实是在近几年才初步成网,存在“先有摊大饼式的城市框架,后补轨道交通”的被动局面。

然而,你的结论——“以车导向的城市框架已定型,转型是异想天开”——是静态和悲观的。这仿佛在说“一个人已经胖了,所以减肥是不可能的”。恰恰因为过去的模式带来了严重问题,主动的、坚定的转型才显得如此紧迫和必要。


首先,苏州目前城市的框架过大,而建筑密度、人口密度都较小,是“车本位”城市最典型的“后遗症”。

1. 低密度、大框架的城市意味着需要建设和管理更长的道路、更多的管线(供水、排水、燃气、电力)、更广的照明和绿化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初始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更新成本呈指数增长。
2. 同样的警力、消防、医疗资源,在低密度蔓延的城市中,覆盖效率和响应速度远低于高密度紧凑城市。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成本也极高。
3. 摊大饼,建筑密度低,土地产出效率低,甚至不少土地资源存在浪费,这是近几届市府领|导均多次提到的问题。

所以,对于苏州这种财政上缴任务重、自留资金有限的“奶牛城市”而言,继续维持甚至扩张这种低效、高成本的“车本位”城市运行模式,是很难持续的。转向以轨交为导向的紧凑发展模式,是降低城市人均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必然要求。


其次,你认为城市框架已定型,无法改变。这恰恰忽略了轨道交通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塑城市空间结构的强大工具。

1. 过去的发展是“城市摊到哪,路修到哪”。现在的新思路是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轨交在哪,城市重点发展到哪”。通过在轨道站点周边进行高强度、混合功能的开发(商业、办公、住宅),可以有效地将低密度蔓延的城市,重新塑造成一个由多个高密度、多功能“城市节点”组成的“串珠式”结构。
2. 利用好目前的城市大框架,未来的增长和发展增量向轨道站点周边集聚。这不仅能高效利用已建成的轨交网络,更能逐步提高整体城市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尤其是轨道廊道的密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经济密度和运行效率。

所以,转型并非要推倒重来,而是对未来城市增长方向和模式的重新定位。通过TOD策略,可以用未来的增量发展逐步优化和改造存量的低效结构,使城市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被动扩张,转向“精准滴灌、集约高效”的主动进化。近两年苏轨在地铁站内以及车站周边布局开发,以及苏州围绕北站、东站、园区站的发展,都是在重塑城市空间结构。
  

另外,你提到的苏州“拥堵情况较好”,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指标。衡量城市交通健康度的标准不应仅仅是“车开得快不快”,而应是“人和物是否能用最低的经济、社会、环境成本实现高效流动”。

1. 即使不拥堵,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也意味着巨大的碳排放、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损害市民健康。
2. 一个依赖私家车的城市,对无车族(如老人、儿童、在校大学生、低收入群体、游客等临时来苏流动人口)是极不友好的。发展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是保障社会公平、赋予所有市民平等出行权的重要举措。
3. 快速路和立交割裂城市肌理,破坏街道活力。而围绕轨道站点形成的步行友好街区,更容易促进商业繁荣和社区活力。

所以,市府的回复站在了更高的“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维度。其目标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更是要建设一个更低碳、更健康、更公平、更具经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符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也是全球先进城市的发展共识,和对中国“双碳”战略的城市层面响应。

总之,苏州市府在2035规划意见征集时拒绝增建过多快速路和放宽限速,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勇气的决策。这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绝不会用今天的投资去强化明天的困境。对于苏州这个“奶牛城市”而言,财政现实决定了它无法继续承担“车本位”模式下高昂的城市运行成本,发展需求要求它必须找到一种更集约、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城市化新模式,TOD模式提供了通过轨道网络重塑城市结构、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最终提升城市能级和财政健康度的黄金机会。因此,你所谓的“异想天开”,实则是打破路径依赖、面向未来的深思熟虑。这个过程固然挑战巨大,但唯有坚持这一方向,才能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局,实现真正的低碳、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
  

-------
↑ Deepseek回答得真有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yxh00000 发表于 2025-9-16 15:42
今年广东的广州东环城际就要通车了,如果城际能进市区,串联重要交通枢纽,还是很方便的。

广东的城际妥妥能当市区线用,比如东环城际穿过天河市中心,穗深城际从深圳机场延伸到前海,佛穗莞城际直穿广州市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d13 于 2025-9-17 15:18 编辑
zimmer89 发表于 2025-9-17 13:08
你讲的有一部分是事实:

1.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在21世纪的狂飙突进中,确实是以“车本位”为导向发展 ...


说这么多没用 地铁都已经被暂停了 而高架快速路没有  这才是上面的选择。

就我感觉而言  居住方面 现在高容积房子都卖不掉  全市整体降容积 消费者不要地铁房宁可低容积 ; 出行方面 现在智能驾驶、智慧座舱普及,大家都不高兴和其他人挤地铁 宁可开车堵路上。就发展来看 汽车工业的迭代比轨道交通快多了  在我看来100年前的轨道交通和现在的没有区别。智能网联 车路云发展下 更加个性绿色低碳高效的汽车出行更像是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两位说的都很有道理,现状也是两条腿走路,并不是二选一。苏州目前低密度的城市框架,我觉得是一种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d13 于 2025-9-17 17:58 编辑

没有二选一 传统轨道交通基本结束 将来车路云叠加智能驾驶,每一条道路都会变成轨道。另外把人当沙丁鱼罐头养的后果就是大家都不想生了 没有人口总量 谈何高密度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mmer89 于 2025-9-17 18:10 编辑
sd13 发表于 2025-9-17 15:12
说这么多没用 地铁都已经被暂停了 而高架快速路没有  这才是上面的选择。

就我感觉而言  居住方面  ...


TOD是利用好现有的轨道交通资源,不是去申请新线路。
地铁报批停不停,影响不到苏州自己的TOD开发。
至于“宁可开车堵路上”,那就说明还是不够堵。只要车越来越多,并且按照2035总规在中心城区内停止建设更多高架,总会有足够堵的那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yxh00000 发表于 2025-9-17 17:16
楼上两位说的都很有道理,现状也是两条腿走路,并不是二选一。苏州目前低密度的城市框架,我觉得是一种优势 ...


前边回复里讲到这个了,
低密度的城市框架已经给苏州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immer89 发表于 2025-9-17 18:05
TOD是利用好现有的轨道交通资源,不是去申请新线路。
地铁报批停不停,影响不到苏州自己的TOD开发。
...

算了吧 苏州哪有TOD,开发出来有没有人要还是个问题。。  至于堵车 组团化发展 减少跨区通勤,对道路使用者按公里收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mmer89 于 2025-9-17 18:58 编辑
sjzslz 发表于 2025-9-17 14:29
广东的城际妥妥能当市区线用,比如东环城际穿过天河市中心,穗深城际从深圳机场延伸到前海,佛穗莞城际直 ...


广东的城际经过这么多中心城区,照样还能保持大站间距,就挺厉害的。
如果放在苏州,沿途一个个各怀鬼胎,不仅要多设站,而且不要修越行线,避免基坑太大,增加土建投资和拆迁。
而正因为城际需要保持大站间距,所以城际在苏州不招人待见,最后被各区踢到了角落,甚至要求不要走自己地盘。
苏州的财政太散装了,市级可统筹的财政比例太低,只有 13%,所以在这种需要市级协调的项目上,很难推动。
而广州去年财政总支出 2777.4亿,而由市级统筹支配 999.4亿,占比 36%,是苏州的接近三倍。而这个比例已经比较低,像武汉的市级统筹比例高达 88%,市府想建设大项目,下边只能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sd13 发表于 2025-9-17 18:18
算了吧 苏州哪有TOD,开发出来有没有人要还是个问题。。  至于堵车 组团化发展 减少跨区通勤,对道路使用 ...


广义的TOD,只要是围绕轨道交通周边发展的,都算。不是非得车站上盖和地铁自营。
比如阳澄数谷就是TOD的典型代表,为3号线倪浜站带来了翻几倍的客流。3号线整体客流也比开通初期增长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8: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immer89 发表于 2025-9-17 18:35
广义的TOD,只要是围绕轨道交通周边发展的,都算。不是非得车站上盖和地铁自营。
比如阳澄数谷就是TOD ...

这里增长 那里增长 但总客流不见增长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微观角度 局部区域的客流增减 如果影响不了总客流 那是不是正在零和博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sd13 发表于 2025-9-17 18:38
这里增长 那里增长 但总客流不见增长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微观角度 局部区域的客流增减 如果影响不了总客 ...

因为城市交通的拥堵不是一天就堵死的,所以TOD模式发展给地铁带去的客流也是渐进的。
去年有新开通地铁线路,所以没办法直接比较客流。等明年就能看出来地铁客流到底是增长还是下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sd13 发表于 2025-9-17 18:38
这里增长 那里增长 但总客流不见增长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微观角度 局部区域的客流增减 如果影响不了总客 ...

苏州几条新线才开通一两年,TOD规划建设,至少得5-10年才能看出客流成长。事实是苏州5年以上的地铁线路客流都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19 20:26 , Processed in 0.047694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