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6-20 18: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lyinblood 于 2017-6-20 18:33 编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个项目最适合比较的就是一站之隔的iapm了:同样的三条地铁(2/12/13,1/12/10)上盖,同样的上海最主要商业街(南京西路,淮海中路)上的综合体,同样的拆了原来的本土人气商圈(吴江路美食街和襄阳路市场),同样的港资神级开发商,差不多同样的占地面积(太古的更大一些)和差不多的商业面积(iapm更大些),但目前来看,太古的劣势是很明显的,有些甚至是硬伤。个人悲观的预计,即使后期运营再好,超过iapm也很困难
iapm首先做到了一个一楼卖PARDA,YSL这种级别奢侈品的商场很难见到的高人气,而同样的以奢侈品著称的恒隆就永远是冷冷清清的。这得益于新鸿基对品牌搭配的恰到好处,即有重奢,也有HM这种快时尚。除了一楼,大部分楼层的品牌给人的感觉是年轻时尚,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太古汇的招商实在看不懂,DYSON,TESLA甚至双立人,国产的蔚蓝汽车这种品牌占据了商场的沿街位置;内部的品牌大部分也是偏冷的,没有能积累人气的时尚牌子(也许喜茶可以,但喜茶被安排在顶楼最边缘处)现在唯一能寄予希望聚拢人气的,只有星巴克的工厂店和4000平的超.生活了。
其次,iapm的商场设计非常棒,中庭高达6层的白丝带天幕上海至今无商场能超越。并且商场选择了明亮的白灯采光,逛起来感觉轻松、亮堂。而太古汇是选择较为暗淡的淡黄色灯光,偏成熟稳重,逛起来略压抑。鱼骨状天幕我至今无法理解亮点在哪里。
最后是商场设计的硬伤,这点其实是我对太古汇最遗憾的原因。
IAPM的同样是在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的地块上建商场,但非常明智的没有再浪费南北的长度,车行通道和写字楼,酒店式公寓的布局都是为了保证商场的地块能尽量方正,这样商场内部的店面设置就充满了各种十字路口和转角的设计,逛起来有“发现”的乐趣。我去了好几次每次还是能有新鲜感。
而太古汇的地块本来就是南北超长,东西狭窄。那么在整体布局时就应该把酒店,写字楼等尽量布置在南侧,车型通道的设置也应以东西走向为佳。北面设计应以商场为主,尽量保持地块的四边长度差距不大,在通过商场内部的动线设计保证有足够的探索性。
而太古汇的做法实在不能理解,竟然在已经很狭长的地块上又开辟了一条南北向的行车通道,等于把这个长方形地块又变狭长了1/3。以至于商场内部只有一条路线,就是从南走到最北,或者从最北走到最南。加上整个商场只有4层楼设计(B2是超市,L4是空中花园),使得整个商场即狭长,又缺乏立体感。顺便说下,这个东西线的行车通道不仅在地面,在B1也同样设置了一根,对,你没听错,本来B1可以不受影响的尽量向四面扩展,但设计师硬是让B1和L1的商场布局一模一样。
太古汇逛起来的感觉就是一目了然,没有秘密,但同时因为南北长达800米的距离,逛起来又特别累,目前商场里连个椅子都没放,恐怕是吸引不了太多想逛街放松的人了
这就是我认为的硬伤,太古后期可以通过运营,招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但设计缺陷是无法更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