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23 18:3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 总体格局:调和、嵌入和发展
用地位于中关村南大街南端门户区域,国家图书馆及新馆、首都体育馆、首都速滑馆等大体量场馆建筑散落分布,紫竹院公园、南长河、动物园、真觉寺等绿地水体院落舒展开阔。相应城市空间呈现开阖跌宕的宏观格局。上述建筑有明代建筑、民族样式建筑、现代建筑等,功能性质和体量形态差异大、风貌各异,但多为各自时代的经典建筑。这些不同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并置一处进而产生历时性,赋予场所“发展”的风貌及文脉特征。
2.1 空间格局的调和、嵌入
地处大开大阖的宏观格局中,冰坛应以更积极的姿态织补城市界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结合不规则的用地形状,设计采用多层立体场馆,以高效集约的方式容纳各种综合功能,适应狭促用地:在西侧与相邻沿街建筑界面对齐,获得城市界面的相对连续、贴合。西南、东北角则采取削角处理,避让地铁设施和首都滑冰馆。西南转角协调了南北向的街道界面与东西走向的沿河景观界面之间的顺滑转接,形成了一处富有特征的城市界面。东北转角则使得冰坛得以调和首都体育馆方形大体量与首都速滑馆椭圆形体量之间的对立,实现对首体大院院区内部规划秩序的整饬提升,也实现了对场所的“嵌入”。
2.2 以和而不同的自身特征,续写“发展”的场所意义
冰坛西侧临街、南侧临河,拥有近200m长城市界面。为避免由此产生的尺度压迫感,设计高度27.15m,远低于沿街界面的规划限高(≤45m)。以横向舒展的体量、谦逊的姿态,实现对既有环境秩序的融入与调和。
周边建筑风貌形态各异,国家图书馆为青瓦白墙的民族样式建筑,首都体育馆则为米色简洁古典主义式样建筑,其他建筑色彩、体量也差异较大。冰坛采用银灰色为主体色彩,符合北京“丹韵银律”的城市建筑色彩基调。冰坛以增绘背景基调,而非彰显的方式实现对既有城市风貌环境的调和。
作为冰雪运动场馆,冰坛在上述融入环境的形态基础上,通过形体收分、立面处理和细部设计等多种手段塑造出“滑动、冰痕、冰晶”等冰雪运动意象,既嵌入、调和了环境,又保持了符合自身内涵的适度个性,实现了对所在地段城市风貌的“发展”。这座颇具动感的多边形建筑,也被公众解读为“冰壶”,实为无意偶得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