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15 22: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技术带来新感受 探秘北京地铁新线科技创新(来源北京青年报)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10号线2期闸机调试
车站售检票设备实现了远程唤醒和开关机的功能、采用密闭式污水提升装置,实现全线无异味……记者近日从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获悉,年内即将开通的四条地铁新线(10号线二期和6号线一期、8号线和9号线)使用的新技术,让北京的地铁越来越舒适和便捷。昨日,记者深入即将运行的地铁10号线二期和6号线一期体验创新技术给北京地铁带来的变化。
地铁新线·节电
■现场:
验票闸机正在调试
昨天,记者来到了火器营站。只见四台验票闸机已经安装到位,工作人员手持一张票卡,在不停地来回调试。不一会儿,三台闸机调试完毕,只有一台还不能顺利读卡。
“10号线二期车站售检票设备首次实现了远程唤醒和开关机的功能,这是今年通车的四条线路中运用的新技术。”负责安装调试的三星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对记者介绍,售检票系统的开启,是通过车站计算机控制的。在车站控制室里,通过电脑程序的编排,实现自动开启,而不用人工开关机。
■技术创新点:
验票闸机实现自动关机
2008年,本市地铁车站的闸机控制系统,在停止服务时,机器还不能停止转动。2010年,该系统进化到了可以进入休眠模式,目前可以进入关机模式,运营开始前,在计算机下达远程唤醒命令后,一分钟左右就能够实现自动开启,从而实现了节能运行模式。
“这种设备可以根据客流情况自动开启和休眠,且休眠时整机功耗不超过4瓦,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按照普通车站45台设备计算,每运营日结束后5个小时,可节电22千瓦/时,比休眠模式节电95%。
地铁新线·运行
■体验:
行车更平稳
近日,记者从地铁6号线一期车公庄西站出发,试乘新车到达五路居站。坐在车厢内,感觉6号线新车行驶起来更加平稳,噪音也比其他线路低了很多。同时,6号线还是本市首条采用8节编组B型列车的轨道交通线路。按照设计,6号线运营之初客流量有望达到每天70万人次。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近5.9万人次。采取8节编组,定员1860人,“同等密度下,6号线一期将比1号线运力提高30%。”
■技术创新点:
首次采用架空接触网供电
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项目中心系统设备部部长张岩告诉记者,6号线是本市第一条采用架空接触网供电的轨道交通线路。“与现在地铁的三轨供电,供电轨在下方不同,架空接触网在列车的上方。”张岩说,这种供电方式给乘客带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列车行驶更加平稳,乘客乘车更加舒适。今后,除了地铁7号线外,新建地铁有望都采取这种供电方式。
地铁新线·减震
■技术创新点:
6种减震降噪技术
10号线二期轨道正线双线32.48公里,减震地段约16公里,针对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等级的减震措施,减少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干扰,减震措施路段接近50%。该公司负责人丁树奎对记者介绍,目前在建共综合采用了6种减震降噪技术,其中一种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梯形减震轨枕道床技术的使用最为广泛,占全部减震降噪里程的近60%。
据了解,已开通运营的5号线、10号线一期采用了减震器、隔音屏等措施,但在某些路段仍可感到振动,“而梯形减震轨枕道床技术曾在地铁5号线做了一个实验段,经载客实车测试,减震效果可以达到15至20分贝。”
丁树奎介绍,到2015年,北京将建成的地铁线路,将会全部采用减震降噪技术。“其中就包括今年年底通车的四条线路。”

地铁新线·车站
■技术创新点1:
五路停车场上部周边开发住宅
五路停车场在北京第一次采用了地下停车库和双层停车库,引入了综合交通场站理念,是北京第一座包括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自行车、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场站。
记者在规划图中看到,五路停车场车库的上部及周边均有开发的住宅,“设计中采取了减震措施,以减低地铁车辆对上部及周边建筑的振动及噪声影响,提高住宅品质。”他对记者介绍说。
■技术创新点2:
楔形站台首次应用大型换乘站
据介绍,宋家庄站为5号线、10号线、亦庄线三线换乘的枢纽站,“考虑到宋家庄站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设计提出加宽中间岛式站台的方案,”该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楔形站台北侧16.4米,南侧12.8米。
“这种方案具有抗风险能力高、增加与周边建筑接驳及降低运营风险等明显优点,可以很好地解决与交通枢纽接驳、换乘客流大、三线行车密度不匹配存在运营风险等问题。”负责人说,作为6号线、10号线换乘站的慈寿寺站也采用了这一思路。
■技术创新点3:
公主坟站兼具进出站及换乘功能
据介绍,公主坟站为方便客流换乘,以公主坟地铁站为中心、增加了地下人行通道系统、增加主交通设施与周边商业的接入、改造公交停靠系统等一揽子设想,对区域的交通做了统一规划整合,解决这一地区长久以来的交通难题。
地铁新线·对话
新技术将带来全新感受
采访对象: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韩志伟
问:今年通车的四条线路中,使用的新技术能为北京的地铁建设带来什么?为乘客带来什么?
答:主要在节能方面应用了一批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使用,有些是直接让乘客感受到,有些则是在大的环境方面有所改善。
问:年底,10号线二期与10号线一期构成北京地铁第二个环路,换乘站很多,怎样保证换乘调度的准确?
答:的确,除2号线外,10号线全程与现有路网各条线路都能实现换乘。为了统筹各条线路至小营指挥中心光缆需求,我们沿10号线全线组建第二光缆环网,各条线路的光缆在换乘站接入第二光缆环网,最终引至小营控制中心。
问:地铁站位于地下,还配套有很多的设备,如何保证地下车站的空气质量?
答:这次,在有条件的车站,装置了密闭污水系统,全线采用密闭式污水提升装置,升级污水提升系统。这种系统维护工作量小,无异味,改善了环境。
问:在节能方面有什么新的尝试?
答:10号线将利用列车制动产生的能量转换成10千伏能量,再回馈电网给其他设备送电,达到节约电能的效果。
地铁新线·规划
逐渐加密的京城地铁网络图
■2000年:北京地铁第一条南北干线——5号线以及随后开工的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线和4号线都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规划的。2006年12月,本市交通部门提出了2007年轨道交通建设“保四争六”的目标,除了上述四条线外,还有大兴线和亦庄线。
■2007年:2007年底,“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总长度561公里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图,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这张线路规划图共包含19条线路。随着市民出行的需要,规划也在不断调整。如昌平线从无到有,10号线从原来规划是一条“倒L”型,变为北京轨道交通的第二大环。本市2015版轨道交通规划网络达到584公里。
■2010年:2010年底,本市开始加密城区轨道交通建设的调研,向国家发改委申报。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这就是本市“调整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2012年:2012年6月14日,市政府专题会议上原则同意了关于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12号线和东部加密线建设前期规划的规划方案。这三条线,也是本市2020年规划中的线路。为缓解1号线拥堵,R1等快线也在调研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