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5 16: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的高校会不会搬离北京,雄安的定位讨论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陈澹然 【清】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一定不是: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不是平抑房价、雾霾、拥堵之类的表面问题。
雄安的定位只有一个:科技创新中心。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重要挑战才能提的。
中国之路,面前两大重要挑战。
外:修昔底德陷阱(避免跟美国开战,与雄安无关,这里就不讲了)
内:中等收入陷阱。
1、「一个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
过去靠卖体力,挣到了一些钱,但是不学习,不进步,到「老了」还只能靠卖体力挣钱,就进入到了中等收入陷阱了。
表现: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民众喜欢暴动……
典型:拉美国家,墨西哥、阿根廷…
东南亚国家:菲律宾、印尼…
所以第一步,猜想:
雄安,如果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一定是跳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一步大棋。
2、「前两个特区」
深圳、浦东是在中国生产力相对落后背景下做出的。说白了,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果,打包卖到海外的「码头」。
时代不同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转型,制造业2025,供给侧改革……
中国需要的不再只是价值交换的「码头」(滨海新区前景有点重叠。)
而是自身的造血功能,再放大到产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看美国就知道了,「掌握核心科技」——硅谷。
所以第二步,猜想:
雄安的任务只有一个,解决中国自身造血能力,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科技创新中心。
3、「四个中心」
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
四个中心,已经定了。
但,科技创新会从首都功能定位中剥离,放到雄安。
比喻成一个家庭,家里商量个事情、看个春晚、打个麻将、招待客人——都可以在客厅。
但读书、学习要在书房,不然就太拥挤了。
而北京是「客厅」,深圳、浦东是「码头」,雄安是「书房」。雄安,安静、环境还不错,像书房的样。
所以最终结论:
雄安的定位,「中关村的全国版」,
——未来全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印度已经有了自己的「硅谷」了,中国也得有,还得更大,而且不光是研究IT。
所以一梳理,迁出北京的依据,
不是横向的挑——央企、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学等等的迁出。
而是纵向的选——为打造「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机构。
例如:
教育、科研机构,犹如硅谷需要顶尖大学作为依托。
为了使得转化到生产力,央企与民企,将会进行市场调配作用,可能BAT研发中心也将在雄安。
好,就这意思,看看猜想是否应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