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巴山楚仁

[经济论道] 中国楼市最后暴涨的三大城市(有武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7 14: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头鸟321 于 2016-8-27 14:19 编辑

中国还有5-8年,进入诸侯时代,谁负谁胜出走走看不就知道了呗,一切皆可能。

谁都不知道结果,因为大家都在走钢丝,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如一列老旧的绿皮火车奔驰在高铁轨道上,北京是车头,后面不断的有城市脱轨,而最终结果如何,天知道。
湖北这几年逆势超车,成为中西部唯一一个人口输入输出持平的省份,一个城市的强大,没有周围纵深腹地,是走不远的。
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一切皆可能,祝福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4: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头鸟321 于 2016-8-27 15:58 编辑

名义增长数据以年为单位,两年落后实际数据,且名义增速落后两个点左右,则基本就掉队了:)
像佛山转型成功的案例实在太少了,这都是有着产业纵深的区域,内地产业布局目前根本没能力转型成功,不掉队就不错了。

武汉有科教优势,但产业布局还欠火候,以内需为主的时代,沿海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少,但他们之前就积累了产能转化优势。谁能把在现代制造和科技有效结合,谁就是希望之城。

另,WHXZer同学,成都是好地方,希望成都越来越好,我不是标准答案,你不必说服我,我也没兴趣说服你,说话最好经过大脑,因为说出来的话大家信,你才有忽悠的能力,还有围绕一个中心思想,不断的换马甲说,有脱了裤子放屁的嫌疑。和扒光了直接说效果差不多,因为这事取决于忽悠的能力,不会因为马甲的多寡产生高低差异,智商,有时候是蛮重要的东西,对于木有的人来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4: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e小零 于 2016-8-27 14:37 编辑
Fixer 发表于 2016-8-27 13:34
同意,现在没有世界排名前一百外国名校读研经历的根本没资格说自己名校出身。


前100的国外学校(除了美国那几个),其他学校的水硕(非phd)真的就是随便申请

大部分出国读研的,刨去那些出国读phd和藤校的真学霸,其他就是因为国内研究生考不上好的才出国。

你不知道如果在国内就业,陆本(大陆本科学校)是有圈子的么……

我接触到大城市的人也都看重985 211,出国留学除了少部分是真的精英学霸,其他大部分都是国内考不上好的211985所以才出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4: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头鸟321 发表于 2016-8-27 13:27
大点城市的人,能上985的基本都不是留本地,而是继续深造海外,985对凤凰男女跳龙门很重要,所以现在把985 ...


此段不敢苟同……感觉你没怎么接触过关于不同大学在国内就业的圈子。

美国和东亚文化根本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拿日本来说,大部分人读书也是以就业优先于兴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4: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头鸟321 于 2016-8-27 14:46 编辑
Moe小零 发表于 2016-8-27 14:40
此段不敢苟同……感觉你没怎么接触过关于不同大学在国内就业的圈子。

美国和东亚文化根本不一样,没 ...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大城市有点能力的人的孩子,就业不是大问题,即便不就业,靠房租过的也不错。
城市发展到最后就是如此,欧洲很多人爱好艺术,哲学人文,为什么?因为生存不是问题,比较苦的活都给新移民干了。
985和211对需要工作的人很重要,而大城市的孩子能上985和211的,基本985和211都不是终点,都会有一段海外求学经历,至于选择哪里工作生活,看后话。所以我说那份表格有点问题。这就是城镇化的过程,蛮残酷的。而真正的蜕变,是代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4: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e小零 于 2016-8-27 14:55 编辑
九头鸟321 发表于 2016-8-27 14:43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大城市有点能力的人的孩子,就业不是大问题,即便不就业,靠房租过的也不错。985和211 ...


我就是这个意思,东亚和美国不是一个文化圈。

家里条件好的父母会让自己小孩不就业?就只靠房租?哪个不是从小到大精英化教育……

为什么10年前没有学区房而现在学区房很贵,就是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有钱人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

所以条件好的家庭只会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儒家文化圈这种希望功成名就的文化。

条件好的家庭,谁的眼光只会仅仅盯着单纯的“就业”。

越是条件好,对工作的要求越高。

——————————————————
另外海外求学经历参考我楼上的回复,除了美国藤校或者好学校的phd那种,其他的水硕还不如国内好的985211硕士(起码入学难度不是一个级别)

很多条件好的也只是因为自己家小孩考不上国内好的985211,所以没办法才能送出国。如果自己能考上清北复交的本科,除了藤校我就没见过几个出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4: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头鸟321 于 2016-8-27 15:35 编辑
Moe小零 发表于 2016-8-27 14:49
我就是这个意思,东亚和美国不是一个文化圈。

家里条件好的父母会让自己小孩不就业?就只靠房租?哪 ...


没必要争论了,学区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小学基本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来自家庭而非学校:)留待事实检验吧。中心城区有点历史的学校差距不大。

条件好的家庭和条件差的家庭最大的差别不是不希望孩子好,而是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尝试,也就是试错的机会,或者说家长能兜底,知道最惨什么样。

如果成绩能考上北大清华,家庭条件不错的,会以读北大清华为终点的不多,直接剑桥牛津耶鲁了的很多,北京土著除外,基本都是国内加国外的经历者居多。选择欧洲名校和美国名校,在国内就业来说有差距,毕竟两个地方教育理念不同,国内强在基础教育,国外强在高等教育,在海外除了名校毕业,也很看重你的社会实践,才艺。出国留学的孩子基本两级分化现象很严重,能拿奖学金的,基本全世界混都问题不大,剩下的回国也很多海带。这世界相信的是实力,要不你自身努力竞争力强,要不你父母努力,钱多点,无非才财的平衡罢了。


你目前需要的是努力工作,好好奋斗,争取早日站稳城市的脚跟,其他的自然慢慢就会明白,多经历才会懂道理,祝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4: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e小零 于 2016-8-27 14:58 编辑
九头鸟321 发表于 2016-8-27 14:54
没必要争论了,学区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小学基本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来自家庭而非 ...


哦懒得回复了,最后一句话,收起你的那份优越感,谢谢。

原来别人买学区房的都是智障,有钱人白瞎那么多钱去买京沪的学区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5: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Moe小零 发表于 2016-8-27 14:57
哦懒得回复了,最后一句话,收起你的那份优越感,谢谢。

原来别人买学区房的都是智障,有钱人白瞎那 ...

不要轻易发脾气,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无知,因为这个世界不同情弱者,游戏规则使然:)
祝兄早日买上京沪的学区房,光宗耀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5: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e小零 于 2016-8-27 15:39 编辑
九头鸟321 发表于 2016-8-27 15:01
不要轻易发脾气,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无知,因为这个世界不同情弱者,游戏规则使然:)
祝兄早日买上京沪 ...


你是智障?自我意识多过剩。

我告诉你个事实,剑桥牛津本科学生的质量跟清北根本没法比……

校友圈子不是一个级别的。

我在沪某券商实习过一段时间,基本上公认清北本比英本好得多,我真不知道你哪来的自信说放弃清北读剑桥牛津?

————————————————————

之前和一群留学生早讨论过这个话题,本科出国除非读美国藤校,否则不如国内好的985211

单硕士的话,国内和国外区别不大(单硕士,国内难考一点,国外花钱多一点)

不过如果要读phd这种,要做学术的话必须美国,国内的学术的确很不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5: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Moe小零 发表于 2016-8-27 15:03
你是智障?自我意识多过剩。

我告诉你个事实,剑桥牛津本科学生的质量跟清北根本没法比……

那个纯粹是秀有优越感的,别的不说,武汉这边非211.985本科出国读研的回来后基本找不到想要的工作,除非家里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5: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说一句话,我不是生气。

我就是看着有人一副满满的优越感说着自己完全不懂的圈子,觉得可笑而已。

怀疑某些人接触过几个藤校或者清北的人,都不知道有没有跟他们聊过就在这大放厥词。

真的是懒得回复了……不知道哪来的优越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5: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巴山楚仁 于 2016-8-27 16:03 编辑
九头鸟321 发表于 2016-8-27 14:43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大城市有点能力的人的孩子,就业不是大问题,即便不就业,靠房租过的也不错。
城市 ...


你说的就是中国的现实。

作为草民,为生存和生活而奔忙,但的确极少数阶层是从来不为这些担忧的,甚至他们的后代还厌恶金钱。刚看见一篇文章,加深了这种感觉。




折叠的北京,撕裂的社会,一点都不科幻


(一)
警钟长鸣!
显然,放眼世界,人民需要时不常地品味一下类似《北京折叠》这样反乌托邦式的小说,以抱团提醒、相互刺痛、各自沉思:
人类这个两脚兽所统治的这个操蛋世界,是不是越来越糟了?
几个月前,我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在豆瓣上读完郝景芳的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那时,这部早已传遍中国科幻界的小说刚刚成功入围世界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项:雨果奖(Hugo Award),这个奖项是由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简称WSFS)为纪念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设立的科幻小说奖项,该奖分量之重,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
两天前,这部小说获得了今年的雨果奖。这是雨果奖设立以来,亚洲人第二次获奖,众所周知,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是写出《三体》的刘慈欣。
我承认《北京折叠》是一部好小说,但的确没想到它能最终荣膺雨果奖。毕竟,和刘慈欣典型的“硬科幻”不同,在清华物理系毕业的郝景芳笔下,《北京折叠》写的并不科幻,更确切地说,这部小说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纯粹的“反乌托邦式”小说。
大刘写的《三体》已经拍成电影,有不少人在微博上呼吁《北京折叠》也拍成电影。但我觉得,《北京折叠》是一部注定不可能拍成电影的“世界级”科幻小说,因为这部小说中含有太多的隐喻,或者,已经不能算是隐喻,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北京折叠》中北京,处于含混不清的未来时间线上,在小说中,中国的首都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
这种差异性很明显地体现在小说中人物设定工作上,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与5000万人挤在一起,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工,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第二空间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金领精英,一共2500万人生活在秩序井然的高节奏工作中;拥有同样面积的第一空间人口最少,这里生活着北京的权贵和富豪阶层,他们制定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人口只有500万人,仅仅是第三空间的十分之一。
《北京折叠》的讽刺还在于小说中的空间翻转时间设定,三个空间每48小时轮换一次:第一空间的统治者能够享受一整个24小时,然后睡去,第二空间的白领苏醒,他们能够享受白天的12小时;第三空间的劳工只能享受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太阳,高悬头顶上的阳光,只是第一空间的统治阶层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假象。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而是我奋斗了18年,却依然舍不得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就是《北京折叠》这部小说在现实社会中赤裸裸的投影。
就像小说中老刀为了女儿糖糖上幼儿园的学费,甘愿冒着被捕的危险来到第一空间送密信,而第一空间那个阔太太给老刀的封口费一出手就是10万元,面对10张1万元面额的纸币,老刀显得非常窘迫,他这辈子甚至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万元面额的纸币,而10万元只是那个女人一周的薪水,她还仅仅上半天班,拿的是半薪,工作只是为了不想呆在家里,“老公挣的钱足够多”。
这个投影是如此清晰,以至于大多数人读完《北京折叠》之后,可能都会默默对标一下,现实中的自己处于“这个世界”的第几空间?
(二)
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刚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
这就是比赛最残酷的地方,还未起跑,胜负已分。社会正在撕裂,阶层正在固化,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描述的那样:城市阶层正在以物质力和行政资源调动力进行区分,分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将来虽然身处同一个城市,却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

《北京折叠》中所描写的场景正在当下的北京真实地上演,唯一不那么冷酷的是:三个空间的不同阶层,至少在时间面前还处于平等,大家都平等地享受或浪费一天24小时的轮回。
小说中,所有矛盾的起点都在于老刀希望自己的女儿糖糖能够上一所第三空间中比较好的幼儿园,每个月学费要15000元,这部科幻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几乎完全源于当下的北京:“稍微好一点的幼儿园招生前两天,就有家长带着铺盖卷在幼儿园门口排队,两个家长轮着,一个吃喝拉撒,另一个坐在幼儿园门口等。就这么等上四十多个小时,还不一定能排进去。前面的名额早用钱买断了。”
老刀希望让女儿通过良好的教育,鲤鱼跳龙门,能够有朝一日从第三空间冲到第二空间——这简直就是最朴素的天下父母心了吧。
贫穷,是穷人的原罪。贫穷养育贫穷,因为贫穷治下的环境、教育、见识乃至你能想到的所有资源,都因为贫穷而被限制,被固化,因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马太效应差不多就是这世间最冰冷的规则了。
就像我在很早之前一篇文章中讲的那样:顶级阶层的人生,或者说精英阶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了一个下限,差不到哪里去,他们最糟糕的时候,人生最低点的时候,也就是在山顶上摔个跟头,但也不会滚落到山脚下。这道理残酷而森严:即使山顶上的草,也比平地里白杨站的高,因为它生下来就站在山顶了呀!你充其量对着它吼一句:草!这他妈的不公平!
几年前,我经常去北京一些国际学校做校园活动,屌丝如我,着实被这些国际学校动辄每年25万元人民币的学费惊呆了,这还是小学部,这还算便宜的,这还不包括校车费用和同样高昂的餐费。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北京或上海国际学校的学费,大部分学校的收费都能在互联网上查到。这些学校的招生简章大都明文规定:本校不招收中国国籍的学生。当然,这并不妨碍校内的孩子多半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
在这种学校,节假日放学时,你要是开个C或者3系,真的都不好意思往停车场里停。放学的时候,各种S和B打头的豪车陆续驶来,GMC或劳斯莱斯是最常见的“接孩子的车”,大部分是专职司机过来接,还有一小部分80后或90后的全职辣妈,开着红色或白色的Porsche,娉婷而夸张地用英语和孩子打着招呼。
这些国际学校有许多北京一流公立学校都闻所未闻的课外课(而对很多北京父母而言,能进入一所公立学校已经很艰难了)。学校中的教育方式,与大洋彼岸的美国或欧洲没什么不同,学校里全英文的交流环境,连保安也一口纽约腔儿。
这里的教师不用考虑孩子的升学率问题,因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心里都清楚:在这里念书的所有孩子,他们的人生道路与99%的中国孩子都不一样,他们大部分都会在初中就选择出国读书,最晚高中也会去美国或欧洲读书了,然后顺理成章地念一所常春藤大学,毕业后在大摩(MorganStanley)或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找一份50万起薪(美金)的工作。

坦白说,去世界顶级公司找工作还是这个阶层孩子中混的差的,更多的是选择进入家族企业历练准备接盘或再创业,还有一少部分孩子早已对金钱产生麻木且厌恶的感觉,他们的选择是在国外成立一个NGO或公益组织,每天穿梭于慈善酒会、艺术品拍卖会和基金会筹款晚宴中,挽救这操蛋的社会于水火之中。
当一个阶层的父母狼狈地通宵蹲在幼儿园门口的马扎上痛苦而忐忑地排队时,等待另一些孩子的是清洁的空气、高质量的纯外语教学、绿色有机的食物、非富即贵的同班同学,这是另一种人生起点。这一丁点儿都不科幻。
就不说所谓的教学质量和思维理念了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北京冬天雾霾是常态,当你的孩子在冬日北京令人难以忍受的雾霾下做广播体操的时候;另一个阶层的孩子或许在操场上也做同样的动作,但不同的是,这些孩子是在昂贵的防霾设备的保护下,校方一狠心将整个学校的操场的上方都建起了防霾帐篷,孩子们享受着顶级空气过滤设备滤清后的干净空气。



当年,就是这样一则新闻让国际学校进入普通人的视野
这一点都不科幻,北京上海任何一所国际学校中,院墙隔绝的,就是两个阶层的巨大鸿沟,这深不见底的沟壑中,倒映着的是另一个中国。
柴静制作的抗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空气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对不起,这句话,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6: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头鸟321 于 2016-8-27 16:57 编辑

全世界的游戏规则是尊重强者,要不有才,要不有财,才财缺一不可。

普通人进化到中产,中产进化到资产,都是代计的过程,中国已经过了大开大合的过程,那种靠读书或者大胆使得命运巨变的年代一去不返了,但是读书、创业仍旧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不过竞争更加激烈了,因为阶级慢慢固化是事实。在金字塔尖之间都存在强烈竞争你死我活的时候,金字塔底除了一步一步朝上爬到塔顶别无他法。你只有处在塔尖才谈得上竞争力,塔底除了跟随没有别的出路,城市和人一样。现在不过是国际局势,国内塔尖城市增加,开放竞争意味着竞争更激烈,真正能逆势超车,一定要有真本事罢了。这个本事的备书,即知识和财富的叠加效应。有机会,但胜率天知道。

每个崛起的城市发展路径大抵相同,都有一个人才快速聚集的阶段,每个成熟的城市也大抵相同,世界的历史不过是先后发达的过程,中国农耕文明时代领先世界几千年,滋养的自大情绪被近代屈辱的历史打的落花流水,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文明的时代,到互联网再到物联时代,每一次技术的革命崛起一代世界之城,这基本是常识,不需要太多知识就能知道的朴素真理。在全球放水,谁比谁更烂的时代变局中,你有份吗?你的城市有份吗?每一次震荡,都是机会也是考验,眼光决定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6: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6-8-27 15:57
你说的就是中国的现实。

作为草民,为生存和生活而奔忙,但的确极少数阶层是从来不为这些担忧的,甚 ...

前段时间热播的欢乐颂其实也反应了这个问题
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
就像有的人嫌武汉房价太高涨的太快
有的人却觉得这个价格太低上升空间巨大从而大举买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7 13:10 , Processed in 0.04564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