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10 12: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创业,前海已发生了一些实质变化。在金融市场上,跨境人民币贷款通道正式打通、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开始试点、港资金融机构陆续入驻、新型要素交易平台汇聚,包括银行、券商、基金、保险(放心保)、融资租赁等金融企业数量不断刷新。在机构设置上,法定机构在境内诞生、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生成、国际仲裁院正式运作、深港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港资港人元素日渐增多。在前海,区域功能规划正式形成,填海造地工程接近尾声,道路修建、出让土地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前海企业公馆启动,从规划到开发,前海向前迈进的过程有目共睹。我们能从中看到强大的创新动能正在累积。
不可回避的是,承载过多期待的前海也有些难尽人意的地方。在对港合作方面,前海营商氛围、制度软环境尚未真正形成,港资企业隔岸观望者仍很多,前海概念虚空疑虑未消。在模式借鉴上,深港两种文化磨合时间较短,制度和政策突破难度过大,多项制度创新设计仍悬于高阁。在政策进度上,部分优惠细则尚未落地,金融创新政策窗口期在逐渐收窄,在各地综合改革试验区风起云涌之下,前海吸引力降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提出差异化土地供应模式的前海,两批土地出让却不断刷新溢价纪录,外围舆论将前海置于房地产概念炒作之中,这些争议给前海的前景掩上层层迷雾。
当然,摆在前海面前的挑战其实正是如今各地改革试验所经历的相似命题,就是如何寻找市场活跃因子,形成可持续增长驱动机制,实现地方经济和制度转型,做到权衡利益格局而不被政绩所累。今天我们讨论的不仅是市场化改革的技术细节,更多的是发现培育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的思维和制度创新要素,当然中国改革开放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统筹协调。前海,或者改革开放其它任何一块试验田,它的成效都难以用简单量化标准去评判,尤其是在较短的时间维度下。从改革者的决心与作为看,我们依然可以对未来满怀憧憬,前海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