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5-13 09: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如何激活百万人创新源流
2015-05-13 07:57:00解放日报 徐瑞哲 分享 参与
原标题: 江汉岸边,东湖之畔,分布着武汉大学、华中科大等88所高校 武汉如何激活百万人创新源流
最近,世界五大咨询机构之一仲量联行发布“全球城市发展动力指数榜单”,中国5座城市跻身十强,其中武汉位列第八,重庆列在第十。按照标准,武汉领跑9座“1.5线”城市,如此活力就像这座城里最常见的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
在科技创新层面,江城的活力从何而来?江汉岸边,东湖之畔,分布着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首的88所高等院校,数量比上海多25%。全城120多万在校师生,成就了国内城市最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形成了数百平方公里的智力密集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并称的武汉东湖,是如何将这股创新源流溢出,环绕东湖并辐射整座创新型城市的?
“黄金十条”刺激成果转化
与高校院所云集的上海一样,武汉也有“转化”的烦恼。当地一所“985”重点大学,每年授权发明专利就达六七百项,可转化率不到一半。在武汉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处处长彭华魁看来,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天然优势和强大动力,就是以7所“985”“211”大学为代表的众多高校,以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内领先科研院所。“然而,这些专利技术若沉睡于纸堆,才是武汉的大损失。”
坐拥科教之城的丰厚资源,武汉要激活它。2012年8月,借鉴美国硅谷和我国台湾地区经验,《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 出台。“黄金十条”,成为武汉促进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代名词。
记者探访中,从武汉不同政府部门,到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人们往往将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教授团队的千万元转化,作为“黄金十条”开出的先例。他们的专利“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历时8年研发,终以1000万元价格挂牌成功转让,产业化后每台售价可达数百万元。这1000万元收益,七成归研发团队所有,标的金额与个人分配比例创下全国之最。不仅武汉,湖北省均按照“实惠归个人、荣誉归单位、利益归社会”的原则,规定研发团队所得转化收益,不得低于70%、最高可达99%。若为作价入股形成的股权,高校院所仅以荣誉权参股5%,其余95%归研发团队。研发团队内部的收益分配方案,则完全由团队负责人与成员商定。
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14年间,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新政实施之前,各高校院所历年累计创办企业仅429家,而去年一年就新创办企业243家,转化科研成果853项。
“青桐计划”留住学子创业
大武汉还有一个不小的烦恼,那就是:百万人规模的在汉大学生,毕业之后如何留住他们,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在武汉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吴远明眼中,如今正红的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就是一个武大毕业而没能留在武汉创业的典型人物。
为了留住“雷军”们,武汉在“黄金十条”之后,又以主产树种梧桐为名,推出“青桐计划”,大力孵化大学生创业。武汉不仅有“青桐办”,还有“青桐汇”。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局长助理李春龙的新名片上,就有“青桐汇”微信号。他告诉记者,环东湖区域拥有全城半数高校,还有50多家科研院所,接受高等教育者达80万人,为此东湖根据“青桐计划”打造“青桐汇”品牌,形成一个学生创业族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见面的公共服务平台。
通常,每月第四周的周六,在3000人容量的光谷体育场,“青桐汇”擂台赛开打,由大学生团队1分钟路演,由各路投资者凭意向举牌。不但如此,从华中科大来沪创业的聚力传媒PPLIVE创始人姚欣等,也回到母校,启发学弟学妹。令“同学们”倍加起劲的是,同样从华中科大毕业不久的本科生黄承松,在光谷软件园创办“卷皮网”,主打“9.9元包邮”折扣特卖。去年12月,借助“青桐”平台,他的团队获得软银赛富3500万美元融资。上个月,《福布斯》中文版推出“2015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黄承松首次上榜。目前,平均每年有近60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东湖园区。
“中国光谷”合流科教之水
午间,东湖高新区光谷广场,屠启宇教授观察着天桥上人来人往。作为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年轻化结构令他颇感惊讶。“10分钟内,往来天桥之上,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群。”东湖高新区与环东湖大校大所的创新人士合流,与此“年轻态”不无关系。
“在东湖高新区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就很看好本地化创新。”途经此地的“邮科院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沈应龙博士就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说起。最初,烽火科技集团正是从“武邮”发展起来,并始终受到当地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从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光纤开始,现已成为光通信领域的世界知名企业。正因此,东湖高新区也享有了中国光谷之誉。
创新源流并举,营造你中有我、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在东湖水域范围内,“院校学区”、“科技园区”甚至“居民社区”之间都存在这种互动共生的天然关系。
以东湖旁的洪山区为例,这里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源地。或许并非巧合,全区高校师生、教职工多达50万人,占常住人口一半;现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基地25个,累计孵化科技企业突破1700家,科企数量、规模、规格在各区名列第一。
通过对上海杨浦区、深圳南山区的考察,区长陈新垓将传统的“三区联动”放大到“五区联动”,即大学校区、特色街区、创新园区、创业专区和居民社区一起动。与此同时,东湖高新一区八园在东扩中不忘新建院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武汉光电工研院、国家(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等8家新兴工业技术研究院,扮演创新特区里产学研中试枢纽的角色。
东湖就像溶化科教城各种创新要素的大池,让高新区成果转化和创业热度加速释放。据统计,整个园区去年一年新登记科创型企业4293户,每个工作日新增的科企数量已从2012年9家增至2014年22家,专利申请量也达1.4万件,占武汉全市半壁江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