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逸雪霁蓝

2024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杭州经济城建发展综合(禁止政治人事讨论)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2: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招商中心揭牌 两大经济强区强强联合

       11月27日,一年一度的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联席会议召开。这场会议上,杭州市委常 委、萧山区委书 记孙旭东,及杭州高新区(滨江)党 委书 记章登峰,共同为“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招商中心揭牌。杭州起势方两年的“中国视谷”,以萧山、滨江为双核,将成为代表国 家产业形象的集群品牌,推动“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升,剑指万亿级数字产业新集群、国 家级城市产业新名片、全球视觉智能产业新地标。

        这是萧山滨江两区合作的又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两大经济强区将联合招商,通过强强联合,共享资源和优势,用好政策优势、窗口优势、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国企、园区、基金等多元化招商路径,提升整体竞争力,共同谋划新项目、招引大项目、兜住好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新的招商引资机制,将最大程度放大各自优势,集中双方优势资源,提高重大项目落地的成功率,确保好项目被有效“兜住”,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避免优质项目流失。期待两大经济强区在联合招商上走出一条新路径,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可见,进一步加强两大经济强区的共建共享,是“招商中心”最大的“中心思想”。
   
       当然,“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招商中心”的揭牌,更寓意着两大经济强区将进一步强化地区合作,包括科创平台、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无限空间无限发展”的创新生态圈。

       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各地正从比拼优惠政策,转向比拼营商环境和改革。接下来,萧山滨江两区将通过联合招商、市区联动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为大平台共建、大项目推进奠定基础,共同开拓大市场,共享大成果,共同把“中国视谷”打造成为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的标志性引领工程,持续打造区域协作发展的实践范式,为全市发展大局探路先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2: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利集团:“上天入地”一体化发展,为未来出行布局

       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于11月28日召开,其宗旨是“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旨在引领广大浙商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大会前夕,潮新闻记者走进吉利控股集团,参观了位于吉利总部的品牌体验中心,深入了解其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科技生态。吉利正加速构建天地一体化立体出行解决方案,打造“地面+低空+低轨”的无缝衔接,为未来出行赋能。

       现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吉利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这个核心,在汽车安全、绿色发展、人机交互、智能驾驶、车载芯片、低轨卫星等前沿领域创新变革,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1-10月,吉利控股累计销量超265万辆,同比增长21.1%,其中新能源销量超114万辆,同比增长50.7%,前十个月新能源渗透率43.1%,在全球汽车集团中处于领先地位。

       吉利控股集团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坚持纯电、混动、甲醇等多元技术路径布局,实现了全栈三电自研自造。在汽车智能化变革中,吉利是中国投身智能网联研发的先行者,基于智能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打造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位于湖州长兴的吉利星睿智算中心已经正式启用,是国内车企中自建设备规模最大、综合算力领先、业务覆盖领域最全面、智能化支撑能力最强、高安全级别的智算中心。其计算能力达到了102亿亿次/秒,未来可满足350万在线车辆的并发计算需求,计算能力覆盖包括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安全、试制实验等业务领域,能提升吉利整体研发效率20%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2023年底,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吉利是中国首家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企业,其布局低轨卫星领域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被称为“中国民营星链”,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是吉利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的核心,也是未来天地互联的必要基础。

       位于台州的时空道宇卫星超级工厂,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及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拥有国内首个商业化卫星AIT(集成总装测试)中心,可实现日产1-2颗卫星,年产卫星500颗,为全球星座快速组网建设助力。在全球范围内,有能力自主建设并运营大型卫星星座的企业,不超过10家,吉利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吉利控股旗下时空道宇是国内首家实现星座卫星轨道级部署的企业,先后于2022年6月和2024年2月成功发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与二轨十一星。2024年9月6日又以一箭十星方式成功发射入轨,在轨卫星达到30颗,完成3个轨道面部署,可实现24小时全球90%区域覆盖,将正式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低轨卫星通信服务。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构建将为未来出行提供立体保障,全面提升吉利控股旗下各车型产品的智能出行体验。

       吉利旗下另一企业——沃飞长空,则以低空出行为核心,聚焦垂直起降、新能源动力与智能集群,长空围绕eVTOL(电动载人飞行器)不断创新。旗下AE200和VoloCity低空载人飞行器的工程研发与商业应用正加速进行中,致力于让低空出行惠及每一个人。

       2024年6月,沃飞长空全自研eVTOL产品AE200验证机顺利完成全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转过渡等系列飞行试验所有科目,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企业。2024年11月,沃飞长空发布了旗下AE200批产构型及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全面加速商业落地进程。这不仅是沃飞长空AE200从科研走向量产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这一全球领先的eVTOL产品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将全面进入适航取证与量产的冲刺阶段

       这些年,吉利在汽车行业稳扎稳打,其“天地一体化”布局,如同给用户织就了一张从地面到天空的安全保障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为车主提供精准的定位和通信支持。未来已来,看来,以往科幻片中的出行黑科技很快就能实现了。



沃飞长空全球总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里云宣布加大香港市场投入 推出“香港科技创未来”计划

       11月27日,阿里云宣布推出“香港科技创未来”计划,将进一步加大香港市场的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增强对本地企业和生态伙伴的AI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育。Gartner数据显示,2023年阿里云是香港排名第一的云计算IaaS服务提供商。据透露,阿里云在香港持续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长,有消费客户数增长超60%。

       阿里云智能国际总裁袁千表示:“十年前,阿里云在香港设立首个数据中心,开启了云计算出海的征程。十年后,阿里云不仅成为香港最大的云服务商,自身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全球运营28个公共云地域与85个可用区,覆盖200多个国 家和地区,服务各国客户多样化的业务和场景需求。未来,阿里云将通过‘香港科技创未来’计划加强对香港企业的AI支持,继续投入在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阿里云“香港科技创未来”计划将进一步加强阿里云在香港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云和AI需求。同时,阿里云将为香港学校提供AI课程,加速本地AI人才培养。对香港初创企业,阿里云将提供免费额度和在线学习资源,降低创业门槛

       Gartner报告显示,2023年,阿里云在香港IaaS市场份额营收排名第一。深耕香港十年,阿里云于2015年正式开放香港数据中心,成为第一家提供全球云计算服务的中国科技公司。目前,阿里云服务香港金融服务、零售、运输、旅游和互联网等多个行业,包括周大福、港铁公司、中信银行(国际)、众安国际、太古地产、莎莎、TVB和星岛新闻集团等。

       最新一批合作中,阿里云宣布与香港多个行业的知名企业合作,其中包括香港电讯、罗氏集团。香港电讯采用阿里云优化支付平台,更好地管理云上的各种操作,高效处理大量交易。通过优化迁移过程和资源配置,香港电讯不仅提高了IT基础设施的可扩展性和效率,同时为未来业务快速扩张做好准备。

       香港电讯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香港电讯,我们努力采用最先进的云技术来提高运营效率并加强管理。我们很高兴能与阿里云合作,采用其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在创新前沿保持领先地位,并促进我们在大湾区的业务发展。”

       罗氏集团创立于1975年,是全球知名的成衣生产商。为了确保运营稳定性和提高效率,罗氏集团将核心业务搬到了阿里云上,同时采用阿里云的云网络解决方案建立了高速低延迟的全球网络,增强了全球不同市场之间基础设施的连接性。罗氏集团数字转型总监刘则辉表示:“一直以来,罗氏集团不断投资最先进的技术和IT基础设施,服务全球业务。与阿里云的合作,帮助罗氏集团成功建立起分布式的全球网络,并加强各个区域IT基础设施的连接。未来,罗氏集团将继续采用阿里云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助力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现场表示:“AI技术已彻底改变各行各业的日常流程和商业经营方式。云计算为AI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可扩展性和数据安全保障,使企业无需对硬件和软件进行大量投资,即可充分利用AI技术。多年来,阿里云从云计算的先锋发展成为全球科技**者,其对创新和卓越的不懈追求,不仅重新设定了行业标准,也为全球数字化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3: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产飞秒激光器制造商奥创光子获数亿元C轮融资 飞秒激光器量产提速

       飞秒激光加工技术正以迅猛之势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精细的飞秒眼科手术到精密复合材料加工的精准切割,无一不彰显其超高的精确性与效率。在全球经济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高端制造设备的成本正逐步降低,为飞秒激光技术的国产化进程铺设了坚实的道路,其替代进口的势头愈发强劲,势不可挡。

       近日,国内领先的飞秒激光制造商,杭州奥创光子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舜宇产业基金、鼎晖百孚、华夏恒天、浚泉信等一众一线市场化专业投资机构携手完成。这也是奥创光子在一年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标志着本年度飞秒激光行业内最大规模的股权投资盛事圆满落幕。

       奥创光子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级飞秒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研发、生产与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 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早在西安光机所创始团队的基础上,奥创光子再次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工程化团队,比如来自加拿大的器件专家、来自立陶宛的高级光学工程师等。依靠这些人才,通过核心器件先行的战略布局,将核心技术下沉到核心器件内,真正实现“核心”自主可控。

       接下来奥创光子将从更深层次去探索光学器件材料层面及制造工艺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国内外,通过投资兼并的方式,做产业链上下游的战略布局,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与高效,助力未来两年内年产量达10000台飞秒激光器的产能目标的实现。

       目前奥创光子已完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半自动化光学模块的生产机器人工程样机开发工作,预计在2025年底可以投入飞秒激光器大规模量产工作中,这将是对整个行业,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的一次革新,不仅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也是真正意义上实现飞秒激光器工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对内,奥创光子将每年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专注未来3~5年的产业布局和技术研发,这些投入不仅涵盖飞秒激光器性能的持续优化,涉及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与应用。还致力于开拓100W-3000W全功率段、257nm-2.8um全波段、1mJ-20mJ全能量段飞秒激光器产品矩阵,为各领域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选择。

       随着产能提升、产品线增多,对外,市场也将由国内扩张延伸到海外。奥创光子将加快全球化市场进程,推行飞秒激光器“出海计划”,加速渠道布局,实现飞秒激光器在北美、欧洲、日韩等全球关键市场的全面覆盖

      奥创光子虽然一直深耕工业及科研领域,却从未放弃探索属于飞秒激光的规模化、千亿量级应用赛道,期望通过飞秒技术的一次次革新,重构产品成本结构。随着飞秒激光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应用愈发广阔,奥创光子内部对该赛道非常看好,并计划未来将对泌尿科、牙科、皮肤科、眼科、外科等相关医疗设备企业进行战略投资,进一步拓展飞秒激光技术的应用边界,让更多人感受到飞秒技术带来的便利。

      接下来奥创光子还将不断引进全球著名行业专家,邀请他们一起成为国产飞秒激光产业高速发展的“领航员”,积极营造良性的行业生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全球竞争力,努力打破产业发展痛点,推动中国飞秒激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奥创光子杭州总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9: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4-11-29 14:22 编辑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联盟协调办公室设立

       11月28日,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成立十周年大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举行。大会主题为“空间教育成就梦想·国际合作点亮未来”。会议确定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联盟协调办公室设在杭州,并联合发布了《区域教育中心联盟:共塑空间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杭州倡议)》。

       中国区域中心是联合国外空司设立的全球第六个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涵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科学与环境、航天项目管理、空间法律与政策等多个专业。

       联合国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是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的国际性组织,专门致力于国际空间科技教育事业,致力于空间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工作。1995年至2014年间,联合国外空司先后成立了六个区域中心。区域中心始终秉承“开放、创新、包容”的发展理念,在中国政 府、联合国外空司以及各成员国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独特的“UGII”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大学(University)、政 府(Government)提供政策支持、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密切协同相关企业(Industry)广泛参与,积极推动空间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

       截至2024年9月,中心已为33个国家培养了395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累计举办了30余期短期培训班,培训了来自70余个国家的学员两千余人,涵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科学与环境、航天项目管理、空间法律与政策等多个专业方向。

       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联合国外空司副司长德里斯·埃尔·哈达尼(Driss El Hadani),杭州市 委常 委、副市 长方毅,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摩洛哥区域中心主任阿纳斯·埃姆朗(Anas Emran),尼日利亚区域中心主任塞伊·费斯图斯·奥拉托因博(Seyi Festus Olatoyinbo)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兼中国区域中心主任赵巍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李国平指出,中国区域中心始终以“推动空间技术和平利用,造福人类”为使命,以整合世界优秀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坚持开放、创新和包容性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空间科技教育机构。希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中心依托单位,继续加强队伍和制度建设、提升教育与培训工作质量、完善中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扩大中心影响力和知名度;期望各单位继续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国家航天局愿与各方继续密切合作,共同支持中心开创“下一个十年”新篇章;期待联合国外空委更多成员国加入中心,分享空间科技教育成果,推动全球空间科技教育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9: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4-11-29 14:23 编辑

       德里斯·埃尔·哈达尼表示,自2014年成立以来,中国区域中心在卫星通信、遥感、空间项目管理以及空间法和政策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和培训,中国区域中心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全球发展中国家范围内,已成为空间科学教育和能力建设的灯塔,感谢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作出的杰出贡献。展望未来,坚信中国区域中心将在推动空间教育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外空司将持续支持中国区域中心完成其使命,促进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区域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2024年1月,中国区域中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设立了杭州平台,目前已有60余名留学生常驻。

       杭州市 委常 委、副市 长方毅表示,杭州市具有较为成熟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在空间技术应用的国际化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杭州市历来重视发展教育,重视空间合作,联合国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作为空间科技和教育的集大成者,为推动空间技术发展和国际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杭州市将抢抓全面、深度参与国际空间科技合作的难得机会,为区域中心持续发展做好支持保障工作。

       “中国区域中心有两个校园,分别在北京和杭州。杭州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合作伙伴来赋能中国区域中心学生的培养。”北航国际合作部部长、区域中心(中国)执行主任翁敬农介绍到,月球科研计划国际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也将由杭州平台完成

       泽鑫(Odai Redhwan Othman)是一名中国区域中心杭州平台2024级学生,主攻空间技术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我们国家我所学的专业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助力国家这一方面的发展。”同时,泽鑫也表示,作为一名国际留学生,在杭州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历。这里有很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还有不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外籍校友受邀参会,有巴西校友毕业后,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巴西在中国的首家科技公司。谈及未来,他们表达了无限憧憬:“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联盟协调办公室落址杭州后,我相信杭州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希望能把公司业务从北京拓展到杭州来。

       会议同期召开了国际空间技术应用和月球科研站国际教育合作专题论坛,举办了以开放合作的国际月球科研站为代表的中国航天技术主题展览。

       来自联合国外空司、墨西哥、摩洛哥、尼日利亚、约旦等区域中心,巴西、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玻利维亚等成员国的代表,以及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家航天局、深空探测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区域中心合作伙伴及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4: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4: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云谷”又添科创地标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科创中心开工

       “中国云谷”又添科创地标。11月28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科创中心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业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作为中国云谷的核心承载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将协同打造智算云产业发展引领区,带动杭州市全域发展。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科创中心项目是大走廊自主管理建设的首个项目,在“中国云谷”先导区紫金港科技城内,范围北至灯彩街,南至久曜实业地块,东至北航数字航空航天地块和大湾区实业地块,西至荆大路,地块总用地面积为46.545亩,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77470.41平方米,地下室约42268.82平方米,建筑高度79.95米。

       科创中心园区由六幢单体建筑及裙房、连廊系统组成,整体布局东高西低,建筑单体错落布置,营造出有机融合又相对独立的产业园区。沿西侧荆大路布置沿街多层生活配套用房,形成良好的城市活力景观面,成为辐射周边园区的活力载体。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坐拥4个国家实验室(基地)、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科创中心将以廊内高校院所、高能级科创平台为依托,构建科研、创投、产业高效协同创新的实体化转化基地,承载企业研发、孵化和生产需求,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大走廊“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产业基金+园区基地”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4: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里云通义开源推理大模型QwQ,推理水平比肩OpenAI o1

       11月28日,阿里云通义团队发布全新AI推理模型QwQ-32B-Preview,并同步开源。评测显示,预览版本的QwQ(Qwen with Questions)在科学推理能力上展现出研究生水平,尤其在数学和编程领域表现卓越,其整体推理能力可与OpenAI的o1相媲美

       QwQ(Qwen with Questions)是通义千问Qwen大模型最新推出的实验性研究模型,也是阿里云首个开源的AI推理模型。阿里云通义千问团队研究发现,当模型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质疑和反思时,其对数学和编程的理解就会深化。基于此,QwQ取得了解决复杂问题的突破性进展。

       在考察科学问题解决能力的GPQA评测集上,QwQ获得65.2%的准确率,具备研究生水平的科学推理能力;在涵盖综合数学主题的AIME评测中,QwQ以50%的胜率证明其拥有解决数学问题的丰富技能;在全面考察数学解题能力的MATH-500评测中,QwQ斩获90.6%的高分,一举超越o1-preview和o1-mini;在评估高难度代码生成的LiveCodeBench评测中,QwQ答对一半的题,在编程竞赛题场景中也有出色表现。

       面对复杂问题,QwQ展现了深度自省的能力,会质疑自身假设,进行深思熟虑的自我对话,并仔细审视其推理过程的每一步。比如,在经典智力题“猜牌问题”中,QwQ通过梳理各方对话并推演现实情况,像个擅长思考的人一样,揣摩“这句话有点tricky”,反思“等一下,也许我需要更仔细地思考”,最终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让人惊艳。

       目前,QwQ-32B-Preview已在魔搭社区和HuggingFace等平台上开源。发布短短几小时,引起全球开发者热情体验。有开发者认为该模型“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疯狂的跃进”、“今年开源领域最重大的突破”、“让中国在开源大模型和AI推理上占据先机”。通义团队透露,尽管QwQ展现了强大的分析能力,但该模型仍是个供研究的实验型模型,存在不同语言的混合使用、偶有不恰当偏见、对专业领域问题不了解等局限,未来随着研究深入模型迭代,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29 16: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4-11-28 11:27
全国首家“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竣工在良渚落成

       11月26日上午,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 ...

有点遗憾,这个楼建得普通像个厂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7: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4-11-29 19:48 编辑

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之江实验室射电领域模型助力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总结了中国天眼FAST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等领域取得的多项重要原创性成果。截至2024年11月,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它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其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0月至今,之江实验室与国家天文台持续开展深入合作,天文计算研究中心团队和清华大学/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团队共同开展FAST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ommensal Radio Astronomy FAST Survey,CRAFTS)数据处理工作。截至2024年11月,成功处理近8PB CRAFTS脉冲星数据以及FAST球状星团巡天公开数据,发现了49颗新脉冲星(其中包括29颗长周期脉冲星)和2例快速射电暴,并确认了110颗已知脉冲星

       之江实验室天文计算研究中心构建了多条FAST CRAFTS巡天数据处理流水线,大大提高了脉冲星搜寻的效率。研究团队构建源自中国天眼FAST观测数据的大规模数据集FAST-FREX,并在此基础上训练DRAFTS和RaSPDAM模型,提高了对射电脉冲信号特别是极端暗弱信号的识别效率,并将人工验证需求降至最低,检测准确率超过99%。此外,天文计算研究中心应用最新异构计算技术,在脉冲星搜寻软件Presto基础上开发了PrestoZL,将脉冲星搜寻性能提升超过30倍

       研究人员采用PrestoZL+FFA对球状星团M15的FAST观测数据进行脉冲星搜寻,发现了29颗长周期脉冲星,其中两颗特别引人注目:M15K(周期约1.9秒)和M15L(周期约3.9秒)。M15L也是目前发现的球状星团中自转周期最长的脉冲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7: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助力天文观测智能化 具身智能望远镜正式发布

       随着各类天文观测设备的加速建设,日益增长的设备管理和数据处理需求成为一大挑战,提升观测设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变得至关重要。

       11月27日,由之江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同打造的具身智能望远镜在天文信息学与虚拟天文台2024年学术年会上亮相。具身智能望远镜是基于AstroOne天文大语言模型、可实现全自动观测的望远镜及其网络协同。与传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望远镜相比,具身智能望远镜不仅具备基本的自动化功能,还拥有决策能力、工具调用能力、意图识别能力、经验分析能力和语言总结能力等多种高级功能。

       具身智能望远镜目前已经实际应用于“近邻星系巡天项目”。该项目利用分布在河北兴隆、甘肃平凉和云南玉溪的近10台科普级望远镜,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的时域观测网络。

       观测者利用具身智能望远镜,能够自动生成观测计划,驱动望远镜阵列进行多个台址协同观测。望远镜阵列接到观测指令后,根据天气情况执行观测计划并获取观测数据。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数据处理管线处理后,和已有的天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到新增暂现源,并将这些暂现源加入新一天的观测计划之中,实现观测全流程自动化。观测者每天只需要查看具身智能望远镜返回的报告结果,极大提升了观测效率。

       与此同时,在之江实验室和国家天文台共同打造的AstroOne天文大语言模型支撑下,具身智能望远镜可以高效整合天文理论知识、观测数据和前沿技术,帮助天文科研工作者快速分析跨领域问题,发现潜在规律与关联,在假设、实验、计算、论证、发现中助力天文全流程科学研究。

       通过将观测经验集成到模型中,具身智能望远镜降低了天文观测的技术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天文研究之中。未来,面向科研、教育、科普等不同场景,之江实验室将提供开放平台,接入不同型号、不同功能的望远镜,推动形成遍布全球的新一代智能观天阵列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8: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江实验室牵头 六单位合作共建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之江分中心

       11月27日,在浙江新昌举行的“天文信息学与虚拟天文台2024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签署框架协议,合作共建“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之江分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韩占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等六位专家见证签约。之江分中心主任单位由之江实验室承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副主任兼秘书处单位,浙江大学等三家为副主任单位。

       作为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负责管理、整编集成天文学科领域的科学数据,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建设天文数据资源体系,优化完善天文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并提供多元数据服务等,它在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江分中心将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总体数据资源体系和技术体系架构下,依托之江实验室的平台与智能计算资源,充分利用各高校院所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围绕天文大数据、天文计算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各方将共同推进智能计算与天文大数据融合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建设天文计算开放平台,促进天文研究范式变革,力争产出重大天文发现。与此同时,共同推动学科交叉,培养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促进天文开放科学发展。

       2023年4月,之江实验室与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签署协议,围绕天文计算开展合作研究。一年多以来,双方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在天文观测、语料等数据异地互备、平台开发、领域模型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其中,多波段天文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天文时域光学大模型等相关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8: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成立 王坚任首席主任委员

       11月2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在浙江乌镇召开。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世界互联网大会理事长庄荣文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出席会议,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主持会议。

       人工智能专委会是世界互联网大会设立的首个专业性、常态化分支机构,第一届专委会成员共170余人,汇集了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组织、知名智库、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及产业界的权威专家和专业人才,设立标准推进计划、安全与治理推进计划和产业推进计划。专委会将秉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发展与治理协同、促进全球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的原则,通过开展专题研讨、成果分享、倡议发布等活动,不断凝聚国际共识,促进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可持续发展。

       庄荣文表示,世界互联网大会成立人工智能专委会,对于大会充分发挥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作用、促进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专委会要全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凝聚建设发展合力,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进程,为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和创新方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治理贡献智慧力量。

       成立会议通过了专委会工作规则及首席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推进计划牵头人和成员名单。选举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担任首席主任委员。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副校长(国际合作)温迪·霍尔,欧洲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教授沙赫兰·杜斯塔,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北京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实验室主任、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担任主任委员。

       来自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超威半导体、IBM、京东、科大讯飞、蚂蚁、奇安信、清华大学、人民网、上海诺基亚贝尔、思爱普、思科、新华三、新浪、印象笔记、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中国信通院、中国移动、之江实验室、中 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组织的24位人工智能相关负责人和专家担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中欧数字协会主席鲁乙己·加姆巴得拉、英国标准协会中国-英国商业环境计划主任克里斯·布朗、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副院长唐银山、云安全联盟大中华区主席李雨航担任顾问。

       王坚院士代表专委会领 导机构发言,表示将充分发挥专委会产学研顶尖专家力量,促进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合作、推出有影响力的成果,不断凝聚共识,共同构建智能、美好的数字未来。人工智能专委会首席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推进计划牵头人和成员参加会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22: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亿大单落户浙片海!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介会在杭举行

       11月29日,第七届浙商大会首场专题活动——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介会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杭州成功举办。推介会上开展了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分“产业强海”“科技兴海”“开放活海”“金融助海”四个版块,突出标志性、新质态、海洋味、未来感等特征,共签约35个项目,涵盖海洋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港航物流服务、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科技与金融等重点领域,签约总金额达1000亿元,将推动一大批“高大上、链群配”“专精特新”项目落地,进一步为建设海洋强省聚能发力。

       现场,海洋经济发展厅主要负责人作主旨宣介,杭州、宁波、温州、舟山、台州等5设区市政 府领导分别作专题推介。国内外浙商代表,省内外涉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银行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浙江省、市、县(市、区)相关部门代表等300多人参加活动。 “浙江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海洋。”浙江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是投资兴业的优选之地;有最具活力的海洋科创生态,是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有最为优异的营商环境,是合作发展的多赢之地。

       浙江“两万亿”临港石化和高端新材料产业、“新蓝海”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世界修造船基地”船舶海工产业、“蓝色药库”海洋药物产业、“蓝色粮仓”现代海洋渔业、“海上花园”海洋旅游产业、“战略高地”海洋未来产业、“硬核支撑”世界一流强港港航服务业等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是投资兴业的最大蓝海、最新风口、最优赛道。

       以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为例,浙江正建设国家海洋清洁能源基地,自2023年以来已核准超7.7GW(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迎来高速增长期。今年9月,浙江成立省海洋风电发展公司,落地建设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

       在杭州市拱墅区运河旁的浙江省二轻信联钢铁厂旧址,一个项目翻旧建新的工程正在进行。项目完工后,作为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的浙江省智能船舶创新中心项目将坐落在这里。推介会现场,省二轻集团副总经理葛颖说,项目预计2026年11月正式交付,将成为智能船舶行业科创的高地。“总投资是12.77亿元,建筑面积约9万方,项目的总体定位是打造5.0型工业上楼的超能平台,要打造成为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平台。”葛颖介绍。

       推荐会现场,杭州、宁波、温州、舟山、台州等五市政 府领导,分别围绕海洋科技创新策源、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发展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建设全球高端修造船基地、打造沿海现代海洋产业带等作了重点专题推介,深入介绍了各地海洋经济发展特色基础、现状优势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各地涉海产业与创新平台、相关支持政策等。

       来自市县的五家单位分别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领域作“向新而行”主题推介,聚焦海洋氢能、高端新材料、智能船舶、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招引推介。此次活动还线上推介了100多个海洋产业重点平台、重点项目与创新成果,全面展示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常态交流合作。

       金融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介会上,浙江金融监管局、浙江海洋经济厅联合省内主要银行、保险机构共同发布《浙江银行保险业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举措》,将聚焦海洋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涉海企业,力争5年内新增授信1万亿元,海洋强省重大项目业主企业贷款余额超5000亿元,围绕盘活涉海资产、支持海洋科创、助力产业链升级等提供系列硬核支持,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29 06:59 , Processed in 0.06459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