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2 06: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愿闻其详,请标题搜索!(如想搜索原文,请不要输入后面日期,以免不找到原文)
申城社区信息苑为外来务工者打造"异乡之家" 2012-10-01
爱心嘉年华家庭齐上阵 所得款项捐助患病儿童2012-10-01
瞄准年内新婚刚需 节日家电市场销售旺2012-10-01
国庆结婚登记火爆 集体颁证温馨隆重2012-10-01
劳动报 健康代替大鱼大肉 网上找回邻里亲情2012-10-01
实事十年 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上海养老事业快速发展2012-10-01
这个国庆假期我们将推出实事十年的特别报道,回眸十年,看看上海这座城市所走过的民生发展之路,在每年的政府实事工程中,养老是为数不多,年年上榜的项目。作为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一直位居全国之首,养老服务设施一度十分贫乏。而随着连续多年,政府实事工程的投入,养老事业有了快速发展。不过据预测,在过十年,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将达到30%。上海的养老服务如何才能跟上老龄化的步伐呢?我们来看报道。
这家老年公寓就建在河南中路541栋的弄堂里,四周住的都是居民,落成式一结束,附近的老人们就自发的前来参观了。
居民:“这里老年人来住,子女来看看也很方便的,因为我们都住在附近的。住在这里蛮好的,蛮适合老年人的环境。”
这是2003年9月29日的一个新闻片断,当年黄埔区外滩街道,利用一所闲置的小学分布,改建了敬老院。让附近的老人欣喜不已。因为那时全市200多万老年人口,养老床位不到4万张,只有不到2%的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为此从2005年,也就是十一五的前一年开始,上海每年都把增加1万张养老床位列为政府实事项目,这一增长速度,全国罕见。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 章淑萍:“确实是有点超常规的,我们当时也希望能够补这样一个缺,有一定量的基数,同时还要考虑老年人口,还要不断增长的趋势,(所以)到十一五末的时候,上汽要约有10万张养老床位。”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老年人占三成,但辖区内,却没有一家养老院。2009年被区政府列入实事工程的延吉养老院终于落成,209个养老床位一开张就住满了。
82岁 张礼让:“这里住得很好,就像自己家里一样,本来一直觉得自己年纪很大,到了这里觉得年纪轻了呀。”
有意思的是,从2011年开始,养老床位数的增加又慢了下来。从原来的1万张,锐减到5000张。这是因为是中心区域可开发的养老床位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日本日渐意识到养老服务的中心还是社区。为此上海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单一的上门式服务,逐渐拓展到老年人住餐点和社区老人日托中心。目前全市个街道基本都设有社区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洗浴、医疗等全方位的服务。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副主任 徐佳:“我们是定期地引入文化节目演出,图书送到养老院和日托中心,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有)义诊、巡诊、免费的体检,来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在几近年的实事工程中,政府也考虑到了目前占了九成左右,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为空巢老人配置应急援助装置,为困难老人提供护理补贴等。有的社区还探索开设了喘息式养老服务。让常年照顾老人的子女有个休息喘息的机会。
浦东新滩坊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 陈维:“我们这个推出以后实际上就是给家属一个适当的喘息的机会,让家属外出旅游或者外出开会啊,有一个暂时服务的地方。”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形成政府托底引导,社会多方参与家庭积极承担的养老服务体系。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 章淑萍:“十二五的话,从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角度,政府会加大投入。”
评:养老财政负担沉重,不是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不宜吸引投资、吸引人才,故应多做少说,用科技支柱产业来支撑养老,用节约财政开支特别是公费开支来弥补养老缺口,特别要抑制那种广摊铺的单一功能的低矮豁扁的到处全部占满的低效率的低水准的低价值的存在着贪腐漏洞的反复开挖反复施工的大手大脚的挥霍无度的造成资金大量流失的城规城建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