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6 14: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年桥位于青年路之南端,跨北护城河。南接永华路、北连青年路,是沟通旧城区与城北新建区之交通孔道。建于1951年,为我市建国后所建的第一座桥梁。桥长15米,全宽10米,砼桥墩桥台,砖拱结构,以该桥为青年路之起点,遂从路名。解放前之保定,除西、南两关略向外幅射外,其余均仅囿于城垣之内。建国后,河北省会又驻节于此。为适应发展要求,急需突破旧城向外延伸。保定向为文化古城,原东北郊之保定中学、培德中学均于1937年毁于日寇炮火之下。建国后,首先着眼于教育事业之恢复与发展,乃有开辟青年路另建新文教区之议,青年路与青年桥做为超前工程而先期兴建。在我市尚无整体规划之情况下,选定桥址时,由市及局领导带领技术人员登上城垣,目测走向,指定所开新路要南对永华路,北向马家园,桥位因路确定。排水截面比照上游西关及下游北关古石桥而选定。由于建材及技术条件所限,采用半圆砖拱三孔,孔径选定为:3—4—3米。桥宽暂按双向车行道定为7米,连两侧人行共计10米,下部结构为4米木桩基,砼墩、台,拱圈用新砖,侧墙翼样及栏墙均使用拆城旧砖,外饰水泥面,以节约投资。该桥由原市建设局设计并直接组织劳动队施工,历时四个月而完成。承载能力为主5吨。青年桥在选定设计方案时,在孔径上曾有争议。青年技术人员主张搞一孔,做砼坦拱,排水条件既好,又有利景观;而老成持重之留用技术人员则认为,只要满足排水需要,以砖拱多孔为好;领导以谨慎从事裁决了后者。1963年8月,保定发生特大洪水,水位在中孔拱腹以上将近2米,历时一昼夜,桥虽迄无所损,然排水之不畅,已为事实验证。1986年初,为了流畅交通,改变桥窄卡口状况,确定扩宽方案。保留原砖拱桥,向两侧加宽。加宽工程由城建规划设计院设计。荷载要求:汽一20级加宽方案通过多次研讨,筛选,最后确定选用斜腿钢架结构型式。斜腿钢架桥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结构。其特点是在结构上相对缩短了中孔跨径,受力合理,土方工程量相对减少桥体显得轻巧。在造型上具有一定的美学特点,在视觉上感到轻盈通透;形式活泼,与周围环境协调。钢筋砼斜腿钢架由斜腿、纵横梁,及桥面结构组成。斜腿采用预制安装,纵横梁及桥面结构采用先安装预制部分再二次现浇整体化部分,斜腿与纵横梁交接处全部采用现浇接头。人行道悬臂部分也采用现浇结构。为加强两侧加宽结构的横向稳定性与旧桥连接的整体性,在旧桥桥面下设置横面拉梁,将两侧加宽结构的横梁连为一体。斜腿钢架结构之纵梁端部简支于两岸悬臂重力式砼桥台上,桥台采用扩大基础和人工垫层满足地基承载要求。该桥斜腿钢架加宽部分总长18.50米,梁之中段为8.0米,斜腿支点外距各5.25米。桥面板亦系预制后铺装,再以砼与原有桥面衬平,最后统一做沥青砼面层。人行道为半悬臂式,桥栏为竖条形预制件安装而成。此次扩建每侧向外拓宽4.95米,各置斜腿支撑梁三片。加宽后全桥净宽20米,其中车行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3.0米。市政工程公司于1986年9月开始施工,至12月初完成桥面以下工程,严冬后工程暂停。翌年3月复工,至5月初全部告竣。全部造价为23.7万元。该桥扩宽部分,结构新颖,外型轻巧,原有雄浑敦厚之砖拱孔洞,已半掩其中,外露者则为新型,斜支刚构桥展现于古老城濠之上。唯桥头所置之装饰碑,上镌桥名,黑底黄字,色调低沉,如能换为明快色,再于其上配置象征青春活力之健身塑雕,则与青年桥之名,更加相映生辉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