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3 06: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桥工业区找准转型路“逆势而上”成绩骄人名列全市前茅2012-08-12
中国产品制造 价格低廉仍占主要出口优势 日用纺织品薄利多销 工艺礼品创新夺眼球2012-08-11
上海外贸企业出口精品展销会昨天在光大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了,记者展销会上也了解到,本届参展商仍然以低廉的价格以及产品的创新来夺人眼球,博得订单。
记者在展会上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低廉,仍占据着出口的主要优势,比如学生最常用的圆珠笔,外销后身价就扶摇直上了三倍。
参展商:“我们销往国外的话,因为它是7色圆珠笔,我们大概卖到0.26-0.27美元/支,卖到国外在当地的市场要差不多3倍的价格。”
展销会上日常用品以及纺织制品以薄利多销而走俏,而工业礼品则以创新的设计来夺人眼球,博得订单。
观众:“国内的产品现在的角度看,新奇特的角度和国外还有一定距离,但是这几年已经赶上去了。”
“比如说我们的零售价就达到50多块钱每斤,我们批发的话都20多块钱每斤,我们还是比较专业一点,我们的复古风,我们每年还有30%的订单的。”
负责人表示,本期出口展销会旨在通过展示和销售出口精品来吸引消费者,并帮助内贸企业寻求与外贸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克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困难。
本届展会共设有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礼品、五金家电、医保食品4个展区,昨天起至13日在光大会展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
从电力天然气供应到油料配给 盛夏,央企助力城市平稳运行( 2012年8月11日 )
在用电量屡创新高的形势下,华东电网践行承诺,保障着900万千瓦外来电的安全到沪;跨越3900公里,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带给上海的是“千里迢迢”的天然气;中国航油物流公司为上海两大机场每天近2000架次航班的正常起降提供油料保障,一年运输近400万吨航油——从电力、天然气供应,到航空出行、油料配给,盛夏时节,保障上海这座2300万人口大城的运行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少不了驻沪中央企业忙碌的身影。
践行“清凉度夏”承诺
说到城市运行,自然离不开电力。随着高温滚滚热浪的袭来,上海电网负荷屡创新高,而担负着调度上海近1/3外来电量的华东电网始终践行着“让市民清凉度夏”的承诺。国家电网华东分部华东电力调控分中心副主任励刚表示,今年除三峡来电继续满送外,国家电网还组织四川水电,通过复奉直流送华东近400万千瓦,比原计划增送近200万千瓦,有效支持了上海等地的用电。
支持上海,服务上海。今年上海从市外的最大受电需求为900万千瓦左右。如今,通过葛南、宜华、林枫、复奉4条区外直流,落入上海电网的最大电力已超过1000万千瓦,极大提升了上海电网从华东电网受电能力,这使得上海电网与江苏、浙江间原来的6回交流联络线可以完全腾出作为备用。励刚表示,即使4条区外直流有一条发生故障,6回备用联络线路的输电能力也完全可以让整个供电系统平稳运行。
据透露,随着上海发电成本的提高和环境保护需要,外来用电量将会越来越大。明年底,随着淮沪特高压的投产,上海电网从华东电网的受电能力及实际受电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电网的后续用电有了更有利支撑。
千里迢迢送“福气”
电力供应无忧,燃气也是“气量十足”。据了解,随着申城“气量”越来越大,能源供给又添新通道。日前,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南昌——上海支线正式投产,按照规划,到2015年,西气东输二线向上海供应天然气将增加到20亿立方米。
据介绍,上海市民从2004年开始享受“西气”,截至目前,“西一线”共向上海地区供应天然气150亿立方米,每年供气量占据上海市场“半壁江山”。 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负责人表示,天然气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从小工商业用户逐步扩展到燃气电厂、化工等。
上海燃气用气结构发生的变化,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宝钢集团特钢厂是上海第一家用上 “西气”的企业,宝钢集团特钢分公司与想象中的“黑、大、粗”钢铁厂完全两样,没有林立的烟囱,没有喷吐的黑烟,厂区像一个花园式绿色工厂,西气东输让它摘掉了“污染大户”帽子。
气源充足,还要保证“不掉链子”。据介绍,在宁夏中卫,“西一线”和“西二线”相连,一旦上海出现用气紧张,其他地方的天然气也能经过四通八达的管网赶来“救急”。而且为了保障上海燃气全年“不掉线”,公司还在上海周边地区建立多个储气库,以备不时之需。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西一线”和“西二线”对上海的计划供气量将达到45亿立方米,届时将助力上海彻底脱掉“煤气帽子”。
让飞机“吃饱喝足”
400万吨航油,7000万旅客!上海这组航运数字在全国名列前茅,如何让落沪的飞机 “吃饱喝足”,中国航油费尽心思。
2007年以前,中国航油集团的航油供应方式分散且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尽快推进“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打造统一物流平台是集团发展的重要一步。2007年底,中国航油物流公司在上海成立。公司总经理李兵说,“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国内外人员和物资流动频繁,同时地处长三角,有利于中航油物流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辐射全国。”
保障上海本埠航油物流供应责任重大,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航空用油需求。2010年6月,历经15个月,投资3.8亿元扩建的上海虹桥机场供油工程与机场扩建同时投运。在 “宁可脱掉一层皮,也要把工程顺利拿下”的军令状面前,中国航油在“城市之肺”的外环100米林带中铺设供油管线,32公里的DN273航油管道更是穿越25条河流、15条公路、7个大型立交,跨越申城3区6镇,并成功完成穿越黄浦江的航油系统内管道,成为国内难度最大的项目。中国航油物流公司还提前建成并启用外高桥的5号沟基地,串联起虹桥和浦东机场的航油输送管道,更好地保障了两大机场航油供应。
为了让机场加油更快捷和低成本,中国航油物流公司还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加油车,价格仅为进口车的1/3,如今各大机场基本都用上了“上海造”加油车,未来俄罗斯等国家的机场也将出现它们的身影。
“百人团队”提供贴身帮助 闸北:外商投资明显加速( 2012年8月12日 )
全市第一家居家养老企业、第一家医药领域的投资性公司、第一例非投资性公司外资股权出资项目……均选择落户闸北。上半年,闸北区在外商投资领域迎来多个 “上海第一”,共引进外资38亿元,同比增长30%,增幅居中心城区前列。
相当一段时间里,闸北区的外商投资并不红火。“十一五”末,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共9家,与其他中心城区的差距不小。但截至6月底,落户闸北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6家,外商在闸北区的投资速度明显加快。
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与区域转型发展不无关系。随着南部苏河湾、中部大宁、北部市北高新园区的兴起,旧区改造的推进,闸北的区域环境更加符合外资发展需求,从而吸引外资纷至沓来。
吸引外商的,还有服务企业的制度。在区商务委,记者见到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外商服务团队。他们外语能力强,又精通渠道、客户、项目、成本、品牌等,在与外商沟通交流时更加顺畅。区商务委负责人介绍说,仅项目管理服务一项,就覆盖外商投资的整个周期,从外商信息获取,到业务咨询、政策谈判、证照办理、公关协调等,都有服务团队成员在场,帮助众多外商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顺利落户。
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百人团队”,也让外商找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百人团队”与企业开展“一对一”定期联系,为企业提供“零距离、零障碍、零时差”的服务。企业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向 “百人团队”成员反映,继而由团队成员协调解决。上半年,当“第二家久光百货选址闸北大宁”的消息传出后,久光品牌的所有者香港利福集团负责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能顺利进入大宁这一成熟商圈;忧的是作为外商投资,需要在有限的期限内办理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立项事宜,一旦逾期,企业将面临高额的违约金。“好在闸北区分管领导作为项目结对人,为我们与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原本审批要花9个月以上,现在2个月内就完成了”,利福集团对此十分惊喜。
“不仅要落户得下来,还要发展得精彩。”闸北区商务委透露,这既是他们对落户外商的期待,也是对外商的承诺。于是,一些在外商看来的“分外事”也成为服务团队的“分内事”。前不久,一家外商的照明产品被监管部门认为在产品能效上有虚假宣传的嫌疑,企业觉得冤枉。服务团队获悉后,协助企业尽快将相关产品送往权威机构检测。最终的检测结果显示,产品的宣传并未夸大。对此,企业格外感激:“当时我们手足无措。好在区里的服务团队为我们冷静分析,最后我们用质量证明了自己,也让我们对在闸北发展更有信心。”统计显示,1月至6月,闸北区外资企业共完成区级税收12.9亿元,同比增长27.9%,占全区区级财政收入32.7%,显示出强劲、良好的发展势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