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3 07: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较高标准留综人
香港新市镇的开发具有一个特色,就是主要依靠劈山填海取得土地(个别是征用),这比征收私人农田便宜得多,也避免了征收私人土地的繁冗程序,减轻了迁徙及安置原居民的负担。这一特色也可以说是体现了香港的地理状况特点和土地资源匮乏的无奈。
整个新市镇开发中,都透析出政府主导,发展商配合,整体规划,统筹协调,配套先行这一开发风格。港府在整个新市镇的开发中,不仅负责整体的规划设计,修建基础设施,更要兴建大批公营房屋,再编配给符合条件、提出申请的市民。
房子,把港人从旧的核心市区吸引到新市镇,而要想留住这些居民,配套设施则一个也不能少。
政府在规划新市镇的时候,采纳了几个大原则,这些原则有很多仍然沿用至今。
新市镇坚持以下两个规划原则:
一是引入一系列较市区地方为高的规划标准,二是每个新市镇都可达到自给自足和均衡发展。
新市镇所有的配套设施,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标准。例如,在教育设施方面,平均每32.5名6-11岁儿童要设一间全日制学校教室,一个拥有30间教室的标准学校占地面积最少为6200平方米,宽度最少为65米,规划师就根据这一标准规划学校的规模,预留学校的建筑用地。从街市摊档到游泳馆,从诊所到警署,从邮政局到图书馆,甚至包括公众殓房、灵柩停放所等,这套标准统统涵括,而且都有量化的用地标准。
总之,这套标准是“自给自足”规划理念的具体体现,希望以充足的购物、社区、康乐及休憩设施,在新市镇内满足住户的各项生活需求,形成居民对新市镇的归属感,这无疑是香港新市镇成功的重要原因,避免出现国内一些新住宅区启用之初的“就学难”、“寄信难”、“看病难”、“买菜难”等通病。
倾听民意善用资源
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是城市各种资源配置的载体。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香港政府讲究效益、善用资源的做法。
纵览整个香港新市镇发展过程,贯穿其中的,有几个很明显的特征。
第一是法制化:法定图纸指导开发。在香港新市镇的规划、建设中,至少有三类图纸:“分区计划大纲图”、“分区发展大纲图”和“详细蓝图”。其中,“分区发展大纲图”和“详细蓝图”都是政府部门的内部图则,属于执行类图则,一般比例较大。地位最高的“分区计划大纲图”,则是在城市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属于法定图则,它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把不同的土地规划作住宅、工业、商业、政府、社区等不同的用途,同时也对区内发展的密度如“地积比”等进行限制。这一法定图则是政府监管公共发展和私人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土地一旦被列入法定图则,其使用方向就要依照法律加以管制。
第二是科学化:规划兼听各方意见。香港的城市规划,可粗略分为三个层次:全港发展策略,属于全局的长期的规划;次区域性规划,香港在规划上分为港九市区、“新界”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五个次区域;地区性规划,具体到每个新市镇的规划。当确定在某个地区发展新市镇之后,规划师就要开始与各个政府部门进行商讨,从预测的人口数据出发,对区内的住房、交通设施等进行优化设计,判断整个地区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居住,进而推断区内要建多少“公屋”、“居屋”和商业楼宇,计算需要兴建多少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以及其它配套公共设施,设计这个新区衔接市区的道路,从而一步步确定区内各种土地的不同用途。
三是公开化:广泛接受市民咨询。图纸仍是草图,还需进行公开咨询,当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认为草图可以发表后,这份草图将公开陈列两个月,供市民查阅,任何一个市民,任何一个团体,都可以对土地的用途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进行修改。如果市民觉得草图的规划影响了他的利益,可以在两个月的咨询期内写信给城市规划委员会提出他的反对意见。有关的争议最高可送到特区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的桌面之上。
第四是协调化:拓展署统筹基建。在规划过程中,负责统筹的是政府的规划署,而进入施工之后,则由拓展署负责统筹,两个部门在整个新市镇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新市镇平地而起,记载香港30年的社会变迁,是香港经济起飞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缩影。更重要的是,新市镇的发展并未停步,仍在不断扩大,不断完善。
汇智大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