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HGYG

【2006年前上海徐家汇和卢湾建筑部分】2011-8-1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缺失第一要素,就便成为如此这般。再召来大批钻家,来此讨论如何布绿,如何低碳,只能是白花纳税人的钱。

金丽大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如此

金谷园小区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馨公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城规回头看看过去的作品,应若有所思吧!

佳安公寓2号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上篇城市文章里写:上海城规如分三批,一批去香港维港,一批留上海同济,一批去内蒙古在蒙古包中,规划同壹个项目,出来的三种方案,会大为不一样。上海市民会喜欢哪一种方案。象上世纪的这副模样?

嘉乐公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往南火车站方向转了转,越往城郊,城市的天际线越往矮扁摊的方向发展,甚至有的地方就一至二层地懒懒散散地摊在那似乎望不到头的,到处是深巷窄弄简屋的面对面门对门随手倾倒污水乱扔垃圾的景象,象这种深不可测的地段,看了十分难过。这种自己造成规划出来的城市的管理哪能与技术含量高,服务功能齐全,清清爽爽的城市巨型综合体比,城市的管理行政成本,自然要高出香港10倍。

返回时,瞧见的尽是无景观价值的小高层,再多有什么用?近二万幢小高层,就能冲抵什么?那么内蒙古还会无比骄傲地夸赞某一城区有二十万座蒙古包。

开源大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副总理借这次大运,顺道去港考察香港的公屋经验。

康平路65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摘此壹篇

从新市镇看香港规划
信息中心|2005-12-08|深圳特区报|阅读:56|
前言:香港地少人多,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香港的规划史上,新市镇发展毫无疑问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香港的整体发展上,其也扮演了积极的角色。这些,无疑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规划特征:法制化科学化公开化协调化规划原则:引入较高的规划标准和达到均衡发展
 
   ≯塘是香港的第一个新市镇。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这里一直用作垃圾堆镇,五十年代时还是著名的寮屋区。1955年起,港府开始在观塘分三期展开填海工程,取得约90公顷土地,主要售与私人发展商兴建工业大厦。临近山坡则用来建造拆迁安置房(在香港叫做徙置屋村)。之后,规划渐趋完善的新市镇计划又陆续在荃湾、沙田、屯门推广。
  在第一批新市镇中,沙田是个佼佼者。从香港火车站坐“九铁”,往北穿过狮子山隧道,就进入沙田。沙田火车站是沙田新市镇的中心地带,既是交通中心,也是购物、娱乐中心,更是市镇的公共服务中心。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与火车站连为一体的大型商场“新城市广场”,这是一个超规模的建筑群,里面不仅商铺鳞次栉比,而且食肆星罗棋布,还有多家电影院。它横跨铁路线,出了广场就是汽车总站,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小巴把乘客带到新市镇的每个角落。把整个新市镇分为东西两块的城门河作为沙田休憩用地的中枢,公园、长廊、自行车径和其它康乐设施应有尽有。
  昔日荒滩今日乐园
  漫步于香港沙田等新市镇,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四五十层居民大厦,那布局合理的商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设施,令人不得不惊叹这规划与建设者的眼光。入夜,凭海临风的万家灯火,更是让人忍不住去追索新市镇的成功之道。
  要知道,30年前,这些地方有的是旧式的集镇、村落,有的是支离破碎的薄田,有的是灌木丛生的荒坡,有的是随潮隐现的滩涂,如今却变成了数百万港人生活、工作的乐园。
  闹中有静,杂中有序,街道拥挤,整洁美丽。这是我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总体感觉。
  实际上,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取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住房状况令人难于置信。当时,贫民大多自己搭建木屋居住。山区的木屋居民,平均500人共享一个公共自来水龙头,100人共用一个粪坑。
  房屋、社区设施的严重不足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城市危机,引起了香港各界的关注。面对社会压力,港英当局在七十年代初决定推出“10年建屋计划”,目标是到八十年代为180万人提供住房。
  为了完成数量宏大的建屋计划,采冗密度塔楼兴建公共屋村恐怕是难以避免的。直到七十年代初,香港的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港岛和九龙半岛,也就是高度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港九地区仅占全港面积12%,却容纳着85%的人口。
  即使是在今天,这种格局的痕迹依然清晰:不论是港岛的湾仔还是九龙的弥敦道,不少地方是楼挨楼、楼挤楼,许多民宅终年见不到阳光,出门抬头只见一线青天。
  香港土地面积仅1103多平方公里,而且其中有约80%是坡度很高的山地和无人居住的小岛。面对土地如此之稀缺的现实,香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不得不从效益考虑优化利用每一块土地。
  于是,港府把目光投向地域广阔的“新界”。“新界”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提上了港府的城市建设日程。配合港府的“10年建屋计划”,从1973年开始,香港在“新界”兴建新市镇。
  香港城市的格局由此而改观,城市规划也正式上路。
克莱门公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较高标准留综人
  香港新市镇的开发具有一个特色,就是主要依靠劈山填海取得土地(个别是征用),这比征收私人农田便宜得多,也避免了征收私人土地的繁冗程序,减轻了迁徙及安置原居民的负担。这一特色也可以说是体现了香港的地理状况特点和土地资源匮乏的无奈。
  整个新市镇开发中,都透析出政府主导,发展商配合,整体规划,统筹协调,配套先行这一开发风格。港府在整个新市镇的开发中,不仅负责整体的规划设计,修建基础设施,更要兴建大批公营房屋,再编配给符合条件、提出申请的市民。
  房子,把港人从旧的核心市区吸引到新市镇,而要想留住这些居民,配套设施则一个也不能少。
  政府在规划新市镇的时候,采纳了几个大原则,这些原则有很多仍然沿用至今。
  新市镇坚持以下两个规划原则:
  一是引入一系列较市区地方为高的规划标准,二是每个新市镇都可达到自给自足和均衡发展。
  新市镇所有的配套设施,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标准。例如,在教育设施方面,平均每32.5名6-11岁儿童要设一间全日制学校教室,一个拥有30间教室的标准学校占地面积最少为6200平方米,宽度最少为65米,规划师就根据这一标准规划学校的规模,预留学校的建筑用地。从街市摊档到游泳馆,从诊所到警署,从邮政局到图书馆,甚至包括公众殓房、灵柩停放所等,这套标准统统涵括,而且都有量化的用地标准。
  总之,这套标准是“自给自足”规划理念的具体体现,希望以充足的购物、社区、康乐及休憩设施,在新市镇内满足住户的各项生活需求,形成居民对新市镇的归属感,这无疑是香港新市镇成功的重要原因,避免出现国内一些新住宅区启用之初的“就学难”、“寄信难”、“看病难”、“买菜难”等通病。
  倾听民意善用资源
  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是城市各种资源配置的载体。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香港政府讲究效益、善用资源的做法。
  纵览整个香港新市镇发展过程,贯穿其中的,有几个很明显的特征。
  第一是法制化:法定图纸指导开发。在香港新市镇的规划、建设中,至少有三类图纸:“分区计划大纲图”、“分区发展大纲图”和“详细蓝图”。其中,“分区发展大纲图”和“详细蓝图”都是政府部门的内部图则,属于执行类图则,一般比例较大。地位最高的“分区计划大纲图”,则是在城市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属于法定图则,它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把不同的土地规划作住宅、工业、商业、政府、社区等不同的用途,同时也对区内发展的密度如“地积比”等进行限制。这一法定图则是政府监管公共发展和私人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土地一旦被列入法定图则,其使用方向就要依照法律加以管制。
  第二是科学化:规划兼听各方意见。香港的城市规划,可粗略分为三个层次:全港发展策略,属于全局的长期的规划;次区域性规划,香港在规划上分为港九市区、“新界”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五个次区域;地区性规划,具体到每个新市镇的规划。当确定在某个地区发展新市镇之后,规划师就要开始与各个政府部门进行商讨,从预测的人口数据出发,对区内的住房、交通设施等进行优化设计,判断整个地区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居住,进而推断区内要建多少“公屋”、“居屋”和商业楼宇,计算需要兴建多少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以及其它配套公共设施,设计这个新区衔接市区的道路,从而一步步确定区内各种土地的不同用途。
  三是公开化:广泛接受市民咨询。图纸仍是草图,还需进行公开咨询,当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认为草图可以发表后,这份草图将公开陈列两个月,供市民查阅,任何一个市民,任何一个团体,都可以对土地的用途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进行修改。如果市民觉得草图的规划影响了他的利益,可以在两个月的咨询期内写信给城市规划委员会提出他的反对意见。有关的争议最高可送到特区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的桌面之上。
  第四是协调化:拓展署统筹基建。在规划过程中,负责统筹的是政府的规划署,而进入施工之后,则由拓展署负责统筹,两个部门在整个新市镇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新市镇平地而起,记载香港30年的社会变迁,是香港经济起飞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缩影。更重要的是,新市镇的发展并未停步,仍在不断扩大,不断完善。

汇智大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倒逼机制,造就出完美的城市规划。

嘉煌宾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8: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壹位“老大妈、刘姥姥”式的城规管理,虽然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的民生、就业、交通、医疗、养老、卫生、绿化等等奔波,但它的城规城建理念,毕竟仍然是“老大妈、刘姥姥”式的不爱照镜子,不爱“梳装打扮”的。在漕河泾周边,几十年如一日不变化的架空线到处乱窜的马路坑坑洼洼的景象,就是一种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8: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壹位“公关MM”式的城规管理,不仅注重老百姓的民生、医疗、养老、卫生、绿化等等问题,还把城规景观当作犹如自己出专辑一样的认真,建筑之间的关系要这样放,那样摆,也象精心布置自己的家居。所以,看看发达城市的天际线,怎么个角度看,都不会落伍难看。这是本人的感性的并不理性的由感而发。由于涉及敏感词,不得不删了些,看不懂请见谅!好了,不多说了,后面只发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8: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工锦江大酒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8: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淮海中路900大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8: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插壹句,从中央广播电台得知,由于城区摊铺得过开过大过远,上海每年的公车费用也是香港公车费用10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工厂“懒懒散散”散播在城区的各个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厂房太多均是一至三层结构,可想而知,那时的生产成本,材料、成品的运输费用也相当地高。现在稍有更多的共识,要高聚集了,从而产生高智慧高技术高效率运作资金人才物力。

淮海中路939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6 07:24 , Processed in 0.048190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