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5 21: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环内中央直管,四环外北京市管?
关于北京的城市规划,除了东迁通州说,还有四环内外说。
近日,朋友圈里疯传,“北京市委常委会开会,7月10日市委常委会正式宣布,以后北京四环以内的地区归中央直管,北京不再投资建设,四环以外归北京市管理。”
有网友傲娇地说,“按这个说法,以后再进四环,是不是就可以说去中央一趟啊?在四环里上班,是不是就可以说在中央上班啊?以后咱就可以骄傲的对北京人说:我是中央的人,有中央户口!”
四环内外说比东迁通州说更像个玩笑,它会是真的吗?
5月21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联合发布的北京人口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五环外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1%,共有1097.9万人。
根据人民日报《北京人口到底有多可怕》测算,四环以内的常住人口至少有692.9万人。
也就是说,如果传言为真,北京市将直接放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早先《新闻极客》曾报道,虽然北京一半人口在五环外,但优质公共资源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全国知名的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都集中在五环以内。
据北京晚报报道,2013年中心城区高校在校师生占了全市总量的83.6%,央属高校也突出的集中在中心城区,占中心城区高校人数的68.5%。
此外,据市卫计委数据,2013年全市医院共有647个。其中,中心城区医院数为438家,占全市总量的67.7%,医院从业人员为17.1万人,占全市的79.5%。驻京部队的15家三级甲等医院全部位于中心城区。
如果这些优质医院只提供内四环以内的一般人口,四环外的人该如何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四环内由中央直管,但是显然的是现有的城市人口、设施不会变化,那么相应的管理仍然会延续,是重新搞一批机构和人马还是用原来的?重新搞一批将是一笔不菲的投入,沿用原来的,那和过去还有啥区别?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四环内外说如果成立,那么北京将会成为最奇怪的一个城市,一个空心大饼,这个城市最富于特色的没有了,北京还是北京吗?
四环内外说,看来基本属于胡说八道。
通州的绯闻为何越传越多?
事实上,针对此次传闻,媒体的反应多是“狼来了”。
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广播网多历数了通州从通县逐步成为北京副中心的历史中,东迁传言屡屡成空。
而经济参考报以《京津冀发展确定三轴四区布局 通州未成区域副中心》为题,直接点名通州并未按此前传出的与保定、廊坊一同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副中心之一。
据悉,早在2004年,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圈出了11个新城,并要求重点发展通州、顺义、亦庄3个新城,而当时的规划专家们就曾建议过在通州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办公区,打造北京的副中心。
而据北京晚报报道,在2006年5月通州区投资环境新闻发布会上,有消息透露,北京市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在京的中央部委直属研究机构有望东迁到通州,通州已为此预留了3平方公里的土地。不过,这一消息随即遭到官方否认,并称“可能是10年20年后的事”。
2010年两会,CBD东扩和通州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概念提出,刺激了区域内楼盘价格飙涨,一年之内通州房价从均价不足1万元/平方米飙升至3万元/平方米。
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更加明确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伴随着通州在城市规划中地位的提升,由城区至通州的广渠路二期已开始加速施工,6号线终点也修到了潞城镇。
事实上,北京市机关东迁通州的消息传开时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明朗,反而更加迷雾重重。市级机关的预留地是不是还在,是否像专家说的那样在2012年规划属性发生变化,没有人清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长期从事区域与城市战略、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他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指出,北京市政府往南、往东搬迁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但不太可能在近期发生。
这仍是个不确定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