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30 12: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顶哥 于 2015-3-30 13:09 编辑
三、王家墩CBD规划的重点举措解析
1、城市空白区路网修补
王家墩机场的迁出在提供了汉口一整片可供高起点规划的土地资源的同时,也暂时造成了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空白。针对这种空白的对策与传统意义上的新城规划是不同的,所谓新城往往是建成区的延伸或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王家墩的情况则是周围城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度较高的围合,而之后如何通过路网的设计来填补这块被已有城市肌理围起来的7.4平方公里的空白便成为了规划者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根据王家墩商务区功能定位及环境特征,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和四大功能分区”的布局结构。路网体系总共规划城市主次干道供38条,其中18条道路与周边现有道路相接,理顺了城市交通的格局,融入了城市路网。路网系统为“三环、双十字”,其中对外交通“十字”由南北向宝丰路和东西向黄海路组成,内部交通“十字”由横向的淮海路和纵向的云飞路组成。宝丰路采取全线高架方式;黄海路采取隧道形式穿越核心区,加上在重要道口共设置的7处立交,构成了庞大而有序的地上、地面、地下三维交通体系。经规划后,该区域内路网密度由现状约6.4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12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增加约100%,接近日本、欧洲等国家大城市的路网标准,成为武汉市道路网密度最高的区域。
2、市政设施集中统一设计
从大处规划,从小处着手,任何成功的CBD都应该同时满足这两个层面的要求。王家墩CBD在规划初期就对市政设施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武汉市第一条城市综合管沟的铺设:总长6.1公里,分为干线沟和支线沟,以此解决CBD马路“开拉链”现象;
(2)武汉市第一个实现强弱电线缆入地的地区:CBD内不会再有一根电线杆;
(3)中部地区第一个雨污分流的城市中心区: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
3、轨道交通站点优化布局
CBD交通吸引和发生量大,且聚集性强,故交通供需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CBD功能的发挥,轨道交通则是解决CBD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满足未来CBD商务功能的密集型交通疏散的需要,王家墩CBD交通规划采取“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策略,在CBD区域内共规划设置5条地铁线路,9个站点,其中轨道3、7、10号线穿越1km2的核心区。规划按照500米的有效步行距离和服务半径,实现CBD区域的地铁全覆盖,使王家墩地区成为了武汉市地铁线路、站点最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早先的规划,3、7、10号线在CBD核心区中心设置H型3线换乘车站,相关研究表明H型换乘车站虽然理论上可以对人流进行集中疏导,但在施工和实际运营层面上将面临较大的困难,故后期将相关站点的位置和线路的走向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各线路站间距有不同程度缩短,核心区内降级为一个双线十字换乘车站加上一个一般车站的换乘方式,这样可通过“供给引导”模式,增加CBD总客流集散量并同时减少重点交通拥堵区轨道客流集散量,从而优化了交通布局。
4、多层次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王家墩地区是历史机场搬迁留给城市的仅存的可供大规模成片开发的土地资源。因此,武汉市政府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出了要求,提倡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前期大量的专项研究,确定CBD地下空间开发总量为2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停车占到66%,地下商业占18%,地下交通9%,防灾等设施7%。
CBD地下空间规划结构可以归纳为:一主三辅——在核心区兴建大型地下综合体,在王家墩公园、范湖片、双墩片分别建设三处地下商业城;一环三带——在核心区建设以地下环路为主的地下交通转换系统,提高外部快速交通为王家墩核心区的服务功能,同时形成三条各具特色的地下休闲娱乐街。其中的地下环路系统规划沿核心区中心地块周边四条城市道路下方布置,国内目前只有北京中关村设有地下环路(1.9公里),武汉CBD地下环路将长达国内罕见的2.5公里,并且结合综合管沟采取一体化布置,环路共设置6进6出共12处进出匝道,采取逆时针单向交通方式。
核心区中央下沉广场地下为地铁3号线和7号线的换乘站,车站布局与周边地下空间采取一体化设计,竖向上总体分为四层。规划沿站点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中轴线设置地下商业步行街,利用无障碍设施与周边人行道、地铁站点、周边地块地下商业等步行系统串接,形成连续、舒适、全天候的步行交通系统。
另外,面对目前普遍的“停车难”问题,武汉CBD规划中预先考虑提高区域停车指标,规划中CBD总泊位数约1.25万个,高于国内大城市的平均水平。同时采取地下停车的复合建设,在区域内公园、绿地内复合建设停车场库,合理高效利用地下空间。
5、节约型过渡期规划探索
王家墩CBD属于国内乃至国际罕见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对象,其现状与规划目标存在巨大差距,导致整个开发过程必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规划远期目标的实现将不得不建立在时间跨度为20年左右的各个阶段成果的累积上。所以进行过渡期规划的探索是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必然趋势。
过渡期规划中所谓过渡期指的是整个建设过程中新商务区兴起、生长和成熟的形成过程,和现有资源利用消退、现状用地功能性质逐渐转变的消亡过程,形成和消亡两者之间的时空共存性所造成的长达数年的暂时性过渡状态。在过渡期内,不可能将所有的旧资源同时抹去,也不可能将新设施同时建成,规划人员需要在形成与消亡的动态过程中寻求一个合适的转变速度和转变模式,使得暂时存在的旧资源依然可以为该区域的更新活动带来崭新的生机和价值吸引力,而这种动态的、逐步的规划行为的最佳落脚点就是“节约”和“环保”的理念。
比如将尚未拆除的北端机场跑道临时改造为极限运动区,用以吸引消费群体和新区的人气。又比如在开发建设中,以“节能减排、重复利用、循环再生”为原则,探索性地采用国际先进的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使原机场跑道废弃的约10万方混凝土得以再生利用,变废为宝,被广泛应用于CBD规划道路及临时道路工程的基层铺设以及人行步道砖的制造上。也正是坚持这类探索和创新,武汉CBD的规划用发展的眼光,构建了城市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并成为国内首个通过规划环评的CBD。
图8:王家墩CBD路网规划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